APP下载

川陕革命老区现状及振兴发展路径思考

2019-02-22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老区革命区域

陈 岗

(四川文理学院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研究院,四川达州635000)

为支持川陕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建设与脱贫攻坚步伐,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编制了《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2016-2020年)》,随后四川省、陕西省于2017年先后分别推出了《四川省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陕西省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实施区域振兴发展的目标任务、 各项政策以及组织实施的责任单位与部门。

《规划》《方案》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视,对于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探索精准扶贫的川陕路径,实现川陕革命老区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川陕革命老区位于川陕渝交界的秦巴山区,是我国南北分区的重要区域,处于我国地理的中心位置,这里曾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孕育了古老的巴文化、秦文化、汉文化,炎帝勇尝百草,女娲抟土造人,虞舜台村耕田、大禹治水等历史传说,都与这一区域结下了不解之缘。

土地革命时期,红四方面军在这一区域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区域面积仅次于当时的中央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大苏区。

目前,该区域主要包括四川省南充市、巴中市、广元市、达州市、绵阳市,陕西省宝鸡市、安康市、汉中市、商洛市,以及重庆城口县,面积 为16万平方公里。2015 年末,区域户籍人口 3636 万人,地区生产GDP总值 8344 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近500 亿元。

一、川陕革命老区发展概况

由于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川陕革命老区发展严重滞后。改革开发前,国家对川陕革命老区的投入严重不足,“三线”建设时期,除部分军工企业落户老区外,很少有与民生相关的大项目布局于此。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川陕革命老区迎来了发展的一次机遇,但由于西部大开发的重点是西部的大城市及周边区域,川陕革命老区在这次开发中边缘化,依然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产业发展低下、项目落地困难、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等问题与矛盾依然突出。

从人均GDP来看,2015年川陕革命老区人均GDP为22940.58万元,全国人均GDP为49228.73万元,老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46.6%。如具体到区域内的达州市:2016年,达州人均GDP为25991万元,四川省39835万元,全国53980万元,达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48.1%。[1]

从产业结构来看,2015年川陕革命老区一、二、三产比例为17.6∶49.7∶32.7,全国为8.8∶40.7∶50.5,第一产业比重过大,是典型的农业区域,第三产业占比,比全国低近17.8个百分点。如具体到区域的达州市:2016年,达州产业结构:22∶48.6∶29.1;四川12∶42.6∶45.4;全国8.6∶39.8∶51.6,达州第三产业占比,比全国低20 个百分点。

从城镇化水平来看,2015年川陕革命老区为43.7%,全国为56.1%,比全国低 12.4个百分点。如具体到区域的达州市,2016年城镇化水平:全国57.35%,四川48.9%,达州44.42%。

尤其严峻的是,现阶段,与其他革命老区比较,川陕革命老区许多发展指标滞后且逐年拉大,尤其原川陕苏区所在的核心区域,即巴中、广元、达州等地市,发展形势更为严峻。

川陕革命老区8市中,达州经济发展处于中上水平,GDP总量居区域第3,人均GDP位列区域第4,但与其他革命老区区域中心城市比较: 2017年,达州市人均GDP为28066元,陕甘宁革命老区延安为56214元、沂蒙革命老区临沂为41618元、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赣州29567元、左右江革命老区百色为37616元、大别山革命老区河南信阳为34528元,湖北黄冈为30404元。从比较可知,差距明显。

此外,川陕革命老区所在的秦巴山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是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加快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一直是老区人民的强烈愿望,《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颁布实施,为老区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同时,随着我国40年改革开放,川陕革命老区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向好的方向变化,一些原有的优势条件开始显现,振兴发展的条件正在逐步成熟。

第一,天然气和矿产资源丰富。川陕革命老区所在的四川区域天然气储量非常丰富。普光、龙岗、元坝是区域内开发的三大天然气田。

达州市普光气田是全国第二大天然气田,已探明储量4000亿立方米,年产能超过100亿立方米,是全国最大的海相整装气田,成为我国“川气东送”主供气源;龙岗气田位于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朱德故乡),其储量为3000亿立方米;元坝气田位于四川省广元、南充、巴中境内,第1期探明该地域天然气储量大致为2194亿立方米,若扩大勘探范围,第2期储量可达3万亿立方米,该气田自投产以来,累计产气量达70亿立方米。

区域内铁、铝、锂、钾等金属矿藏和白云石、石墨、石英岩等非金属矿藏储量巨大,且品位较高,四川达州、广元,陕西汉中、商洛都是区域矿藏集中的资源大市,如陕西汉中市有37种矿产资源分布其中,尤其铁矿资源特别丰富;四川达州、广元煤炭储量均在4-6亿吨之间,为四川产煤大市,且煤质较优。

此外,达州市区域内钾盐储量超过1.5万亿立方,且盐矿中多个元素含量均超过国家单独开采的品位标准,多为国家急缺矿种,其中钾盐矿含锂量超过工业品位的4.5倍,如以经济价值论,钾资源量超过5亿吨,价值8000亿元;锂资源量100万吨以上,经济价值1000亿元;还有硼溴碘等多种稀有金属,经济价值1000亿元以上。[2]

第二,文化资源富集,历史源远流长。该区域是我国古代文明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汉文化、巴文化、秦文化发源于此。域内三国文化遗址遗迹,宣汉罗家坝遗址、渠县城坝遗址、明月峡古栈道再现了这些文化昔日的辉煌。同时,以这些文化为源头的民俗文化灿烂辉煌,数量众多,同时,区域内非物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争奇斗艳。如达州市拥有3个国家级、29个省级、51个市级、117个县级非物资文化遗产。

此外,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红色文化灿烂,区域内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遗址遗迹众多,革命纪念馆云集,“邓小平故居、朱德仪陇纪念馆、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暨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苍溪红军渡纪念馆、陕南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先后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第三,生物资源数量庞大且呈多样性。川陕革命老区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区,立体性气候特征明显,区域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丰富,汉江、嘉陵江、涪江、渠江等水系发达,造就了区域生物资源丰富,有“天然基因库”“天然药库”之称。

此外,区域内广泛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天然生态林和天然湿地沼泽,森林覆盖率高达 65%,有西部氧吧之称。据统计,目前区域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数量分别为23个和27个,银杏、芍药、天麻、红豆杉等数百种珍稀植物分布其中。

陕西汉中市有六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其中,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5年3月正式颁证批准其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面积29240公顷,野生植物3000多种,其中用途广泛的有600多种,盛产各种名贵药材。

第四,农产品优势突出,特色明显。川陕革命老区是全国最大的天然硒资源区,农业与畜牧业具有“资源优、产量大、品种特、基础好”的特点,具备大规模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富硒农业”的自然、地理条件,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茶叶、蚕桑、干果、畜禽等特色农产品和道地中药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陕西汉中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数已达13个,为陕西省之首;四川广元认证有机、绿色、生态的农产品有288个,为全省第一,其中,有22个产品为国家地标性保护品种,农产品驰名商标有45个;四川达州,素有“四乡三都两基地”的美誉,是中国苎麻、黄花、乌梅、糯米之乡,中国油橄榄、富硒茶、醪糟之都,国家商品粮和优质生猪生产基地,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数达24个,农业与畜牧业基础雄厚。[3]

第五,旅游资源丰富。川陕革命老区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河流资源、自然森林资源以及动植物多样性为区域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区域内4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有73个,其中阆中古镇、剑门关、光雾山、巴山大峡谷、佛坪自然保护区、黎坪国家森林公园等人文自然风景名胜驰名中外,是国内外旅游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此外,邓小平故居、朱德故居、神剑园、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将帅碑林等纪念堂馆、革命遗址遗迹更是开展红色旅游重要的载体,是旅游者缅怀革命前辈、坚定理想信念、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去处。

第六,交通区位优势突出。川陕革命老区地处川、陕、甘、渝三省一市结合部,从地理位置看,西安、重庆、成都三大中心城市分别处于区域的北、南、西三边,构成了“西部金三角”。处于“西部金三角”之内的川陕革命老区,在互联互通上,具有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区位优势,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的重要通道。

近年来,随着国家、地方对川陕革命老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区域交通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以公路、铁路为骨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西成高铁的通车,西渝高铁、成万达高铁的立项,老区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的轮廓显现,为川陕革命老区走出封闭、扩大开放,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实现与两大经济带无缝对接,奠定了坚实的保障 。

2017年6月,四川省十一届二次会议对川陕革命老区的达州市进行了明确定位,即建设达州为四川省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加快上马修建东出、北上的高铁。这一决策既反映了四川省实施全域开放、对接两大战略的决心,也凸显了川陕革命老区所在区域的重要性。

二、川陕革命老区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质量不高

川陕革命老区区域内的产业绝大多数是资源型、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经济发展质量普遍不高。

第一产业比重过大,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缓慢,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度较低,农民仍旧沿袭传统的耕作方式,农畜产品产量较低,农产品加工以及延伸的链条在一些农区仍是空白一片。

第二产业工业中,煤炭、钢铁、水泥、化肥等行业占比仍高达45%左右,经济发展对煤炭、钢铁、水泥、化肥等高能耗、低产出产业依赖过大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升级换代、腾笼换鸟困难重重。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未能形成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产业集群,对经济的贡献有限。

第三产业比重偏低,服务业构成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占比高达60%以上,而物流、金融、康养休闲、电子商务、教科文卫等现代服务业总量占比较低,较为畸形的服务业对经济刺激、拉动不足,区域内经济活跃度不高。

(二)脱贫攻坚的任务异常繁重

川陕革命老区区域内,陕西省的11个深度贫困县、四川省的28个国家和省级贫困县位于此区域。据《川陕革命老区发展规划(2016-2020)》统计:2015 年底,川陕革命老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323.4 万人,占区域内农村总人口的 12.6%。

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的实施,区域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除少数深度贫困县外,降低到3%左右,但由于致贫因素复杂,因病、因灾、因残致贫相互交织,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稳定脱贫难度很大,特别是,高海拔地区、以及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还生活有65.3 万贫困群众,这些区域缺水、缺电、缺资源,封闭落后,只有通过易地搬迁,才能帮助其脱贫。

区域中,脱贫攻坚难度较大的达州市,截止2017年底,与四川省其他几个川陕革命老区相比,全市还有贫困县6个,比巴中市多3个,比南充市多4个,比广安市多3个,比绵阳市多5个;还有贫困村368个,比巴中市多99个,比广元市多39个,比绵阳市多294个;还有贫困人口19.98万人,比巴中市多6.38万人,比广元市多10.28万人,比南充市多12.08万人,比广安市多12.68万人,比绵阳市多19.48万人。

(三)交通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困难

川陕革命老区沟壑纵横,崇山峻岭中点缀的平原面积极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高,遇山开路,遇沟架桥,是此区域修筑公路、铁路的常态,每公里的公路、铁路造价远高于平原地区,且地质条件复杂,加之频发的自然灾害,严重制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国家对区域高速公路加大投入,较好解决了区域内县级以上城市交通状况,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市市通铁路。但区域内除少数县城外,县、区以下的交通运输网络建设缓慢且程度较低,铁路延伸范围有限,很少有乡镇联通铁路,甚至一些贫困县尚未有铁路相通,普通国道和省级公路使用时间过长,路面凹凸不平,质量堪忧,亟需改造升级。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川陕革命老区山地多、平原丘陵少,县、乡、村布局离散,距离遥远,很多自然村人口分布处于点状割据状态,区域内难以找到未开发、可以承载较多人口的平坝,直接导致有一定规模的异地搬迁难度大,基础设施布控条件不足,为数不少的处于大山之上的村庄通电、通水、通路困难,无线电话信号十分微弱,1960-1970年代修建的乡村机耕道仍是农民外出的主要通道,封闭状态较为突出。

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高昂的成本投入,使得外部项目或者外部经济资源的介入几乎为零,一些看起来较有前景的产业因基本条件的缺乏,难以落地生根。

(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矛盾突出

嘉陵江、渠江、汉江、涪江、丹江是川陕革命老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和绿色生态屏障。维系区域生态完整性,对于维护我国南北分界地区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一区域内禁止开发,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推进天然林保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意义重大。

但矛盾的是,这片生态良好的区域,恰好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的贫困区,四川陕西的深度贫困县、国家级贫困县、省级贫困县大都集中于此,要保证该区域全体人民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脱贫任务艰巨,发展压力巨大。

如过度开发,极易导致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破坏生物的多样性与完整性,而限制或禁止开发又会使区域经济发展缺少外部资源、投资项目的落地而停滞不前,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前几年发生在四川广元、达州和陕西汉中、安康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大都源于大规模开荒种粮,或者上马一些不合适的项目,导致植被严重破坏,水土大面积流失,进而引发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五)城市集聚人才能力不足,高层次人才短缺

川陕革命老区区域中心城市有八个,但普遍存在城市服务发展水平较差,对人才吸引能力较弱,直接导致科技创新能力缺乏,内生发展能力不足。如达州市人口700万,是区域第二人口大市,但由于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和卫生资源缺乏,导致大量本地人赴成都重庆绵阳求学就医,初步估计达州市每年在外地求学的学生大致在3000人以上,且有逐年上升之势;全市高等本科院校仅四川文理学院1所,远低于南充的5所。

此外,川陕革命老区产业发展滞后,使得适龄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农村空壳化现象严重。据统计,达州外出务工人员为183万,南充170万,广元96万,巴中110万,汉中95万,安康50万,商洛60万,川陕革命老区外出务工人数,每年高达700万以上,约占区域总人口的1/5。与此同时,受成都、重庆资源高度聚集产生的虹吸效应影响,区域各市对人才引进的吸引力严重不足,如达州市自2012年实施“千名硕博进达州”,截至2018年,尽管引进了数百名硕博人才,但由于吸引人才流入的政策力度偏小,真正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学术影响的硕博人才引进数量很少,而有实力的研发团队、领军人物或顶尖人才几乎没有。

三、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路径

(一)扶贫攻坚:全力推进秦巴贫困老区连片扶贫开发

在体制上,健全川陕革命老区精准扶贫工作五大机制建设,即建档立卡、驻村帮扶、创新社会扶贫、考核约束、改进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等机制,通过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保证扶贫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4]

在具体的举措上,集中力量打好基础设施、产业培育、民生保障三大攻坚战。

一是基础设施“改穷貌”。以路、水、电、广、网为重点,打好基础设施攻坚战,做到“路硬化到村、水接通到缸、电连接到户、广播响到村、网络覆盖到人”,确保贫困村有路、有水、有电、有广播、有网络、有“样子”,切实改善贫困地区面貌。

二是培育产业“拔穷根”。以种、养、加、销、游为重点,打好产业培育攻坚战,要做到“村村有特色,社社有产业,家家有项目,人人能致富”,确保贫困户有种有养有加有销有“票子”,大力促进贫困群众增收。

三是保障民生“兜穷底”。以吃、穿、住、医、教为重点,打好民生保障攻坚战,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确保贫困人口有吃、有住、有医、有教,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二)交通突破:重点投资链接“两带战略”的交通大动脉,完善、提升川陕革命老区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补齐乡镇交通“短板”

川陕革命老区是联通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经济带的重要通道,要发挥该通道人流、物流的快速畅通,需要在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构建以高铁、高速公路为核心的综合交通体系,随着汉中到巴中的高速公路的开通,应尽快修建渝西高铁和成达万高铁,使川陕革命老区开通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发挥其交通枢纽和通道的作用。

同时,完善、提升川陕革命老区现有的重要干线交通基础设施,对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干线公路及铁路分别进行提质升级和复线改造,提高通行质量和舒适度,打造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半天或一天往返交通圈”,实现快捷的互联互通。此外,强化县道,尤其是乡道、村道公路的维护保养,提高路面的质量,实现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路路畅通,解决乡民、村民出行难问题。

(三)绿色农业:发展富硒、有机、生态农业,推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

万源、城口、紫阳、岚皋、西乡所在的区域是川陕革命老区硒含量较高地区,区域以盛产茶叶著称,所产的富硒茶叶在海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同时,区域多个县市,如商洛、城口、万源、镇坪、宁强位于海拔较高的地区,具有发展有机、生态及反季节蔬菜的优势。按照地域特点,围绕市场化、品牌化、标准化的要求,规划建设相关的农产品基地,进行一定规模的生产,形成集群效应,打造富硒、绿色、生态的有机农产品。同时,对区域的一些知名的畜产品,如旧院黑鸡、巴中山羊、宣汉黄牛,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加大规模养殖的力度。

此外,建立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区域特色农产品,如粮油、土豆、茶叶、木耳、桑蚕、中药材及一些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

(四)资源转化: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资源成为川陕革命老区新兴产业增长极

天然气资源作为川陕川陕革命老区最大的资源,对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保证天然气向东部地区输送的前提下,完善、拓展天然气园区建设,使其集开发、利用、加工于一体,延长其产业链,发展硫化工及相关产业,增加其对地方财政及就业的贡献。

同时,对区域内的煤矿、铁矿以及锂钾等矿产资源,在兼顾生态和发展的双重要求的前提下,精心选择工业矿产项目,以环保评估为依据,在对周边生态的影响不大的条件下,进行适度的资源点状开发,严防污染,以此带动老区县域经济发展。

(五)旅游休闲:推动区域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旅游康养产业链

利用区域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 “历史人文”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推动三大资源的整合开发,做强旅游资源的产业链,发挥秦巴山区作为南北旅游对接区,游客南下北上景观走廊的作用。

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上,按照中办、国办印发的《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通过加大革命遗址、旧居保护修缮,打造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和经典线路,突出红色旅游的旗帜引领、强化功能(教育、脱贫),立足精准扶贫,注重产业带动,把红色旅游培育为老区脱贫攻坚的优势产业。

在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方面,区域汉水文化、两汉三国文化、古巴国文化、古蜀道文化遗址遗迹众多,现阶段这些文化大多以民俗文化或非物资文化遗产的形式再现,如何包装,实现民俗文化、非遗的时尚复兴,对于带动旅游发展意义非凡。

川陕革命老区生态植被链条完整,自然生态、自然风光绚丽多彩,拥有国内最好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横跨川、陕两省的米仓山、光雾山自然森林公园,绵延上千平方公里,峰林俊美,秀峰怪石、溪流瀑潭星罗棋布,集田园山水林于一体,每到红叶观赏季节,红叶美景让人叹为观止,是休闲、康养最佳的场所。

整合以上资源,加强川陕革命老区八个市之间旅游业的区域合作,统筹安排、整体打包、联合开发,形成区域东西南北旅游环线,提升旅游竞争力。如此,必将是老区旅游业大发异彩,成为国内旅游的爆款。

(六)城镇体系:突出区域八个中心城市辐射带动

如前所述,川陕革命老区八个区域中心城市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以上。同时,城市面积相对较小,基础设施不健全,使得城市对人口的集聚效应和城市经济的辐射功能不强,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没有有效发挥。同时,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较大,县区之下的乡镇普遍无产业支撑,人口外流严重。

为此,要发挥川陕革命老区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必须按照《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的“三带三走廊”经济发展空间结构,拓展城市空间、完善产业配套、构建产业集群,明确城市的功能定位,通过吸纳就业、集聚产业、商贸繁荣、物流畅达,成为带动区域振兴发展的增长中心。

同时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乡村振兴为导向,做好乡镇建设的规划设计,通过市场运作,资源挖掘,积极推进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发展亦商、亦工、亦旅、亦商,或者彼此融合的重点镇,形成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5]

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同时,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巴山新居”、“秦岭原乡”。

(七)全域开放,对接“两带”战略,融入“西三角”

发挥通道作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打造区域特色工业产品或者农产品出口基地,增强与周边省(市、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商贸合作和经济联系,寻找出双方的契合点。同时,依托长江经济带综合产业体系,通过产业配套、能源产品输出、特色农产品加工,加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合作,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

加强与重庆、成都、西安城市的联系与合作,发挥就近的优势,探索共建产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协作配套为核心,发挥三大城市对川陕革命老区的辐射带动 。

结 语

川陕革命老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二大苏区,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和巨大的牺牲,《川陕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6-2020)》的发布体现了国家对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扶贫攻坚的支持与关心。

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川陕革命老区以其作为生态屏障区、资源汇集区、农业连片区以及精准扶贫区等多种社会、经济及政治属性的区域,如何抓住《规划》带来的发展机遇,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抓重点,找准推动区域发展的正确路径,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克服域内外部不利因素的挑战,推动区域精准脱贫和振兴发展,确保川陕革命老区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为2035年区域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老区革命区域
分割区域
老区在努力奔跑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区域发展篇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