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2019-02-20周佳陈香茹李丹张庆雨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臂丛罗哌卡因

周佳,陈香茹,李丹,张庆雨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上肢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在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方式一般为臂丛神经阻滞,在传统的麻醉过程往往是通过解剖定位进行,但是这种定位神经方法难度大,较难成功,容易造成神经损伤[1]。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超声技术逐渐运用到神经阻滞麻醉手术中,而且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常用的麻醉药物为罗哌卡因,虽然麻醉效果良好,维持时间长,但是患者在手术过后常会出现疼痛感,使用止痛药物又会导致恶心呕吐等现象,给患者造成痛苦[2]。而罗哌卡因结合右美托咪定运用于麻醉手术中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主要对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具体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主要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诊断治疗的60例上肢手术患者为案例。我院将所有病人分为两组,分别是治疗组和常规组,其中在治疗组中,男20例,女10例;患者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61岁。常规组中男18例,女12例;患者年龄最小为25岁,最大为66岁。两组患者均无对麻醉药物过敏以及器官功能障碍的现象,治疗组与常规组在各方面对比上差异不大,对比起来较为科学。

1.2 方法 对于面瘫患者的治疗,我院主要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进行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进行麻醉,但是所使用的麻醉药物不同,治疗组采用罗哌卡因,常规组在使用罗哌卡因的基础上配合使用右美托咪定进行治疗,下面主要讨论治疗组的治疗方法。

在手术之前要监督患者12 h内禁食,8 h内禁水,且停止使用一切药物。麻醉过程中首先进行臂丛阻滞,然后进行全麻诱导,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首先进行吸氧,医护人员要时刻关注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各项体征指标,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手术的过程主要为,患者平卧躺下,患肢一侧处于休息状态;医护人员使用探头频率为5 Hz-10 Hz的彩色超声仪扫描患者锁骨以上2 cm左右的臂丛神经,对该处的具体情况展开观察,然后使用穿刺针在距彩色超声仪探头1 cm的地方进行穿刺,整个麻醉穿刺过程要在超声仪的观察下配合进行,穿刺针到达臂丛神经鞘后注射麻药,注射方法为少量多点法。治疗组注射的麻醉药物为40 mL 0.375%的罗哌卡因以及(1 μg/kg)1 mL的右美托咪定,常规组只采用罗哌卡因,剂量与治疗组相同。臂丛麻醉起效后进行全麻诱导处理,静脉推注米达唑仑0.03 mg/kg,依托咪酯0.2 mg/kg,舒芬太尼0.2 μg/kg,阿曲库胺0.15 mg/kg,然后进行气管插管通气。手术完成之后,患者恢复意识可自主呼吸即可拔出插入气管。

2 结果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以及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治疗组在各个方面都要明显优于常规组。治疗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平均为6.9 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平均为9.9 min,感觉阻滞的持续时间平均为879.89 min;而常规这三项所花费的时间分别为,10.3 min、12.9 min、529.7 min。治疗组与常规组相比,起效时间更快,麻醉时间和效果更好,而且根据后续调查,治疗组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更小,无需特别干预。

3 讨论

传统的麻醉方法为通过解剖定位盲探寻找神经进行穿刺,这种方法难度大,而且会对患者的神经以及血管造成一定的伤害,超声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这一现象,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与成功率,减少了麻醉过程中的误差,但是临床麻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麻醉常用药物为罗哌卡因,但是麻醉效果欠佳,且患者在术后容易出现疼痛等不良反应。而右美托咪定具有优异的镇痛效果,配合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可以加快麻醉起效时间,增加麻醉时长,有效减轻患者的病痛[3]。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罗哌卡因结合右美托咪定可以使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更好,各项数据显示,治疗组的麻醉效果要远远优于常规组,且基本无不良反应,值得在治疗过程中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臂丛罗哌卡因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布托啡诺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效果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规范康复疗法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
地佐辛复合局麻药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小剂量低浓度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混合痔术中的效果比较
0.375%罗哌卡因与0.25%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