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探究

2019-02-15谢凯

考试周刊 2019年13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高校大学生

摘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法,在分析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指出高校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认识不深、缺乏长远保障机制、教师投入不足、学生创新意愿不强等问题。因此,从组织架构、激励机制、培养体系建设等方面,对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

一、 前言

目前世界正处在新技术发展与产业革命的关键时期,创新才能打破瓶颈,创新才能开创未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否抓住新经济的风口,实现弯道超车,创新是关键因素之一。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科技创新水平。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应对大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其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灌输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进一步深入开展教育创新改革,承担起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责任。

二、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调查

为充分了解大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认识以及参与创新教育活动的情况,笔者通过开展一对一访谈、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等方式对江苏省5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本文的研究也基于此调查基础上进行。发放问卷5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473份。发放问卷的对象涵盖了理学、工学、农学、医学、艺术学、文学等各学科门类,其中本科生398人,硕士及以上研究生75人。访谈对象主要是高校创新教育相关活动组织部门的负责人、科技創新活动的专业指导教师以及不同年级的学生代表,共计15人。

调查显示,89.3%的大学生认为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这两个基本要素,且两者同样重要;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活动、家庭教育、课堂教学这三方面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最大;有83.7%的大学生在高校参加过两次以上与创新有关的活动,并且主要是以科技文化活动和竞赛为主,但同时也有34.2%的大学生觉得创新活动的效果一般或不太好;仅有25.1%的大学生参与过校级或院级大学生科研项目,且该学生群体中,以高年级理工科学生为主。

三、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剖析

(一) 高校对创新能力培养认识不够,没有形成统一协调机制

高校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时间长远、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既包括第一课堂的传授知识,也包含了第二课堂的实践,不是仅仅由某一个或两个部门承担的工作。然而,目前高校里依然存在着各部门各自为政的情况,缺少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机制。这就导致从学校组织层面形成不了全校一盘棋的局面,无法制定完善、健全的制度。由于创新教育工作没有形成一套固定的做法,缺乏明确定位和长远规划,导致许多活动更注重形式,而对内容关注较少,学生无法体验到能力的提升,难以激发其参与的热情。同时,传统应试教育思维依然或多或少地裹挟着高等教育,其课程安排、考核办法在导向性上使得学生功利心较重。调研过程中,近百分之八十的受访者表示能获得课外实践学分奖励、发表论文以获得推免研究生等各类深造发展机会评定加分,是他们参与创新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这种以获得高分、评奖学金为目标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方式,必将对其创新能力培养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 教师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的投入不足

在笔者前期的调研中,发现有65.8%的大学生将指导教师的水平及精力投入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说明指导教师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也有近半数的被调查者反映,缺乏教师指导是影响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少高校为提升学校排名,追求专业教师多产出科研成果,对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缺乏足够的激励措施,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指导的积极性,导致指导教师在第一课堂的教育依然停留在填鸭式教学上,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因循守旧,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同时,缺乏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科研出色的教师往往因为考核压力较大,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期指导。

(三) 学生创新意愿不强,创新能力缺失

目前,大学生群体普遍性的创新意识缺失和创新视野局限。这一观点在本研究前期调研中得到论证,有超过40%的大学生自我评价创新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往往因循守旧,创新意愿不足。在访谈中,笔者也发现,有的学生仅凭借一时的热情参加了科研活动,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便失去了信心;有的学生仅仅因实验不顺便中途退出,不再反思原因、坚持下去。在参与过校级或院级大学生科研项目的25.1%大学生群体中,就存在申报立项时积极、项目研究时消极懈怠的现象,甚至有学生放弃结项或延期结项。部分学生安于现状,随波逐流,缺少独到的思维方式和探索精神。究其根本,是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和高考指挥棒的沉重压力使得学生在本该顺应天性发挥自主意识的阶段受到压制、排斥,久而久之造成其在创新能力方面的严重匮乏。

四、 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路径分析

(一) 整合校内外资源,统筹提升创新教育

高校应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以学校分管领导牵头,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协调学校教务处、科技处、团委、学生处等相关部门,成立统一组织机构,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的形式,加强联系与沟通,相互学习借鉴经验,研究探索新经验、新方法。高校进一步做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顶层设计,打通创新教育各环节,以便系统地、稳步地推进,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坚实的管理基础和保障。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学校搭好平台,学生来唱戏。同时,学校也可利用校外企业资源,制定引进来、走出去策略,加强包括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在内的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以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空间。像华为公司“未来种子计划”项目就是很好的一个范本,利用企业创新力量来“下活”这盘棋。

(二) 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制度,提升教师创新能力

学校要适时调整对教师的考核办法,从以往的更注重科研工作,向教学和科研两手都要抓方向转变。把教师的创新放在重要的位置,并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评价指标之一。要制定对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激励措施,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培養学生创新能力有贡献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为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以此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指导的积极性。同时,高校应重视培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提供让教师外出进修、交流的学习机会,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克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弊端,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努力开发学生的智能,加重案例式教学和情境式教学比例,由单向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双向的互动式交流,引导和启发学生大胆假设、提出个人独到见解,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发挥创造才能。

(三) 分层、分类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活动

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为核心,建立“金字塔”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循序渐进地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分层、分类指导。“塔基”部分,针对大一入学新生,举办机器人大赛、车模大赛、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增加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度,营造全员参与的科技创新氛围,激发科技创新意识。“塔身”部分,针对大二、大三年级学生,举办例如科研道德、文献检索、论文写作、TRIZ理论等科研、创新方面系列讲座,增加大学生创新知识;此外,鼓励大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升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争取产出一定的科技创新成果。“塔尖”部分,针对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利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高水平比赛检验大学生创新能力,树立科技创新典型。此外,举办创新活动也应注意两点:尊重大学生主体性地位,善于将大学生普遍易于接受的新媒体传播方式运用到活动中,以增强活动吸引力;打破以往学科间的隔阂,提倡不同专业学生间互相融合。

五、 结语

创新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标志,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作为中国科技的后备力量,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高校只有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能力的教育模式与路径,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输送高素质高规格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武广庆,宋聚磊.论高校教师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2017(36):27-28.

[2]刘晓燕.多方位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50):51-52.

[3]刘丰林,张芸芸,刘竞等.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54-56.

[4]杨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及其实现途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3(1):68-71.

[5]景荣.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扬州大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2(23):109-110.

[6]马新飞,郑晓红.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及思考[N].扬州大学学报,2013(6):48-51.

作者简介:

谢凯,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大学。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高校大学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