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石渠记中石渠的景观特色

2019-02-15

山西建筑 2019年9期
关键词:景观空间

卢 文 杨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89)

1 概述

1.1 “壶中天地”溯源

《后汉书·方术传》中有这样一则关于费长房的故事:

(费长房)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谓之日:“子明日可更来。”长房旦日复诣翁,翁乃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

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庾信在《小园赋》中写道:“若夫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所;一壶之中,壶公有容身之地。”白居易在《酬吴七见寄》中说:“谁知市南地,转作壶中天。”[1]元稹在《幽栖》中写道:“壶中天地乾坤外,梦里身名旦暮间。”

“壶中天地”从方术传说到融合文人隐匿的思想,使人能够暂时摒弃世俗的烦恼,获得相对意义上的满足。总结起来无怪乎壶中酣足的生活能够使人自得其乐,尽情享受清幽的世外桃源生活,所以“壶中天地”成为历代文人雅士山水情怀的写照。

1.2 石渠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石渠记》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景观的文字: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2]。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石渠”,“石渠”内有“幽幽然”的“泉”。“泉”流入“石泓”,“堕小潭”,最终流入“渴”。“渴”的侧面是“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以坐下来“庥”。

这段山水游记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从景观角度解析都非常完整,详细地描绘出石渠的奇特幽深美景,为了理清空间体系的关系,对游记中提到的各种元素进行分类整理,进而得出清遂奇丽的可观可游可憩的空间设计手法。

1.3 元素

1.3.1建造物

1)石、渠、泉——“石”是构成“渠”的主体元素,各种各样的“石”构成了“纡馀”的“石渠”。“石渠”是景观描述中的主体空间,整个景观体系围绕着“石渠”展开。“泉”贯穿“石渠”,在“石渠”内变换着姿态,“泉”是针对主体进行的主要设景。

2)桥、泓、潭——“桥”位于“石渠”之上,是针对主体进行的近处设景。“石泓”的水较“石渠”深,“小潭”比“石泓”低,“泓”“潭”是针对主体进行的主要设景。

3)渴、崖谷——“渴”即渴谭,“渴”“崖谷”是针对主体进行的远处设景。

1.3.2动物

鱼——“鱼”为“小潭”增加了活力,是针对主体进行的重点设景。

1.3.3植物

1)昌蒲、青藓——“昌蒲”界定“小潭”上部的空间,“青藓”界定“小潭”四周的空间。

2)怪木、奇卉、美箭——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竹子,形成“渴”背景空间的界定。

一个完整的空间体系呈现出来——“石”“渠”“泓”“潭”“渴”,将以上信息逐层分析得出石渠的空间景观特色,对其进行转化使之应用于现代景观设计,得出清邃奇丽的可观可游可憩空间的营造手法。

2 空间体系的组成元素

2.1 主体场所——石、渠、泉

古往今来奇石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柳宗元在《钴鉧潭西小丘记》中赞赏说:“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3]。”奇石形状千变万化,由奇石构成的“渠”形态也是变幻多姿,“咫尺”“倍尺”的空间开合变化使“石渠”无论是从组成元素自身的形态上还是从“石渠”整体的形态上都增添了绮丽变化的色彩。

“泉”在“石渠”内是“幽幽然”,闲适自在的,奇石在如此泉水长年累月的冲洗下渐渐地抹去了棱角,与“泉”一同构成了悠然自得、闲适惬意的山间美景。

2.2 近处设景——桥、泓、潭

“桥”是“石渠”两侧连接的纽带,是针对主体进行的近处设景。“民桥其上”可知这是一座便桥,便桥虽没有拱桥雄伟壮观,但其更强调功能性,便桥简便、轻盈,为沉稳、厚重的山间“石渠”增加了灵动美,使闲适惬意的山间美景变得精巧、飘逸。

“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4],“昌蒲”在“石泓”内生长,可见“石泓”澄莹清澈,环境宜人。“石泓”看似被“昌蒲”“青藓”遮挡,实则却是在引导,引导之物便是“昌蒲”“青藓”自身,无论是“昌蒲”的“昌”还是“青藓”的“青”都为灰色的山间小渠增添了绿色,带来了新奇与生机。

“幽幽然”的“泉”“陷岩石”“堕小潭”,“泉”在“小潭”内由静转动,由闲适转活泼。“小潭”比“石泓”低,这种竖向的高差变化营造出起伏的独特景观,使静中有动、动静相映成趣的“小潭”成为景观的中心。

2.3 远处设景——渴、崖谷

“渴”是“泉”的尽头,“渴”的侧面是“诡石怪木,奇卉美箭”,为人们提供了驻足休息的场所。人们“坐而庥”时可通过“风”来感受“静”“远”的“崖谷”。

2.4 重点设景——鱼

“小潭”内的“鱼”数量多且游得欢快,大量快速游动的“鱼”为“小潭”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欢快戏水的“鱼”和瀑布一样的“泉”衬托出“小潭”欢腾愉悦的氛围。

2.5 空间界定——昌蒲、青藓、怪木、奇卉、美箭

茂盛繁密的“昌蒲”“青藓”一高一低,将“石泓”环绕,形成了对“石泓”上部和四周空间的界定。

“怪木”“奇卉美箭”是“渴”背景空间的界定。“怪”“奇”“美”使“渴”侧面的风景显得新奇独特。高低参差的种植方式使植株层次丰富,“怪木”“奇卉美箭”能同时被人欣赏到,增加了观赏的灵活性。竹四季常青挺拔秀丽,“绿竹入幽径”,绿竹的出现预示着佳境的到来。背景、高低、奇特、美好——人置身其中便会忘记世俗的烦恼,使人物我两忘超脱世外。

3 各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

“石”“渠”“泓”“潭”“渴”五个元素依靠人的动态体验联系起来,调动了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来完成空间体验的全过程。“石渠”内“幽幽然”的“泉”“乍大乍细”,用“伏”的态势来面对障碍物和挫折,“泉”以柔克刚的形态巧妙地融于整个景观环境之中,表现了一个清遂奇丽、宁静幽远、与世无争的山间美景。

“昌蒲”“青藓”装点着宁静安谧的“石泓”,为“石泓”增添了绿色。“绿”属冷色系,给人安定、舒适的感受,同时“绿”也象征着活力和希望。“石泓”如同镜面,反射着四周的“绿”,将清澈凛冽的环境和茂盛繁密充满生机的植物同时呈现在观赏者面前,植株旺盛的生命力使人内心获得平静,心灵得到净化。

“折”表示“泉”的路径发生了变化,“陷岩石”“堕小潭”,竖向的空间变化使泉水的活动变得激越。“潭幅员减百尺”,“泉”在此处突然变得开阔活泼,成群欢快跳跃的“鱼”将“小潭”轻松、美好的氛围烘托地淋漓尽致。“小潭”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表达了对轻松愉悦、欢快美好环境的向往。

经历了“石渠”的“幽”,“石泓”的“清”,“小潭”的“跃”之后,最终来到“渴”。长时间“纡馀”“无穷”的路途是足同奇石触觉体验的过程,这种体验耗费体力,使人身体疲乏,“睨若无穷”在心里上加长了路程的“纡馀”,这种耗费大量体力的步行过程使人身心俱疲,人站在“渴”面前,面对“诡石怪木,奇卉美箭”,俨然进入难得的佳境。

“诡石怪木,奇卉美箭”是“渴”背景空间的界定,“渴”位于整个景观序列的最低点,此时若向四周看不但不能形成幽深绮丽的景观效果反而由于长时间“纡馀”“无穷”的步行使人产生“悲观”“失望”的感受,“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在“渴”的侧面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使人只能向中心或向天上看,用内聚、向心的空间接纳观赏者。此处是空间设计中预设的场景,通过景观植物限制人的视线,来屏蔽外界环境的纷扰和繁杂,营造一个内向的空间环境,使人融入整个景观环境之中,形成对环境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风”让人感受“韵”的“静”“远”之美,进而感受“崖谷”的静谧悠远。“静”“远”的空间是“渴”内向空间的延伸,此处同时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来感受“崖谷”的空灵与超然,让人进一步体会“壶中天地”里的酣足。

4 结语

石渠借助“石”“渠”“泓”“潭”“渴”这五个元素营造出独特的景观氛围,通过针对主体进行近景与远景的设置和预设场景的方法使人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感知空间,这些手法的应用对现代景观设计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景观空间
景观别墅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创享空间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创享空间
景观照明联动控制技术的展望
再看三峡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