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导师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探讨

2019-01-31李冬梅杨迎春张瑞芹隋海静李青马敏崔晓光李文志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住院医师医学生导师

李冬梅 杨迎春 张瑞芹 隋海静 李青 马敏 崔晓光 李文志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0年起逐步进行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1]。在新的培养模式下,双重身份、双重管理和双重考核对研究生的身心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培养过程中学生和导师都面临着新的压力[2]。近期有报道,随着“双轨合一”培养模式的实施,近八成的研究生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3]。因此,关注医学研究生的身心健康不可掉以轻心。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4],应重视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心理引导作用,本文拟分析新形势下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成因,并明确导师的作用及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 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现状及成因

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是医学研究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5]。并轨后医学研究生在承担着繁重的学习任务的同时,还面临着就业、人际关系、经济、婚恋等多方面的压力。多重压力使他们长期处于应激的状态,若得不到有效缓解,则很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1.1 学业压力

并轨后学业的压力是医学生最大的困扰[6]。医学专业课业繁重、学制长,在读过程中面临各种考核和考试,不少研究生入学后就开始担心能否顺利毕业,有调查显示,医学研究生中认为有学习压力的多达78.1%。并轨后,读研期间除了要完成基础理论学习,还要去不同的科室进行规范化培训,二者相交叉时往往会发生时间冲突[7]。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需要在3年期间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各项要求并通过阶段考核,同时还要完成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结题和答辩即完成学位论文并在专业期刊发表[8],两者皆具备后方可毕业和就业。有些院校甚至要求研究生在短短的2~3年的时间里发表SCI论文,加大了研究生在科研方面的负担,为了完成学业,研究生往往要利用宝贵的休息时间去查资料、做实验、写论文,沉重的学业压力使部分研究生出现了难以适应的反应,这样紧张的情绪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挫折和考验的时候,就很可能引发心理应激反应,近年来医学规培生猝死的案例已经给社会敲响了警钟。

1.2 就业压力

统计数字显示,研究生的平均供需比逐年下降,由于医学院校的不断扩招和需求市场的日渐饱和,其就业压力正逐渐凸显[9]。由于医学的发展不均衡,大城市、大型三甲医院往往知识更新快、外出学习深造的机会多、收入相对高,大部分医学研究生趋向于毕业后留在大中城市和三级甲等医院,求职时常常面临大城市激烈竞争而边远地区无人应征的局面。并轨后,大医院往往要求研究生要具备研究生学位证书、研究生学历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和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一旦有一个证书没有合格,就往往与理想的工作岗位失之交臂。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认识,十分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另外,近年来伤医辱医事件增多,医学研究生一方面担心找不到理想工作,另一方面也会担心工作中的医患关系紧张给自身带来伤害[10]。

1.3 人际关系压力

并轨后,医学生的学业负担加重,业余时间变少,加之医学专业性强、与其他专业联系较少,有些研究生只专注于学业与科研,更缩小了自己的交际圈[11-12]。加上医学本身的严谨性,使得医学生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导致医学研究生交际范围窄、沟通交流少,在人际交流上面临一定困难。此外,医学研究生年龄相差大,社会阅历不同,也带来了交流上的不便。人际关系的压力也容易促使医学研究生的心理状况恶化。

1.4 经济压力

经济压力是困扰医学研究生的一个主要因素,医学人才的培养周期长,学习期间没有收入,生活开销基本靠家庭支持,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家庭的负疚感逐年增加,尤其跟同龄人对比,自卑与内疚使其面临无形的压力[13]。双轨合一新政策的实施以及专培的提出,使医学生从学生成为医生的时间延长,对“缺钱”的困窘的体验更为强烈和持久,与住院医生相比“同工不同酬”的待遇容易滋生自卑感[14]。这种心理现状在医学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中有一定普遍性,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大多数已经组建了家庭,面对经济贫困的现实,由于自卑缺乏承受挫折的忍耐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从心理上可能会采取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近期有调查研究表明,并轨后的研究生目前所享有的资金支持并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15],因此应优化并轨后专硕研究生的待遇,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

1.5 婚恋压力

婚恋压力对医学研究生的影响不容忽视[16-17],医学生学制长,多数研究生已经到了适婚年龄或者已经面临着爱情和婚姻的选择,并轨后学业与就业压力加大,医学生往往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约会而错过姻缘,或者由于过于清贫无法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即使本身已组建家庭但又无力赡养老幼。有调查显示,“至今未建立稳定的恋爱关系”给研究生带来的压力显著高于大学生,尤其是女研究生,学历越高,找到年龄相仿、学历相当的恋人难度越大。医学院校大多男女比例失衡,如果还没有建立稳定的恋爱关系,长此以往,他们会承受比大学生更大的压力,不仅来自家庭,而且来自社会世俗的压力。

2 导师对医学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研究生教育从本科集中式教育转为一对一师徒指导。研究生人际互动中与导师的互动成为了最鲜明的特点。因此,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被认为是对研究生成长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尽管导师在资质上并不具备专职心理咨询人员的资格与能力,但导师在研究生心目中举足轻重、威望较高,并且参与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18-19]。导师能够做到早发现、早预防,通过非专业性心理疏导就可能有效化解研究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在其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索哪些因素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通过导师的耐心指导以减轻或消除心理隐患是非常重要的[20]。

并轨教育后,研究生培养的重点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不同的临床科室轮转长达30余月。而导师工作岗位固定,承担繁重的医疗和科研工作,并轨之后出现的一个尴尬的现象就是本专业的学习和轮转时间相对减少甚至不足,研究生很难在导师身边接受言传身教,容易处于失控状态。研究生在不同的科室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培训和教育质量难以保障。

虽然培养模式的改变导致学生在导师所在科室的时间显著减少,但是导师的责任较以往更加重大。

3 如何发挥导师在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3.1 明确导师职责

在现实工作中,多数医学研究生导师扮演着医生与老师的双重角色,繁忙的临床工作往往使他们忽略了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与干预。因此应明确职责,明确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疏导和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职责而是全体教师尤其是导师的共同职责。要强调研究生定期汇报制度,导师不仅要对研究生进行严格管理,还要给予人文关怀[21]。

3.2 充分发挥导师的特殊影响力

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等方面日常指导过程中,导师的道德品质、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等都会对研究生产生润物无声的影响,导师应凭借对研究生的熟悉程度和特殊影响力这两大优势,努力在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3.3 提高导师对并轨教育的支持度

部分导师对并轨教育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22],由于导师自身学术上的压力,更希望招收能做科研的学术型研究生,而且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主要在别的科室轮转,部分导师会产生不管不问的心理,指导研究生的积极性不高。

3.4 营造宽松学术氛围

以导师为核心,在研究生学术活动中营造出一个宽松、团结、创新的团队,尊重和发挥研究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让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真正主动的发挥个性思维,无形中减轻了他们心理上的学业负担。导师可根据学生临床科研的需要,在学生轮转的每个主要临床科室,选择1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者组成导师组,由导师任组长,共同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对其课程学习、临床轮转训练和论文等作出具体安排,全程指导其临床科研训练,确保研究生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程受到严格的管理和考核培训。

综上所述,培养一名医生从本科生到硕士、博士研究生,无论是国家、学校还是家庭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在我们重视教育、增加高学历产出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心理方面的教育与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减轻心理压力。研究生导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大的优势,但在实际中,很多导师并没有很好地发挥这些优势,因此,导师应积极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充分发挥其影响力,以形成良好师生关系,促进有效沟通,减轻研究生压力来源,保障研究生心理健康,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成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住院医师医学生导师
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六个关系
麻醉科住院医师在疼痛科轮转期间临床教学实践与探索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美国住院医师招收匹配计划简介与借鉴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V eraW an g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基于病例学习模式查房对住院医师培养的实践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