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模式的探讨※

2019-01-30卢汝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硕士学位中药学医药企业

李 兵 卢汝梅

(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应达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应符合国家高层次人才中药学教育标准、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中医药思维、综合素质要求。具有研发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发展潜质的高层次中药学专业硕士人才,具有系统、坚实的中药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一定临床实践能力,富有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1]。

1 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需求不断扩大

随着全球信息化快速发展和中医药行业升级不断加快,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医疗体系对中药在治疗疾病的靶点越发准确,人们对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不但在需求量不断扩大,在培养质量及具备创新型人才方面越来越高。罗泽意等[2]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则偏好对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开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以实践为导向,毕业生主要是从事特定职业领域的高层次技术与管理工作。这就需要现阶段的教育培养规模及培养方式必须发生变化,必须与时俱进,以前单靠单一的学校培养是远远不能满足的,往往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缺乏应对突发情况,高校必须要和医药企业联合培养,必须依靠高校与医药企业紧密结合,共享平台,共享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培养,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及适应新时代的的中药学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通过体系运行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创新,实行高校与企业双导师制,高校导师和医药企业导师双重指导、互补指导,以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应充分发挥高校在联合培养基地中的主导作用,以医药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医药企业在研究生联合培养中的资金、设备、创新、场地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发挥医药企业导师在实践能力方面的优势。

2 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期的调研,很多高校在如何培养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方面所采用的培养模式、硬件条件、合作方式、管理机制等方面参差不齐,导致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水平不一。目前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目前中药学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偏多,企业型导师偏少,研究方向比较多且较分散,难于管理,与中药学学科规划发展及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有较大差异。(2)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统一参加培训的时间不多,对外学术交流的机会较少;仅限于导师资助个别学生外出学术交流,联合培养企业较少愿意资助专业学位学生对外拓展学术交流,难以开拓他们的思维,制约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3)与兄弟院校在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方面的交流较少,缺乏信息及资源共享,企业兼职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4)培养目标不明确,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大同小异,目前很多高校在两者开展的课程设置方面不明确,专业学位课程核心课程不突出,重点是缺乏实践技能,或者学生参加实践技能时间较少,以致培养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难以适应企业人才的需求。(5)企业导师管理不到位,企业导师工作忙,同时企业一向追求经济效益,以及涉及到的一些核心技术或核心工艺,对指导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有所保留,导致学生在培养阶段只能学习很基础的实践技能,在提高创新能力方面培养不足。(6)教学质量不高,目前很多担任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授课教师都是高校里的专职教师,缺乏企业运作思维,随着现代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企业要跟上步伐,往往需要及时改变思路,很有必要聘请企业高层人员或企业导师来校授课。(7)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不一,很多高校常将中药学学术学位毕业论文与专业学位毕业论文要求一致,侧重点一致,这有背专业学位培养的目标。同时,论文过于形式化,质量不高,实践技能考核不突出,导师把控不严问题常有存在。(8)在培养硬件条件方面参差不齐,导师培养质量千差万别,有些高校缺乏实践基地,导师往往首先需要学生完成自己的研究项目,致使学生到企业开展实践技能锻炼的时间偏少。

3 规范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 探索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新路

针对以上问题,应从课程设计、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管理模式等方面入手,探讨适合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培养机制,还应充分调动医药企业在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积极性,形成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新结构,探索一条培养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新路。根据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以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核心课程,探索基地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根据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的需要,根据培养中药材高层次人才的目标,结合医药企业导师的优势,探索联合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及流动管理模式,培养实用型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根据联合培养基地科研及生产实践情况,利用基地优越的科研条件,探索研究生在联合培养基地完成科研、参加生产实践及学术交流等活动,探索多种学位论文评价模式。

陈坚[3]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教学模式,具有较高的实际需求。通过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及教学定位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只有做到教学内容开放化、授课形式团队化、学习方式自主化和考核方式多元化,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才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应开设更多的实践性课程,引入医药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或棘手问题,让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前适应及参与讨论工作环境中常遇到的问题,提前模拟工作环境。在评价体系上,坚持创新,讲求实效,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联合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合作单位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医药企业应参与制定培养目标、建设相关课程、参与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质量,建立产学研有机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在培养模式上,可将授课课堂设置于医药企业中,减少学校理论课授课时间,可增加学生的实践技能时间。理论课的学习除了授课教师讲课外,更多的是靠学生自己开展自学,或利用网络资源自学,同时建立日常考核制度来督促学生的自学,实行每月考核制度,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实践技能上,实现高校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规格与医药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有机衔接。

在合作科研项目方面,通过校企合作,互惠互利,重点围绕医药企业目前上市生产的中药材或中药制剂品种各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合作研究,协助企业攻克中药材或中药制剂各领域一系列技术难题及瓶颈问题,以保证药材及制剂的安全有效,进一步提高药材和制剂质量,并降低生产成本,保障药物临床疗效。还可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在科技攻关课题等方面加强合作,在企业发展的瓶颈技术上,高校应主动提供技术支持。张永泽等[4]指出项目协同模式是基地合作模式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是基地合作模式的有效补充,他打破了学校和企业的界限,打破了课程学习和实践研究的界限,明确的校企合作项目为纽带,有效汇集高校和企业的资源要素,实现了校企人才培养的协同,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从课程设计、培养模式、培养质量、学位论文评价模式、流动管理模式等方面入手,探讨适合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培养机制,探索一条培养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新路。通过研究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中药学研究生专业学位教学实践中,创新2~3门研究生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考核和评价方式,并使之与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有效衔接,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同时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形成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紧密结合中药学学科的发展及中药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应大力开展与东盟国家中药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有望为社会输送更多高层次的中药学专业人才,推进中医药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为我国和东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猜你喜欢

硕士学位中药学医药企业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医药企业政工管理工作分析
医药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2019 年上半年第二次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在美国对于就业来说最好和最差的硕士学位
医药企业营销策略优化研究——以正大天晴为例
医药企业内部控制、财务管理与风险防范
云南省高等学校本科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