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两岸高职教育中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的传承培育

2019-01-29何小海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工匠高职传统

何小海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工作部,福建 漳州 363000)

第44 届“阿尔伯特·维达”世界技能大赛获得者,年仅19 岁的宋彪勇夺工业机械装调项目第一名,被江苏省政府授予“江苏大工匠”称号。 工匠的工作看似简单、重复、机械,但工匠精神代表一个时代的气质,亟需高职教育重视培养的成效。 如果教育的链条太呆板,维度太单一,高职学生只会某项专业技能,致使淡化传统文化的传承,荒疏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势必造成所培养人才的单一性和不可再造性,他们在现代社会可能会被看成人力“机器人”。

一、大国工匠的人文内涵

工匠精神,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打造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自古以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开创了各行业,用绝活和品质引领着各行业。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工匠精神是助推中国走上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复兴的驱动力。“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为职业能力,更是一种职业道德[1]。

(一)人文素养是大国工匠的创新之源

资源有限、创意无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人文素养是工匠精神的灵魂。缺乏人文素养的工人长期进行机械化、流水作业,片面关注自己的工资、工作条件、投入与产出,对自己的工作和产品的认知感情较低。 富有人文素养的工人注重产品的原创性和卓越性,关注消费者对产品的接受程度,对自己的工作和产品怀有很高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属于创造者。 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既是创造者的基础素养,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 譬如雕刻、绘画、刺绣、剪纸、根雕、版画、石雕、陶瓷、珠宝等工艺,对创作者的人文素养依托性极高,不仅需要工人把工作做扎实、做精细,而且需要个人利用文化基础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 经济现代化和文化产业高度发达的地区往往实行经济与文化并行的双轨制,在经济良性发展的基础上保持文化特色鲜明、文化生命力旺盛的态势。 这必然需要大量的富有人文素养的高级技能人才,需要大量有文化内涵的大国工匠。

韩国的清洁工人扫地时喜欢把落叶扫成心形,既富有爱心、又富有创意,默默地传递人文关怀。 这位清洁工不仅是一位普通的工人,更称得上是一位大地美容师,其作品引来路人的纷纷赞许,其人文素养令人钦佩。 如今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不论衣食住行还是吃喝玩乐,样样与文化同行,形成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影视文化、建筑文化、娱乐文化等。 大国工匠精神以人文涵养为底蕴、以文化创造性为先导。 人文素养体现在民族的历史、传统的文化、各地的习俗与昔日的知识体系中,自觉发力于设计、文学、音乐、电影、民间艺术、媒体艺术、烹饪美食等领域。 有品位的商品绝非裸文化,裸文化的商品必然无法获得较高的市场定位和长久的市场效益。 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我们要提供更多具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娱乐价值的产品,应该从人的根本需求中寻找消费资源、开辟市场,用人文精神去创造经济奇迹。

(二)用户至上是大国工匠的服务目标

从用户出发,以产品为本,是大国工匠的基本出发点。 不同的产品包含的价值不一,产品可能包含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娱乐价值、公益价值等。 通常情况下,低端产品也许只有实用价值、使用周期短,高端产品往往具备高品质、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产品的定价固然与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单位产品的目标回报利润有关,但是产品的质量与生产者的服务意识密切相关。 从CPR 角度考虑,服务对象、参与者、财力与物力资源三方面均保持一种平衡度,并获得三方满意度,其中服务对象满意度最为重要。 显然,一件商品包含越多的价值,其价位必定越高,越容易受到用户的喜爱和追捧。当今社会呈现一种心浮气躁的倾向,生产方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 纵观国内外,能把用户真正装在心里的企业,必定是稳健发展、生命力长久的品牌企业。 譬如中华老字号,1949 年初评时有16 000 家,到1991 年全行业认定时只剩下1 600 余家,9/10 在经济大潮中被市场自然淘汰了。 此外,在中国消失的品牌多数是制造业,如上海牌轿车、长江牌吉普车、北京二汽130 卡车、天津大发、南京菲亚特等。Interbrand(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品牌咨询公司)每年都发布“全球最佳品牌排行”,2017 年排名前10 名均为美国,前100 名中只有华为一家为中国大陆品牌。 要成为经济大国,必须积极培育品牌、成为品牌众多的大国,必须以人为本,践行“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真心无价,用户至上。海尔始终牢记“海尔真诚到永远”的服务宗旨,在世界500 强企业中牢牢树立品牌的标杆地位。 率先进入人本发展时代的现代企业,倡导靠人的知识、技术、智慧提高产出效率和质量,追求人的素质贡献率,实现人才价值的高定位。 换而言之,现代企业需要依靠高级工匠的手艺和心智去撑起智能制造、机器人行业的“天”,以服务之心去打造精细产品,从细微处体现对用户的人文关怀,确保提供的产品物有所值。

二、高等职业院校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载体

就高职院校而言,所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也有职业教育的技能训练,其动手能力要求更强,毕业后主要从事实用技能性很强的工作。 而中国传统文化所对应的即是中国的技术文化、技能文化。 就此而言,以手工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器物制作,正是这种文化在高职院校的延伸与工业化,研究高职院校实训课程建设,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结合,激发高职教育活力,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让传统文化进教材;第二步,让传统文化进课堂;第三步,使传统文化进学生头脑,三者之间依次递进又相互联系。

(一)进教材

“创造是一种文化活动,而且是文化的高级形态。 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2]众所周知,海峡两岸均出版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科书。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材大量问世,说明高校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高考的语文科目长期以传统文化为考试大纲,则彰显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然而,20 世纪90 年代后期,由于大陆高校进行课程改革,片面突出专业课和英语的重要性,导致《大学语文》被删减,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在相当程度上被弱化。 如今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极作用日益受到主流社会的关注,这使得传统文化进教材的步伐又翻开了新的篇章。 最近,有一部教材引起了媒体和院校的关注,即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被列为“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该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霁主编,北京大学历史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理事何怡男为副主编,其读者对象主要针对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大学生。

当下,高职教育同样以传统文化为教材,选编教材应该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即价值观念,包括精神文化、道德文化)延伸开来,突出诗词文化、书法文化、绘画文化等文化对人的情操陶冶,从饮食文化、医药文化、健身文化等教会大学生健康生存方式,从建筑文化、陶瓷文化、雕刻文化等器物方面培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赏水平。 在传授传统文化的时候不应该单纯讲抽象的知识,应该有意识地融合当地的传统文化,有选择性地编辑特色传统文化教材。 通常,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物质文化遗产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每个地方的高职院校在当地都有独特的中国文化的载体。 譬如,闽南漳浦的剪纸艺术,它是千百年来漳浦人民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的智慧创造并形成自身特有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漳浦剪纸已被世界认可,2010 年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产生较大影响,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因此,在抽象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合适的文化载体,让载体承担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功能是极为重要。

(二)进课堂

学生在校期间多数是循规蹈矩的,但是踏入社会后就抛开原有的价值观,屡屡背离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 这从侧面折射出教育的不足,提醒国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下的高等教育并非可有可无,对高职教育尤其重要。如何做才能使我们的教育达到目的、焕发出活力,切实体现有文化才有教养?回顾台湾光复后的那段时期,陈仪主持教育事业的接收与重建时,“台湾的学校教育注重语文、历史,国民与社会教育注重‘国语’”[3]。 之后的几十年,台湾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遍地开花,中国传统文化广受追捧,台湾民众的文化素养普遍提升。 建国以后,中国政府一直在积极引导民众弘扬传统文化,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要求,《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

目前,大陆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更多在职业公共课程部分开设思想道德教育之类的课程,而“传统文化”作为单门课程更多是放在选修部分开设,但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教育方面,较少与地域传统文化的术活结合起来。 在今后的教学教育中,高职院校可以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哺育未来的工匠。 其一,借助汉字的讲授,帮助学生提升语言文化素质,了解中国文化,找回对汉字的热爱,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其二,借助国学经典的诵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操,增强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让他们不仅懂得做事,更要学会做人。 其三,借助“全校班刊比赛”“全校语文能力擂台赛”等各类活动,全面激发学生中文书写兴趣与编辑采访能力。 其四,借助经典名著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学生使用传统文化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文化自觉意识。

(三)进头脑

我国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悄然提醒世人,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依然存在于各行各业中。 传统文化讲究“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高职受教育者如若能耳濡目染中国诚信文化的教义,自觉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谦谦君子的人文素养,养成家国天下的情怀,于家于国承担起重要责任;那么,汲取人文精神的高职学生往大国工匠精神又靠近了一小步。 此外,一切手工匠人还需要具备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才能使企业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高职教育在传授手艺的同时,也必须培养高职学生坚韧、坚忍的精神,让传统文化进学生的头脑,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砥砺学生的心智,学成一种技艺。

同样以传统文化为教材,但是教育方式与主导思想不同,教育的成果必然迥异。 明清时期朝廷以四书五经为科举考试的指定教材,但在科举制度下死读书、读死书的文人不乏其人,像范进这样的儒生大有人在。 缘此,高校若想让传统文化真正“进头脑”,就必须采用有效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真正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文化,并内化为一种文化自觉意识。“通过教育传递本民族的历史记忆,使民众在正确的历史认知中丰富对于民族共同体的想象,产生对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是民族认同建构的重要路径。 ”[4]换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进高职生的头脑必须讲究艺术的方法,单纯的课堂传授或者说教式的灌输方式已经无法以文化人,其结果必定使传统的东西有流无传。 所以,高校必须寻找一个切入点,用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这样做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他们学习传统文化找到一个很好的途径与兴趣点,从而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自身的文化为自豪,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一种切身的认同、自觉的认同,达到中国传统文化进头脑的目的。

三、借鉴台湾技职院校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实践

校园是传统文化的记忆场所,传统文化是青年学子的记忆符号,传统技艺的实习场所是文化经验空间。 基于前述,台湾技职院校更多地把传统的文化自觉放置到校园、技职学习中,对传统文化有着历久弥新的思考角度。 1974 年,台湾成立了第一所技术学院——台湾工业技术学院,招收专科学校及职业学校毕业生,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至今,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形成了以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为主体的完整而独立的体系。“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具有丰沛的人力资源。技职教育特别是高等技职教育为台湾的经济腾飞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 ”[5](P169)目前,从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看,大陆之于台湾的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后的”,或者说是更多的“群众性”。 如果单从政府层面看,其任务性、政治性的指向偏多,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教条的、形式的,缺乏的是在传承上的文化生命自觉,传授有余,激活不足。 台湾高校自1984 年以来即普遍开展通识教育,1994 年更成立了通识教育学会,注重人文素质教育,2003 年成立了通识教育委员会,并于2004 年推动了“大学通识教育评鉴先导计划”。大陆方面也一直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但针对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效果不甚明显。鉴于台湾技职院校的一些做法,大陆高职教育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找到文化之根,精打细磨术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教育的目的不是服务当下,而是建设未来。 若从老庄的思考看来,慢快难易之间是相互转换的。 教育本身是慢的,是困难的。 ”[6]关键的是,我们要借鉴传统的器物文化的手工工艺,慢与磨,精到细活,犹如古典家具制作技艺传承入木三分的坚毅、工艺技术的严谨、以及使时间沉淀下来的哲学。 例如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用手工一针一线缝制、一锤一铆敲打出来的。 缺乏创意的生产或缺乏文化的生产均不符合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 台湾二年制专科和五年制专科主要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操作人员,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这类学校培养生产第一线的管理人才和现场操作人员。“台湾职教界普遍认为,教师只有具有优异的教学经验与产业背景,才能实现办学的‘创新及实务导向’。 ”[5](P170)大陆高职技校必须紧贴各行各业,每个专业必须找到自己的文化根基,培养一专兼文的技术工匠。文化的根基是什么?就是传承千年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民间文化。 神农氏尝百草,可作为制药专业的文化之根;送子娘娘陈靖姑、厦门名医林巧稚是妇幼专业之根;闽南神医吴夲是医学专业之根;海上女神妈祖是航海专业之根。 美国20 世纪80 年代诺贝尔资金获得者斯佩里的研究成果表明,人文文化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 毋庸置疑,大陆高职教育采用文理兼俱的施教方式将有助于开发工匠的思维,培养灵感,孕育创新能力。

(二)营造文化环境,广用体验式教学

文化包括信仰、知识、习俗、语言、态度和行为等。“学校传授的更为专业或职业性的知识,其本身可能就是一种特殊身份文化的内容。”[7]马克思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8]培养兼具体力和智力、懂技术、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国工匠,是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社会变革的参与者,为受教育者“灵活、持续、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则是高职教育需要探讨的教学途径。 至于如何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它不单纯是知识的教育,还需要设置体验课堂,应当探索一种体验学习的方式,因为文化是需要体验的。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育人是亘古流传的事理,“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生活在大观园书香世界的姑娘们饱受环境的熏陶,不仅个个会读书、而且身怀绝学、一技在身,探春擅长书法,惜春擅长绘画,迎春是围棋高手。 由是观之,校园文化、课堂环境、各类工作室、仿真实训室、创意活动室、创意成果陈列室、机构工作坊等均可作为高职院校育人的平台,我们应多方设法、积极构建各类文化环境和课堂话语环境,以体验式的方式进行专业授课和传统文化教育。 诚如杜威所主张的:学习的真正价值在于领会和把握事物的意义,意义是借助活动、沟通不断变化的,增进思维基础的一般态度和行为习惯[9]。

(三)教育、文化、产业,三方通融共享

台湾学者刘晖、张庆勋在《两岸教育政策评论》中提出教育应与文化、产业的脉络交织,“原乡教育有诸多文化技艺的内涵,而此内涵与文化产业关系密切。”[10]文化是商品的根,缺乏文化的商品犹如无根之花随波逐流,浮于尘嚣之上。 例如生产仿古家具、文房四宝、字画、竹木牙签、陶瓷、玉器、佛教信物、民族服装、挂件饰品等,必须依靠工匠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生活化、通俗化的方式展示给广大消费者。 在制造业、手工艺、服务业等行业,工匠精神往往彰显人类的伟大梦想、透视文化的脉络。 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却是文化产业蓄势待发的发展中国家。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创意生产和文化生产的源泉.美国建国历史不久,但它习惯于借用别人的故事开发文化产业;一部《山海经》是中国远古的人类传奇,女娲补天的故事在《封神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中被多次加以改编,成为小说、电视剧、电影的创作素材。 季羡林说过“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 ”高职院校在以文化人,滋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通过对物质文化的认识、进而上升为精神文化,让中国文化在物质、精神和制度层面形成交流和碰撞,内化为学生的行为文化,让学生井喷各种发明创造的念想。 此外,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区域国际化的进程中,高职院校完全可以进一步整合各类文化资源,依托中国传统文化,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寻找教育、文化、产业的支点,实现三方通融共享,提升高职教育水平。

综上,中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历史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力军的必备要素之一,是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要保障。当下,中国企业亟需培养千千万万个宋彪式的大国工匠,中国高职教育亟需培养千千万万个鲁班式的学徒、技师。 缘此,高职教育应当肩负起培养大国工匠的使命,借鉴台湾的做法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依靠儒家的治国理念、道家的哲学思维、法家的管理方略、墨家的文化精神、兵家的行为科学等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文化人,培育和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强大国家,繁荣民族。

猜你喜欢

工匠高职传统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工匠神形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