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2019-01-28申通庞巴迪上海轨道交通车辆维修有限公司胡奕

中国商论 2019年12期
关键词:企业管理者经营制度

申通庞巴迪(上海)轨道交通车辆维修有限公司 胡奕

1 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提升管理水平和防范风险的能力而实施的由企业最高决策层(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经理层)以及企业的所有员工共同参与的一种管理手段、一个控制过程和一套管理体系。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帮助处在复杂经营环境中的企业应对各种风险。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1 帮助企业应对各种法律风险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面对的国内外市场环境日趋复杂,企业需要应对的各级监管也愈加严格,随时都有违规的可能。完善的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必须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在此前提下去进行各项经营活动,促使企业守法诚信,确保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1.2 帮助企业保护财产安全

企业要维持可持续发展,各类资产的安全是必须的物质基础,完善的内部控制通过对企业的财产保护控制,防微杜渐,最大限度地防范了各类可能对企业财产造成损失的行为,为企业保护财产安全提供了制度保障。

1.3 帮助企业提高财务报告等各类信息报告的质量

完善的内部控制通过会计系统控制,对企业提高会计核算能力和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有积极作用,确保了财务信息和各类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对于提升企业的诚信度和公信力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1.4 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成效

完善的内部控制通过预算控制来权衡企业的预期效益和经营成本,分析查找经营活动中的不良后果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企业经营成效的最大化。

1.5 帮助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目标

完善的内部控制通过运营分析控制,随时掌握企业运营的成效,为优化调整的持续奠定了基础,促使企业将长期和短期利益相结合,在经营活动中做出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决策,提升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

从组织结构和权责设置上来说,目前很多企业存在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内控机构职能重叠,权责不清。例如内部审计部门同时负责实施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审计委员会主任经常是由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负责人担任,导致执行权和监督权没有相互分离从而造成内控机制失衡,不能达到有效控制。从业务层面上来说,不相容职务没有做到有效分离,例如出纳兼记账会计,仓库管理员兼任材料记账员;财务付款没有坚持一支笔或授权制度;供应商的选择没有配套的准入流程,采购人员选择相熟的供应商采购;预算可以随意变更或修改;重大决策由一把手个人而非领导层集体决定等。这就导致内控制度如同空设,流于形式。从信息管理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没有采用先进技术将内控制度进行信息化管理,导致信息传达不畅,影响内控体系建设的成效。

2.2 企业管理者缺乏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意识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面对的经营环境愈加复杂,国际形势的瞬息万变、技术的革新、市场的变化,竞争者的威胁、政策的变化等,各种风险的出现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有的企业的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往往有很好地认知,但经常会忽视战略风险、法律风险等,忽视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关注会导致企业战略制定的方向性错误,威胁企业的发展;忽视与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会导致企业在签订合同协议时陷入法律纠纷的可能;有的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知还局限于财会控制,认为只要把会计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并且由财务人员来实施就是把内控制度落实了,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应该是由上到下,从最高管理层到基层每位员工共同参与的一个管理过程;还有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只要把生产抓好,成本控制好,就是抓好了内控,为了降低成本,往往推崇一专多能,忽视了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有的企业管理者为了缩短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忽视了审核流程的控制,反而容易造成财产损失。种种因为企业管理者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设计、执行和监督考核等问题没有全面和深层次的认识,造成了内控制度没有落到实处,发挥不出应有的成效。

2.3 企业内部控制流程设计没有体现业财融合

现阶段,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都没能将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进行有效连接,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各自为战,财务部门关注的是财务数据的取得与处理,业务部门也仅关注销售指标的完成情况,导致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无法在部门间共享,没有汇总融合,在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上缺乏优势,管理层无法及时了解企业当前的运营情况,不能对企业的预算和战略发展目标进行适时调整,不利于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而因为没有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有效连接,财务人员日常工作就是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无法对财务数据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和变动进行判断分析,无法及时将信息向管理层进行传递,导致管理层相关信息的缺失,无法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2.4 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机制不健全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的进步,许多企业意识到了内控制度的重要性,也在企业内部针对各业务流程设立并实施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因为没有采取监督或定期评价机制去跟踪实施的效果,往往在出现差错或重大失误后才回过头来发现内控制度的实施存在缺陷,没有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或者对造成企业经营失误或损失的相关责任部门或人员没有相应的追责流程,造成内控实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防范各类风险、保全资本、保证报告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经营成效、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首先,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控制实施的基础,有了制度,就有了实施依据,有了实施方法。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覆盖全部的业务和事项、关注重要事项和高风险领域。要把眼光放远,用具有前瞻性的眼光权衡收益和成本,制定适合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加强组织机构的建设,企业应依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导》合理设置机构,确保相互制衡和良好的独立性,明确各内控机构的责任。企业还应建立先进的信息配套系统来确保信息的高效流转,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3.2 提升企业管理者的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意识

企业管理者对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的认知程度决定着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和实施效果。企业管理者应加强对风险的学习,了解企业在所处的经营环境下可能面对的各种风险,掌握各种风险的防范应对措施,提高决策水平。还可以在企业内部为各部门制定相应的内控职责,推动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风险管控作用。企业管理者还应加强内控知识的学习,掌握内部控制的内涵,提高控制职能;同时创造各类学习交流和培训的机会给企业员工以提高员工的内控意识,带领全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切实将内部控制应用于企业的各个方面,使内部控制不会流于形式,失去管理效力。

3.3 通过优化内部控制的流程设计推进业财融合

企业可以通过对内部控制流程设计的优化来推进业财融合。将财务模块嵌入至信息传递模块,提升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突破部门间的壁垒,让财务人员能够及时收集和分析经营信息,让业务人员及时了解企业财务预算的执行和完成情况,确保管理者得到的信息完整、及时、准确,进而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将财务模块与风险评估相融合,精确评估企业风险程度,最大程度的预防和减少损害;将财务模块嵌入业务层面的各个控制关键点,对所有业务事项进行全过程监管,涵盖所有业务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最大程度的发挥内部控制的管理作用。

3.4 建立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全面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是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是否能有效执行和实施的保证。企业应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设置符合条件的内部控制评价部门,制定有效的评价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落实,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

企业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如何利用有效的管理措施尤其是内部控制来防范各类风险、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营效果、达到企业经营目标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内部控制活动中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思路。

猜你喜欢

企业管理者经营制度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企业管理者纵论品牌建设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中国企业管理者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