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政绩观的创新发展及其基本经验

2019-01-27陈光宇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功成政绩观政绩

陈光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 100089)

什么叫政绩?习近平指出,“顾名思义,就是为政之绩,即为政的成绩、功绩、实绩。”[1]政绩观则是对政绩的看法和观念,是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县、市、省都担任过主要领导职务,有着丰富的领导和执政经验。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围绕着树立什么样的政绩、怎样实现政绩等问题做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形成了新时代政绩观的核心内容,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绩观理论。

一、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政绩观的创新发展

(一)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绩观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政绩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依据,贯穿着无产阶级政党的整个执政历程。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政绩观理论的基础上,从以下三个方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绩观内涵。

1.领导干部应该树立科学的政绩观

早在浙江工作时期,习近平就提出领导干部要干事创业,应该树政绩,他指出:“对领导干部来说,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一方百姓造福,应该有政绩,也必须追求政绩。”[2]追求政绩并不是什么坏事,也不是一种落后的观念,领导干部应该把政绩当做自己的业绩,用政绩检验自己执政成果。习近平进一步回答了树立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他指出:“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3]旗帜鲜明地指出树政绩不是为自己留名、立碑和邀官,根本目的是谋求人民利益。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树政绩、树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方能留下一个好名声,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2.领导干部应该树立全面的政绩观

全面的政绩观是习近平政绩观的显著特点。针对长期以来只以GDP论英雄的现象,习近平辩证地指出在衡量干部政绩的时候,“要看GDP,但不能唯GDP。GDP快速增长是政绩,生态保护和建设也是政绩;经济社会发展是政绩,维护社会稳定也是政绩;立竿见影的发展是政绩,打基础作铺垫也是政绩;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政绩,解决民生问题也是政绩。”[4]习近平所说的政绩不再简单指经济建设,还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

3.以造福人民为最大的政绩

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5]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的政绩,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最集中体现,有着清晰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而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为根本宗旨。”[6]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都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状况,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没有改变,习近平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7]

(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绩观的践行路径

政绩观是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习近平结合自身经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视野,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绩观的践行路径。

1.方法论上坚持“瞻前”与“顾后”的协调统一

在践行政绩观的路径上,习近平主张瞻前与顾后要协调统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像一场接力赛,每一任官员只是接力赛中的一棒。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上任伊始,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培养‘接力意识’,即要善于‘瞻前’,也要注意‘顾后’”[8],要承前启后。

这一科学论断具有丰富的内涵。“瞻前”实际上是说新官不能不理旧账。习近平在2004年就曾经指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那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决策,要一以贯之,决不能朝令夕改,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而要在前任的基础上添砖加瓦。”[9]这就是说,新官上任要理旧账。一些领导干部善于出“点子”,为了显示与众不同,凸显自己所谓的政治智慧,在上任之后,对前任官员好的做法没有做到认真总结、一以贯之,反而弃之不用,出“新招”,最终造成国家财力物力和资源的浪费,损害人民的利益。当然,善于“瞻前”不是一味的延续,马克思主义者历来主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习近平指出:“我们做工作要顺应变化,应时而变,应势而变,不断开拓创新。”[10]好的政策要继续施行,不合时宜的要调整改变。

领导干部不仅要善于“瞻前”,还要善于“顾后”,既要把前人的接力棒接好,也要把自己手中的接力棒递好。做一切工作,都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千万不要‘空前绝后’,出现‘前任的政绩,后任的包袱’”[11]这样的情况。不能为了自己的所谓政绩,做一些有损长远利益的事情,如为了经济增长而造成了很大的生态破坏,最终得不偿失。

2.注重在实干中发扬滴水穿石的韧劲

习近平多次强调衡量一个干部的好与坏就是看他能不能办实事,能不能打开局面。“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把个人进步和党的事业联系起来,脚踏实地、踏实工作,讲真话、报实情,不夸夸其谈,不脱离实际,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扎扎实实干出实绩”[12]。

习近平推崇实干精神,并且认为实干的过程中更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这就是滴水穿石精神。他指出:“我推崇滴水穿石的景观,实质是推崇一种前仆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推崇一种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13]领导干部作为一方的领导者,就要踏踏实实地沉下心来履职尽责、谋事创业,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发扬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精神。习近平在谈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取得成功时,他指出:“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4]

3.尊崇“功成不必在我”的高尚品格

习近平多次强调 “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理念。他所强调的“功成不必在我”具有深刻的内涵,讲的是事业的成功不必在我。这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境界。

(1)“功成不必在我”要善于做铺垫之事。早在福建工作时期,习近平就 “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15]习近平第一次提出“功成不必在我”,是在浙江工作期间。他指出:“领导干部要以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抓好各项工作。‘功成不必在我’,要甘于做铺垫性的工作,甘于抓未成之事。”[16]干部在干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多做埋头苦干的实事,不求急功近利的‘显绩’,创造泽被后人的‘潜绩’。”[17]事业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我们的事业才会取得成功。

(2)“功成不必在我”不是消极政绩观。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政绩观,也不代表可以不作为。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会议时指出:“‘功成不必在我’,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绩,也要做潜绩。”[18]有些领导干部奉行不干事、不犯错的信条,遇事能拖就拖,能躲就躲。这种不作为、懒政的思维,有时候危害比贪污受贿还大。

(三)完善政绩的检验标准

习近平指出:“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努力创造经得起群众检验、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的发展实绩”[19],完善和发展了政绩的检验标准。

1.正确的政绩观,要经得起群众检验

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一件事情办得怎么样,最有说服力的检验标准就是群众的口碑。习近平说:“人民群众是最实在的,不光要听‘唱功’,而且要看‘做功’。”[20]不是说得有多好,而要看做得怎么样。这就告诫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21]。不能夸夸其谈,空口许诺,要真正为民办实事、谋实利,并且自觉用群众的口碑来检验自己的政绩。

2.正确的政绩观,要经得起实践检验

政绩要经得起实践检验,就是告诫领导干部不搞“形象工程”,要脚踏实地,讲实话,办实事,不能只是做表面文章。比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同一个村公路沿线的房子往往打造得非常漂亮,那些不在公路沿线的房子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这种政绩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

3.正确的政绩观,要经得起历史检验

政绩要经得起历史检验。历史发展处在不同的阶段,我们就会面临不同的时代课题,今天的发展和成就,不仅要在当下造福人民,更要经得起历史检验。曾经的外延式发展,一段时间契合了发展的需要,但在当下看来,外延式发展造成了很多生态问题,这就属于经不起历史检验的政绩。

二、习近平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绩观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价值指引

习近平的政绩观是人民政绩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贯穿习近平政绩观的一条主线。从领导干部是否应该树立政绩这个问题来说,习近平科学地回答了领导干部应该树政绩,而领导干部树政绩的价值旨归在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根本要求。从什么是最大的政绩这个问题的探讨上,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以造福人民为最大的政绩。他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2],充分体现了人民在习近平政绩观中的地位。从政绩的检验标准来看,习近平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23]。我们的政绩观是否正确,关键在于群众的检验。这就要求全党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铭记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牢记人民是最终的评判者这一标准,坚持宗旨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了习近平的政绩观。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哲学思维

习近平的政绩观是辩证的政绩观。第一,从习近平的政绩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来说,习近平的政绩观是辩证的。习近平的政绩观属于治国理政思想中关键一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前者丰富了后者的内容。缺少了前者,后者就不完整。第二,从习近平的政绩观自身而言,习近平的政绩观是辩证的。首先,政绩观所涵盖的内容是全面的。习近平的政绩观包括什么是政绩、怎样创造政绩、如何检验政绩这三个最主要的方面,并且在有些内容上做了丰富拓展,如首次提出以造福人民为最大的政绩、系统论述了“潜绩”和“显绩”之间的关系、丰富了政绩的检验标准等。其次,系统论述了政绩观和发展观的关系。习近平指出:“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就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在政绩观上出现偏差,就会在发展观上偏离科学。”[24]二者不可偏废,辩证统一于执政实践当中。最后,习近平的政绩观必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的政绩观充满着哲学意味,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光辉。

(三)坚持从制度上规范和完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习近平的政绩观是科学的政绩观。习近平不仅重视从理论上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政绩观的内容,而且也重视从制度上规范和完善政绩考核体系。首先,习近平主张建立终身责任制。针对一些领导干部善于溜之大吉的现象,习近平指出:“一些干部惯于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然后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屁股烂账,最后官照当照升,不负任何责任。这是不行的。我说过了,对这种问题要实行责任制,而且要终身追究。”[25]

建立责任制后,实际上是对在任者敲了警钟。领导干部不论走到什么地方,出了事情都要追究责任,很好地规范了其执政行为。其次,习近平主张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政绩考核体系。政绩考核涵盖了方方面面,习近平在谈干部考核时指出:“如何考准考实干部政绩,也是一个难点。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26]考核政绩不能简单地看单一指标,要全面辩证地看待干部的执政成果。最后,习近平主张建立一套科学的干部选拔制度。政绩考核结果是干部选拔的重要参考依据,起着指挥棒的作用。确定了正确的政绩导向,才能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有利于选出一批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较高的人才,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

三、结语

马克思主义政绩观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指南。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宽广视野,结合自身执政经历,总结和提炼出新的科学政绩观,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绩观理论。这些理论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功成政绩观政绩
政绩观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研究
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树立正确政绩观
剑麻花二首
树立正确发展观、政绩观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盐业落地生根
“功成在谁”不重要 “功成有我”方可贵
“功成必定有我”显担当
“功成必定有我”显担当
森林城市不能沦为“政绩工程”
“法治GDP”变革政绩观
正确对待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