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智慧急救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9-01-21谭伟良杨齐英周振祥王冬阳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救护车病历专科

谭伟良,杨齐英 ,周振祥,王冬阳

作者单位:1. 215031,江苏省苏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 215031,江苏省苏州市急救中心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3 年颁布《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认定院前医疗急救是指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新时期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居民对院前急救服务需求不断提高,人口数量增多、疾病谱变化和老龄化都对院前急救的发展提出新挑战。作为呼救者就医过程的第一环节,如何更加快速有效地响应患者急救需求,提高急危重患者的院前救治水平,互联网技术依托其创新思维和高效的技术支持,为院前院内一体化的快速急救提供了新的“智慧”思路。

1 智慧急救运行情况

1.1 智慧急救内涵 智慧急救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智慧医疗框架下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学界对于“智慧急救”的概念尚未达成标准认知,总体来说,根据第五届中国救护车论坛达成的共识,智慧急救是一种现代急救模式,具体表现为:通过广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思想而建立的院前急救智慧管理平台,并对内外部急救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管理,对风险实行管控,从而达到快速、精确和高效地实现院前急救的目标[1]。

1.2 各地区智慧急救建设情况 2012-11,北京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光纤网络、4G 网络等先进的通信信息技术,与中国移动共同打造了一个覆盖急救指挥中心、急救车辆和接诊医院的全方位立体化急救医疗信息协同平台系统;2015 年济南市应用120 互联急救移动终端软件,将济南市市区380 万居民健康档案与120 万家庭急救档案信息全面对接,接警时即可及时将需救治患者的个人信息显示到调度界面,对言语、意识不清等特殊患者的救治有重大意义;2017-07,天津北辰医院投入运行全智能急救模式,无缝链接信息化智慧救护车和医院绿色生命通道,为抢救危重症患者节省出更多时间[2]。

2 苏州智慧急救发展现状

苏州市从2010 年开始智慧急救的探索,经历了两个阶段:2010—2015 年,着力建设智能化急救调度平台和重大事故预警平台;2016 年至今,重点建设智慧急救信息化平台,改造智能化救护车,实现院前急救医疗文书无纸化(包括标准化电子病历、患者知情同意书、电子交接单等),促进医院急诊分诊系统和专科中心与院前急救信息的有效对接。目前,苏州市智慧急救建设情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标准化急救调度 2010 年苏州引入医疗优先分级调派系统(medical priority grading dispatching system,MPDS),成立国内第一家应用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对求救信息进行标准化受理的调度指挥平台,调度员在上岗前需要统一接受紧急医疗专业课程的培训并获取合格证书,在正式上岗工作后,就可以在系统的指导下,根据呼救者不同的求救内容,提供清晰、易于遵从的指令,给予标准路径的分类指导,从而改变旧式接警模式,排除个人主观因素干扰,为呼救者提供更加科学的调度指导。2018 年苏州市急救中心共受理电话239 213 个,派车122 479 次,平均出车时间仅为1.47 min,并成功指导心肺复苏患者15 例、分娩 11 例,有效缩短了反应时间,提升了调度水平。

2.2 建设重大事故预警平台 2013 年苏州市急救中心开始进行大事故预警平台建设,通过平台实时跟踪辖区和县市急救任务状态,并实时传输到省医疗急救指挥中心。一旦在呼救者的主要描述中出现敏感事件关键词,且同一地点连续派出3 辆救护车,重大事故预警平台就会自动报警,同时生成预警短信发送给相关人员,提高了突发事件应急响应速度,有助于做好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的现场救援和信息报告。2018 年度调度共受理突发事件94 起,事故上报率及正确受理率均达到100%,响应速度方面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2.3 启用智慧急救信息化平台 2016 年苏州市启动“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以“急病要急、慢病要准”为核心理念,建设全市急危重症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搭建智慧急救信息化平台,促进各种急危重症的及时有效救治。苏州市智慧急救信息化平台作为一项整体解决方案,以云架构的区域协同急救、急诊、专科中心信息化为基础,建成一系列智能化系统,包括:急救调度系统、救护车系统、急救电子病历系统、急诊分诊系统、专科救治中心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等。截至2018年底,智慧急救平台接入终端已经超过200 个,实时在线终端超过50 个,平台已累积74 857 例患者救治记录。

2.4 统一时间管理 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强调分秒必争,智慧急救信息化平台将急救调度系统、智能化救护车系统、急救医生移动工作站、医院急诊及专科中心各环节时间统一在1 个时钟服务器上,进行统一时间管理,避免了手工录入和各个时钟不一致导致的误差,提高了数据采集的准确性。每辆智能化救护车还配备了腕带,患者通过腕带的使用,实现了院前急救环节、医院各就诊处置环节时间节点的有效管理。

2.5 改造智能化救护车 2018 年底苏州市区智能化救护车达34 辆,每辆智能化救护车配备有车载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车载智能终端、移动医生工作站、音视频系统、数字化医疗设备,实现了监护仪、心电图等车载医疗设备信息的采集与数据集成,并以4G 无线通信技术、GPS 定位技术为基础,将患者生命体征信息、急救病历数据和视频数据向区域急救指挥中心或医院专科中心实时远程传输,使救护车真正成为流动的重症监护室。

3 苏州智慧急救实践成果

3.1 前移急诊功能,缩短急救时间 调度中心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派遣救护车辆通过最合理的路径抢救患者,在抢救和转运途中选择当前救治综合条件最优的医院,并根据MPDS 的指导为患者提供远程急救服务,充分利用120 拨通到急救车到达的这段空白时间,将急救链条提前到电话接通的一刻,积极帮助呼救者开展自救互救,为患者救治赢得了宝贵的黄金抢救时间。

当患者进入救护车内,急救人员可以从调度中心自动获取患者任务信息、生命体征信息,再通过患者的身份证,读取患者相应的身份信息并调阅居民健康档案,同时可以了解医院方面的急诊急救资源和专科中心情况,发起远程会诊,通过车载移动医生工作站,实时交互传输患者的医疗信息,从而将急诊功能延伸到急救车上,缩短患者抢救时间。

3.2 实现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提升急救效率 在传统救治模式下,急诊患者需要挂号候诊、缴费、检查和确诊之后才能进行相应的急救处置。而在智慧急救模式下,心梗等特殊患者在智能救护车上就可启动绿色通道,在救护车上医护人员即可与专科中心进行远程连线会诊,通过智慧急救信息化平台,实现急救调度信息、救护车生命体征和音视频信息、电子病历信息、医院急诊和专科中心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对危重症患者向接收医院发出一键预警,医院急诊和专科中心就会收到接诊提醒,医院急诊也可以通过公告大屏了解院前急救送达患者情况,提前做好急诊绕行,做到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提高急救效率。

目前苏州市辖区有胸痛、卒中、创伤中心各5 家,危重孕产妇中心9 家,危重新生儿中心6 家,这些专科中心大多已经实现了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和五大专科中心实时数据对接,为患者的救治提供全流程支持和数据管理,助力急速救治。

3.3 规范院前急救病历,促进有效监管 苏州制定了院前急救电子病历标准,建立了多模板全结构化的院前急救电子病历和专科急救电子病历体系[3,4],目前市辖区院前急救人员已全部使用新版的急救电子病历,市属医院急救分站已经实现院前急救电子病历、患者知情同意书、院前院内交接单等医疗文书无纸化。截至2018 年底,平台已积累标准化的院前急救电子病历70 000 多份,促进了院前急救病历的规范、及时书写。

智慧急救平台可以实现对每一例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的全过程监管和质量控制,后台的提交状态可以及时反映电子病历完成情况,同时通过归档功能提供不同维度、不同业务方向的质控统计分析功能,如:病种分类统计、急救患者转归分析、心肺复苏成功率和急救医疗质量等质控分析,实现了区域院前急救全流程质控管理,从而反向规范院前急救的医疗处置,进一步提升院前急救的医疗质量。

3.4 增强统计功能,为科学布局急救资源提供决策支持 智慧急救系统自运营以来每日有300 多名患者通过平台进行救治,形成了跨区域、跨医疗机构的院前急救救治体系和网络,其后台集成的统计分析功能可以对救治患者区域分布进行数据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更加合理的布点方案,有助于科学规划院前急救分站、科学布局专科救治中心,使百姓获得更加快捷、高效、安全的急救医疗服务。基于智慧急救平台的资源配置分析,苏州市于2018 年在工业园区、吴中区、相城区增加5 个急救分站,使辖区急救分站达到38 个,值班救护车由现在的40 辆增至48 辆。

3.5 强化应急指挥,增强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完善的院前急救体系和快速的急救通讯、急救运输、现场救治的能力,构成社会共同抵御重大灾难、集体突发事故的重要“防火墙”[5]。苏州市对紧急医疗救援联合指挥平台和数字对讲系统进行了重点建设,遇有重大突发事件,全市救护车信息和位置可在联合指挥平台的电子地图上实时显示,指挥平台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事故现场的急救半径,即可迅速调派相关救护车赶往现场。同时,可通过指挥车、调度室及救护车上配备的数字电台进行信息互通,便于重大事故救援中的快速指挥。目前市急救中心建设有区域急救应急指挥会诊中心,同时在4 家市属三级医院建设有急救远程会诊中心,在昆山“8·2”特大事故中,市120 急救指挥中心快速反应,在短时间内有效调动了各方救援力量。

4 存在问题及建议

4.1 与医院的信息协同不到位,院前院内一体化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急救中心与医院隶属于不同的管理体系,建设标准和设计各不相同,接入网络终端种类多,各体系间信息系统不能实现互联互通,信息数据的深度对接存在较大难度[6]。各医院受机制体制制约,院内的信息系统是相互独立的,与院外的数据对接更加缺乏关联性,且大部分医院主观信息封锁现象较为普遍,信息孤岛现象较为普遍,数据价值难以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Sprivulis 等[7]对西澳大利亚的数据研究表明,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的信息贯通能有效减少急救车交接时间和转运次数,智慧急救作为智慧城市和智慧医疗建设的重要部分,应制定统一的数据开发利用标准,强化与各医院之间协同联动,打破信息壁垒,加快信息开放程度和速度,进一步促进院前院内一体化建设。

4.2 系统功能不完善,信息技术有待发展 当前我国尚未对公民健康、医疗、就诊等信息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收集,智慧医疗链条各环节中所需的数据收集和存储技术有待发展。此外,数据智能分析、大数据处理等技术也尚不成熟,智能化服务和应用技术有待开发。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信息系统软硬件基础薄弱、移动可视化实时监测软硬件环境配置不足,现有的GPS 不够精确,数据信息系统智能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对此,应建立由国家、行业、急救中心联合支持的医疗数据平台,实现三个层面的数据互通,进一步强化院前急救连续性、跨区域性、非结构性的特征,加快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应用技术与院前急救数据的深度融合,不断完善智慧急救平台功能。

4.3 智慧急救应用不足,需加强急救人员培训 现阶段院前急救各分站的急救人员不固定,智慧急救培训不够等因素,急救任务过程中往往出现智慧急救设备使用不熟练,急救任务状态点选不及时,院前急救电子病历填写不完整等问题,导致智慧急救系统应用不足。为促进平台的有效应用,急救中心和各分站应加强相关急救人员的培训,普及智慧急救系统和电子病历的应用,充分发挥智慧急救的功能和效果。

4.4 覆盖范围有限,需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智慧急救平台可通过4G 无线专网实时传输患者基本信息、生命体征、监护数据,同时发起音视频对话和远程会诊,对院前院内急救的一体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目前苏州市智慧急救项目已完成市区34 辆救护车智能化改造,智慧急救覆盖范围有限,区域发展不均衡,需在智慧急救项目建设中逐步加大智慧急救的覆盖范围,分步促进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的充分对接、循序渐进,从而整体提升院前急救的智慧化水平。

猜你喜欢

救护车病历专科
强迫症病历簿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为何国外救护车车头上的这个词反着写
“大数的认识”的诊断病历
“病例”和“病历”
安徽省医学会专科分会战“疫”在行动
救护车
重庆中医急诊专科医联体成立大会召开
更安全的红绿灯
临床表现为心悸的预激综合征B型心电图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