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大学外语课程考核模式研究

2019-01-16许丹凌闫秀静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1期
关键词:平时成绩学期外语

许丹凌, 闫秀静, 刘 瑛,陈 红,时 晨

(牡丹江医学院外语教研部,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大学外语课程考核的任务不仅仅是关注学生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强调评价与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是一体化的过程,教学活动应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双方出发,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开展[2],在教学活动中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多思考、多研究问题,激励其自主学习,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有效调控学习过程[3]。为了迎合当今时代快速发展对“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医学本科院校,对大学外语课程考核改革势在必行。

1 目前大学外语课程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

针对学生大学外语学习的障碍问题,笔者对本校2016级检验1~8班189人进行问卷调查,发出试卷189份,回收有效试卷172份,回收试卷有效率为91.0%,回收有效试卷率达到统计学意义,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归纳。结果显示:37.5%的学生认为大学外语课程教学目标设定太高,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速度很慢,使得有些学生知难而退; 45.7%的学生认为在大学外语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知识量太多,外语课堂学习受到了时间、地点、学习方式的限制,有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学习兴趣降低;32.1%的学生认为国家对CET-4和CET-6考试进行了改革,师生共同的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通过CET-4和CET-6考试上,学习态度不明确,认为只要通过CET-4和CET-6考试,就完成了大学外语学习的任务;86.8%的学生认为影响大学外语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考核体系,指注重应试考试,期末考试时好好复习就可以了,平时学习松懈、懈怠没关系,只要期末努力一样能考得好成绩,长此以往,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消失,学习态度消极。鉴于上述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大学外语课程考核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2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大学外语课程考核模式的构建

2.1 改革考试方式,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知识水平

大学外语基础课程整体上采用“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行评价,确保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质量[4]。

大学外语基础课程由四个学期构成,1~3学期的大学外语课由必修考试课改为必修考查课,第四学期作为大学外语的结业考试,定为必修考试课。1~4学期各有10分的平时成绩,总计40分,计入第四学期的结业考试成绩中,第四学期的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结业考试最终成绩构成:期末考试成绩(第4学期)60% +平时成绩(1~4学期)40%。

2.2 改革考核形式和内容,注重课程考核过程化,促进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改革1~3学期期末考查形式、内容、题型和成绩评定

确定考查形式:将每学期期末全校统一时间的终结性考试形式改为在每学期最后一次课,按教学轮次进行随堂开卷考查,每个教学轮次考查内容不同,A班与B班在试题题型、试题难度上都有差异;

确定考查内容:以所学内容为依托,从精读教材、医学英语听说教材和翻译写作教材中选取重点知识作为考查内容。考查题型:以考查学生外语综合实践能力的主观题型为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大学外语课程考核体系,需要科学、合理、客观地考评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外语教研部根据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将大学外语考核分为两大类,I类考核:主要针对医学英语听说部分的考核,听与说密不可分,每学期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完成三次医学英语情景会话表演,根据每次学生在情景剧中医学英语听说的表现,最终取平均分数,折和15%计入期末考核范畴。II类考核:主要针对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而定,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学期期末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不少于100个外文词汇,总结本学期学习收获和不足。满分设定100分,折和15%计入期末考核范畴。

确定考查成绩:改革传统的百分制评定方式;成绩分为五个档次: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自我评价和平时成绩都作为评分依据。平时成绩达到9分以上才可以为优秀,5分以下为不及格。

2.3 改革第四学期期末考试(结业考试)

第四学期期末考试作为终结性考核是对学生1~4学期外语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的一次全面检测。依据《牡丹江医学院考试管理办法》中的命题规定和《大学外语》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命题考核。对于精读课让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采用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题型和分数按照CET-4和CET-6所设定,包含写作、听力、选词填空、信息匹配、任务性阅读和翻译,共计100分,最后作为结业成绩折和60%计入总成绩中。

2.4 改革平时成绩记录方法,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主动自觉进行外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平时成绩由原来的扣分改为加分,学生每参与一项外语课内外活动就加一分,每学期10分,加满为止,学生自己争取自己的分数,学生每缺勤一次,将扣除所争取分数,扣完为止。教师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落实评定标准,建立并填写好各项原始记录并在学期末告知学生分数,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学生认可、签字后则分数有效,并计入结业考试总成绩中。建议平时成绩在具体分值框架下,任课教师可依据任课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实施平时考核活动,对学生进行个性化、人性化和公平公正的科学评价。平时成绩由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出勤、小测验等方面组成,平时成绩记录表中以字母代替具体项目记载即可,并记录时间。具体项目如下:回答问题 A;制作课件 P;朗读、背诵、复述 R;演讲 S;翻译 T;口语表达 O;小组活动展示 G;作业 H;小测验 Q;考勤 C。

3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大学外语课程考核模式的实施与评估

3.1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大学外语课程考核模式的实施

我校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将入学的大一新生分为A班(实验班),B班(对照班),A、B班在外语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手段设计等方面保持一致,但考核方式截然不同,对于A班学生采纳整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进行考核,即大学外语学期的1~4学期各有10分的平时成绩,总计40分,计入第四学期的结业考试成绩中,第四学期的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结业考试最终成绩构成:期末考试成绩(第4学期)60% +平时成绩(1~4学期)40%;而B班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进行考核,即每学期大学外语课程考核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通过两年的跟踪随访调查研究发现,A班学生逐步认识到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加入到课堂学习中,在听、说、读、写、译外语综合运用能力方面提升显著,而B班学生仅把考试做学习英语的动力,在实践运用外语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等方面有待于加强。

教学实践期间,对2016级护理1~8(A)班共76名学生针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大学外语课程考核模式的实施是否让学生认识到考核体系改革的重要性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试卷76份,收回有效试卷71份,有效试卷占93.4%。

从调查结果(表1)不难看出,教师采用合理的考核模式帮助医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中学以致用的重要性,运用多元性评价考核方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5]。

表1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大学外语课程考核体系改革是否重要

3.2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大学外语课程考核模式的评估

运用多元性评价考核方案,使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效果评价更加客观和合理,主要体现在四个“转变”上[6]。第一,期末考核方式单一形式转变为多元化、全方位共存的考核模式,这样能更加客观、全面、合理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最终知识的掌握情况[7]。第二,教师为了迎合新模式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大学外语课程考核体系,在课堂讲授知识时对重点及难点知识细化讲解,深入浅出,多讲多练,让学生熟知重难点知识的应用技巧。教师的角色不在是课堂上的“主讲者”,而是课堂上的“帮助者”[8],在大学外语课堂上采用翻转课堂及微课教学使得课堂真正的回归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载者”,教师成为答疑解惑的帮助者。第三,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转变,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大学外语课程考核模式的建立,让学生深知能力实践应用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态度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由“被动地学”转变成“主动地学”[9],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学习效率,学习效果良好。第四,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大学外语课程考核模式的建立,对培养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上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10],教师通过丰富的4G网络资源、TED资源、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手段传授重点、难点知识,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地进行预习,课堂上带着自己的“难题”来认真学习,通过提问、讨论、讲解等手段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理解问题及消化问题[11],学生反馈这样合理的教学方案受益颇多。

通过在实践教学中的研究表明,这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考核体系的建立通过教师评学表、学生平时自我表现表,这样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合理的对每位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测评,不足地方加以努力[12],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13]。

4 结语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大学外语教学的核心任务,深化外语课程考核体系改革,弥补外语课程考核普遍存在考核形式单一、注重终结性考核、考核目的片面等问题[14]。提出新型评价模式,建立复合型课程考核体系使之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合理的外语课程考核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潜在能力[15]、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医学生的外语实际运用能力。

猜你喜欢

平时成绩学期外语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关于工科专业课平时成绩的思考
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平时成绩评定方法的探究
让平时成绩回归本真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201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16题一题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