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人文教育体系探索与实践

2019-01-16滕婉蓉刘红勤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1期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医学

滕婉蓉,刘红勤,杨 坤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医学是将“自然-人文-社会”集于一身的学科。医生这一职业承担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当他们面对受疾病困扰具有复杂心理情感的各类患者时,仅具备医学知识和诊治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崇高的职业观、良好的医德,以及伦理、心理、沟通及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人文素养。因此,医学人文素养是决定能否成为良医的基础,也是医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这些需具备的人文素质是需要通过后天医学人文教育来培育,但在我国现行医学教育中,医学人文教育仍存在诸多的困境,仍然滞后于实际的需要,如何提高和培养具备人文情怀、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新时代合格医学生,是值得商榷探究的时代课题。

1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医学人文教育是指在医学教育过程中通过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进行补充,对医学生开展关于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并在未来的医疗卫生领域行业中能够对患者实现人文关怀[1]。无论古今中外,自医学诞生之日起,就介于科学与人文之间,包含了双方诸多特性,既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更是最科学的人文。由于受到商业化、技术化、专科化等特点鲜明的医学范式的影响,如今,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我国现阶段较为突出的社会矛盾,而如何塑造医生的人文素养是破解问题的关键所在[2]。医学是精英教育,医学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医学生的培养,大学期间是医学生养成教育中的重要阶段,是构建医德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如果无法将“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有机结合,无法让学生认识到“医学人文素养”的地位不亚于“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将会对未来医疗行业领域的医学人才价值观理念的塑造、医德医风的养成存在一定偏颇。因此,迫切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探索医学人文教育的多种形式,以培养良医为导向,构建医学人文教育的立交桥,探索新型医学生人文教育体系,对于塑造医学生人文素养,增强医德与医术相统一理念,培养新时代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 医学人文教育面临的困境

当前,在生物医学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后,在全国一次次发布医教协同改革意见,呼吁医学人文教育重要性的浪潮和背景下,医学人文教育得到了很多医学院校的重视,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面临诸多困境。

2.1 缺乏系统化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设计

医学本科专业大多开始开设了医学人文课程,主要集中在《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人际沟通与技巧》《卫生法学》等4门医学人文必修课程。而有些医学院校已设立专门的医学人文研究所,主要承担医学人文课程的理论教学及研究,为医学本科生进行了系统授课,医学人文学课堂教学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整体起步较晚,不够完善,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成果上来看,较之医学专业课程,医学人文课程较缺乏吸引力。教学内容偏重于概念、理论体系的讲授,而教学方式以往常的“灌输式”为主,考试多以“死记硬背”的方式答卷考试,不能将医学人文课程内容贴近医学职业素养,与社会实际有一定的脱节,导致部分学生片面地认为医学人文课程学与不学都一个样,对自己将来从医没有任何影响。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医学人文知识在实际中应用远远不够,从而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医学人文课程的重视程度。

2.2 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认知存在错位

医学人文教育感知体验互动较少,往往因缺乏实践和体验,特别是缺乏除主课堂以外的其他途径传播医学人文教育的体验,以至于大多数医学生无法感知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通常医学院校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了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培养上,而在强大的专业课程压力、考试压力下,很多医学生存在只求医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升,忽略医学人文素质的修炼,对于其他课程或课堂以外的医学人文讲座甚至无法提及兴趣,他们将关注点放到了如何破解病理,如何尽可能的维持生命,却忽略了医学内涵的本质是对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守护,更不能很好地重视自身人格的塑造和人文素养的提升。由于认知的错位,导致医学人文教育长期以来收效甚微。

2.3 医学人文校内外实践活动力度不足

当前校内外有一定的结合医学人文方面开展的活动,但开展的力度、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一是,医学人文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中,缺乏系统的全盘考虑,良好的医学人文教育文化氛围未能形成[3]。特别是在医学人文活动的设计上,缺乏顶层设计,缺乏品牌活动的树立和系列活动的贯穿,零星化碎片化的医学人文教育校园活动开展的影响力不够深远,并没有深入人心。二是,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方面,虽然有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依托,但往往由团委教师、辅导员教师(非医学专业)带队较多,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带队,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仅停留在较为表层的感性认知上,缺乏进一步的深入理解。三是,缺乏与政府、社会组织等的合作,单方面的从校方力量做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实践活动,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受到重重阻碍,社会宣传和关注度不高,也会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3 医学人文教育体系的搭建设计

与知识和技能教育不同,医学人文教育是触发内心、净化灵魂的教育,既需要显性的主渠道灌输,也需要隐性的渗透式教育,更需要在实践参与中得到自我升华。医学人文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难的是需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科学的环境,构建重视医学人文教育的良好氛围。经过多年实践,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为例,他们在医学人文教育方面主动适应、大胆创新、整合力量、协同推进,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如图1):

3.1 形成完善的课内人文教育核心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人际沟通与技巧》《卫生法学》4门医学人文核心课程,精心组织人文课堂教学和课内实践,确保将医疗环境中常用的法律、伦理、心理、沟通、政策法规等教育完整地贯穿于临床医学教育中,形成医学人文核心课为主干的理论与实践教育。

图1 本科医学人文教育体系构建

3.2 注重基础课与专业课中医学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渗透

将医学人文教育渗透于基础及临床课的日常教学中。在医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解剖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死亡教育、感恩教育;在第一门机能课程生理学的动物实验课中进行动物伦理教育和文明实验教育;在临床类课程中介入职业精神、政策法规、医患沟通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将医学人文教育蕴含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

3.3 校内外名家开设“医学人文大讲堂”等系列讲座

邀请大学主要领导对新生进行“破冰式”医学人文教育第一讲;邀请著名医学人文专家对新生进行系列人文讲座和人文互动;组织附属医院“大牌专家”对一年级学生开设系列人文讲座,如“医学人文大讲堂”等;对高年级学生开展反映医疗生活和医学文化的“佳片有约”赏析及专家点评。通过高水平人文讲座,加之讲者“良医”“名家”的示范效应,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仁爱情怀。

3.4 搭建校内外医学人文教育的学生实践平台

通过开展“致敬无语良师”“医之美”摄影展、征集“医学人文故事”等系列校园人文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动、共情与升华,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和人文情怀。医学专业的学生结合专业所长,走向社会,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参与到临床和健康促进的工作实践,培养学生对社会和他人的关切,尤其是对病患的情感和悲悯之心,培育医者仁心仁爱仁术的价值观。

4 医学人文教育体系构建的实施途径

4.1 课堂主渠道教育

课堂仍然是实现医学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渠道,对于医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医学人文教育理念、医学人文课程设立、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内容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从医学人文教育的观念意识层面和主体实践层面,合力打造以医学人文课程为基础,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的医德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了医学生“入学-课堂-实践-毕业”为一体的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式全过程阶梯化教育体系。

(1)医学人文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构建以“培养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优质课程体系”为目标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在依托综合大学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程的同时,强化医学教育的人本性、人文性和专业性,重点打造培养医学生高尚情操的基础性和导向性课程。以《医学伦理学》《医学沟通学》为例,它们是医学人文课程的核心课程,辅助于《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等课程,其中,《医学伦理学》发挥主导作用,是培养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核心课程。为此,每学期可举办1~2次专题教学研讨会,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不同阶段,制定具体教学计划、进程、结合医学实际的教学内容及全新的考核评价方式。集大学人文社科优质师资搭建医学人文精品通识平台课,充分发挥综合大学人文社科类专业对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交叉辐射作用。

医学人文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重点围绕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开展,教学内容实现“三贴近”——贴近临床情境、贴近医学专业课程、贴近社会热点事件,根据学科和课程的不同,进行重新的整合和梳理,将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模块——医患沟通理论与实践、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医学人文理论与临床实训、卫生法学法规理论与实践。

对医学人文核心课程的考核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的方式,更加体现人文教育的价值引导的特点。在命题内容上,对医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方式转向对医学人文知识的理解、认知和应用能力的理解,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以问题式导向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在考察方式上,注重过程式评价,推行书面与口头相结合,发挥课堂发言、演讲比赛、情景模拟、沙龙交流等作用,同时注重医学人文的行为考察。

(2)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中的人文渗透

在课程教学中,采用PBL、Sandwich和翻转课堂等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参与实践性强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他们沟通、反思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医学人文精神和职业价值观。

在基础医学课程方面:《医学解剖学》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向“零号”标本致敬默哀活动,以表达对遗体捐献者的尊敬,对医学教育无私奉献的敬仰之情;《机能实验》教学中,教师在上课前,讲解实验动物小白鼠、实验兔等在医学发展中的贡献,倡导医学生珍爱生命,从爱护实验动物开始,妥善处理实验动物尸体等细节中得以渗透,正是这些“无语良师”才有今天的实验教学和医学基本技能的操作培训。

在临床医学课程方面:聘请临床医师担任教学任务,通过课堂中的临床案例分析,加强医患沟通、医学伦理、政策法规等问题的融入,不断加深学生对医疗实践中的医学人文的理解和认识。另外,在专业课和见习课程方面,教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融入医患沟通技巧的训练,向学生示范如何对病人进行敏感性、涉及隐私话题的询问,做到既不伤及患者自尊,又能得到有价值的病史信息,避免由于沟通、交流方式不当致使患者隐瞒病史,进而误导医生的诊断治疗。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责任感,让学生明白如果责任心不强或病史采集不全,就很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让学生在课堂实践过程中深刻认识成为一名医生,其责任心和沟通技巧非常重要,是每一个医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此外,见习、实习是医学教育重要的一部分,教育学生在看病之外需要更多地关注病患及家属的心理状态、更加注重对他们的深层次关怀。通过与患者交流,耐心地倾听患者的诉说,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及心理需求,从关心患者、尊重患者到鼓励患者、引导患者,充分得到患者的信任,以配合药物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还能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过程中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切实做到“见病也见人”,体谅患者疾苦,尊重患者隐私,不断提高医患之间的沟通能力,逐渐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拥有较强的责任心、增强法律意识等,并努力将医学专业知识技能与人文情怀紧密结合,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为成为未来良医奠定基础[4]。

4.2 校内外专家医学人文讲座和引导示范

医学人文是触及灵魂、激发感动、建立认同的教育,专家讲座和引导示范是对课堂主渠道的重要补充。通过对学生从一入校开始贯穿不同阶段的多种形式的医学人文讲座,专家名家的讲授和以身示范,增进对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感知教育,让医学人文精神同医学知识和技能一起走进并植根学生内心。

(1)新生“破冰式”医学人文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是从高中生到医学生的源头教育和转型教育。积极探索在新生中进行“破冰式”医学人文教育,即医学生宣誓、医学生素质第一讲、名校名师医学人文新生讲座与互动等。

首先,新生开学典礼宣誓医学生誓词。针对刚入校的医学本科生,要求学生全部着正装,通过仪式化教育进行医学生宣誓,由学长或邀请德高望重的专家教师带领所有入学新生,做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承诺,以这种庄严宣誓的形式让学生产生对医学职业的敬畏和神圣感,形成初步的职业感受,种下医学生责任的种子,同时也播下成为未来良医的理想。

其次,新生入学教育融入医学生人文素质第一讲。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邀请大学领导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委员会成员为学生进行医学人文教育第一讲,主要介绍大学生素质与医学生的特殊职业素质,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更要有良好的人文情怀和全面素质。另外,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和办学理念,可以将从学校毕业的优秀校友请回来,以身示范为新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

再次,开展名校名师医学人文新生讲座与互动。如借高校交流的机会,邀请国内知名医学人文专家进行讲座、座谈,通过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引领广大医学生一同进行医学的哲学思考,审视和定位,一起解读医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价值。

(2)医学专家开设“医学人文大讲堂”

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是医学人文教育培养的有力资源,附属的医学知名专家是医学专业学生身边的良医榜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了更加有效地规划和实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道德高尚、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良好的未来医生,积极开设“医学人文大讲堂”,定期邀请德技双馨的附院专家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他们用个人经历和身边案例,告诉医学生什么是良医、怎样成为良医。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相继开展“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医学生和医生是怎样炼成的”“医学生心理健康维护”“面对生与死,浅谈医学伦理问题”等一系列多主题的医学人文讲座。讲座结束后的讨论阶段,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医学人文的真实临床情景,让学生在相应情景中进行角色体验,并通过这种亲身经历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和感悟。

(3)医学人文电影“佳片有约”

通过医学人文课程和多方面的学习,高年级学生对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修养有了一定的认知,同时也接触了大量实践课程,根据这个情况,定期面向高年级学生开展“佳片有约”观影活动,如“医学教育不能缺了人文的钙”“我们是魔鬼?”“仁术VS仁爱”等多部影片、视频短片。通过组织播放关于医学人文教育方面的典型案例影片,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方面的引导性教育。观影结束后,由专门指定的临床医生就影片中所涉及的有关医学人文方面情境进行讲解和剖析,即学生反思体验。通过这种反思引导学生对影片中人物的心理感受、情感历程、行为变化等进行深层思考,促进其自我认识与评价。并且在反思的基础上,临床医生通过借助真实临床案例的讲述,进一步深化学生内心的体验。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校内外医学人文社会实践活动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是滋养医学生心灵、激励医学生奋进的重要精神磁场;社会实践是促进医学生对医学人文价值体系“知”“行”有机转化、最终达到高度统一的重要途径。着力打造以医学人文教育体系为统领的校园文化,以培养医学人文精神为重点的社会实践,着力提升校园医学人文软文化实力,拓展医学人文教育向社会延伸,构建医学与人文和社会结合的立交桥,促使医学生在树立崇高理想、高尚品德和仁爱之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1)树立医学人文品牌,开展系列校园医学人文活动

首先,注重人文教育渗透,利用多平台力促医学人文氛围养成。探索医学生仪式化教育活动,通过新生入学进行医学生誓词宣誓,增强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职业崇高感;着重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设立医学人文论坛,开展热点医学事件专题讨论,畅言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看法,提高医学生职业责任感;通过撰写博文、论坛跟帖、原创评论、微博等形式,传播宣传医学人文教育特色亮点,展示学院医学人文教育成果及先进典型事迹,传播医学人文思想,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氛围。

其次,深入开展医学人文特色品牌活动,加强行为文化的价值导向。组织开展医学人文月系列活动,如“画布上的医学”油画展、“医之美”摄影展、“最美医学人文故事”征文大赛、“涵养医者情怀”医学人文经典诵读、“梦起杏林·剧在医旅”话剧大赛、“无悔为医·震撼发声”最美医学声、“医者仁心”读书报告会等,全方位、立体化地培养医学生完善的人格,良好的职业素养;围绕专业特点,积极开展临床医学技能操作大赛,将医学与艺术结合,培养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人文情怀,倡导以仁心助仁术价值理念,通过开展向“无语良师”致敬仪式化活动,表达对遗体捐赠者感恩之心、敬畏之情,塑造医学生高尚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

(2)开展医疗咨询和社会实践服务

以医学科专业优势为依托,深入开展以医疗咨询和服务为重点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为载体,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活动,邀请附属医院相关专家,医学院校专业教师为当广大职工和农牧民提供健康检查和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普及基本医疗卫生知识、急救宣讲知识及新医改方案,宣传农村合作医疗改革政策及具体内容。形成“团委牵头-专业老师指导-医院专家随诊”的协同社会实践模式。通过走访农牧团场居民家庭,开展卫生服务活动,为当地群众免费发放治疗药物,及时加强医疗救助与医学常识主题宣传教育。通过面向社会的医疗卫生服务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将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道德价值融入,使学生的人文知识得到加强,人文精神得到深化[5]。

此外,每年可协助当地卫生局、疾控中心完成校园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活动,邀请当地电视台对活动情况进行相关报道,以增强良好的社会效应。同时,在国际爱牙日、国际爱眼日、国际禁毒日、世界艾滋病日、“12·5”国际志愿者等重大纪念日开展校园医学人文宣讲活动。

医学人文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关键在于内化于心,通过课堂主渠道学习、实践锻炼、活动参与、内心感悟与体验等环节,在春风化雨般地悉心培养和熏陶下,不断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将外在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自身稳定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从而培养医德与医术相统一的优秀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医学生人文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