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品小趣 意味深长
——第九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银奖作品《我住楼下》创作漫谈

2019-01-15孙梦晗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小戏小品曲艺

孙梦晗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130021)

2018年11月12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指导,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戏曲艺术委员会、合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长丰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华颂·长丰杯”第九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在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开幕。作为我国民间戏曲、曲艺作品展示、交流和提升的重要平台,“中华颂”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已然是业界享有盛誉的艺术品牌赛事活动。自2010年至今的九年时间里,这一高水平赛事平台的出现,使我国的民间小戏、原创小品、原创曲艺创作成果不断涌现。该项活动的特点在于深深植根于民间创作的沃土,也在于用高质量的作品回馈民间,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此次赛事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系列讲话精神的一项有力举措,秉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优秀民间戏曲艺术,展示我国小戏小品曲艺创作成果,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宗旨。总赛程为期五天,从全国各地280多个剧目中选出41家单位报送的优秀剧目(含小戏19部、小品12部、曲艺10部)入围参展评奖,参展作品内容健康,题材多样,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色,充分展现了我国民间戏曲艺术风貌,展示了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创作的最新成果。今年的赛事仍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比赛全程均有网络直播通道在线直播,安徽新闻联播、合肥日报、网易新闻等多家新闻媒体对赛事进行了全方面报道,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戏曲采风》栏目也制作特辑对大赛进行报道。

由戏剧影视学院教师高轶男导演,孙梦晗编剧,高轶男、王三阳、杨彬主演的原创作品《我住楼下》参与了此次赛事。《我住楼下》主创团队是吉林省唯一的参赛团队,也是全国唯一的高校参赛团队,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获得优秀剧目奖银奖及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等五项个人单项奖。

该作品讲述了“IT男”左右因为楼上邻居不分昼夜地“引吭高歌”而烦恼不堪。在一个周末的早晨,楼上邻居家的漏水问题终于让左右忍无可忍,他决定上楼讨个说法,却不曾想竟意外走进了一个患有阿尔兹海默症老人的独居生活。老人面对生活的孤独和无助,让左右心下动容,他想为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却被前来探望老人的儿子程林误认为是来找自己走后门的求职者……。在这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误会背后,是让人笑中带泪的深意和一声深深的叹息。通过这个作品,创作团队想传递给观众的是:一方面呼吁社会和家庭关注老年群体,特别是患病老年群体的晚年生活质量,尤其是“精神世界”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希望通过这个作品能让人和人之间存有真正的善良,增强彼此的信任感,提高信任度。

该作品创作的工作形式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跨专业合作。该作品的创作依托戏剧影视学院深厚的小品创作基底和学院提供的良好交流创作环境。作品内容结合编剧观察生活的所得与导演的戏剧化二度创作,加之演员精湛的演绎,最终得以很好地呈现。这是戏剧影视导演与戏剧影视文学两个专业在跨专业合作上一个比较成功的典型案例,也促进今后两个专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编导演”融合集中创排。该作品创排共历时四个月,团队成员们牺牲了暑假时间进行集中创作,其中包括剧本的修改以及舞台呈现。团队成员各司其职,从各自的角度给予了客观的意见和建议,使得剧本的情感表达以及所含意义更加饱满,呈现更加丰富的立体感。经过一个阶段的集中创作,对作品进行不断的打磨提高,能够使作品最终得到更好的呈现,这也是集中创排带来的益处。

第三,面向观众听取意见。在一部作品的创排过程中,因其特殊的“反复性”,使得创作团队在创作过程中对于作品形成“主观化”的倾向,很容易看不出作品中尚未解决的逻辑问题或是合理性的问题。因此,在该作品的排练过程中以及作品基本创排结束之后,主创团队特邀专家名师和在校学生现场观看作品演出,给予修改意见。其中包括著名作家、编剧金仁顺教授以及我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因不同的观众对于同一艺术作品的理解力、感悟力以及欣赏力的不同,能够提出截然不同的建议,为作品修改指出全新的方向。

该作品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三点:

第一,在题材选择上。在时下的艺术作品创作尤其是小品创作中,虽然将视线对准老年群体的已经不少见,但是关于“阿尔兹海默症”这一老年群体的主题在当下艺术作品中仍被频繁使用。与同类题材不同的是,该作品将之与“邻里关系”“信任度缺失”这两个时下同样受关注的话题结合起来,作品所达到的效果已然是1+1+1>3了。

第二,在编剧技巧上,打破了一些所谓的编剧“创作公式”,将起承转合运用得相得益彰,结尾处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去设计剧情,巧妙设置反转,打破了原有同类题材的剧情设置禁锢,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央视戏曲频道栏目总监在点评时对于作品结尾处的设置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认为作为观众,他感受到了惊喜。

第三,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即前文提到的“编导演融合”集中创排,各岗位换位思考,取长补短。编剧参与导演、导演参与表演、演员参与编剧,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能够促成作品更好地呈现。

此次赛事不同于其他类型较为单一的交流展演比赛活动,“中华颂”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的一大特色在于将选手原创作品展演和业内专家点评进行紧密结合,不仅给予原创作品一个单纯展示的平台,也为文艺作品打磨和质量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大赛展演期间,中华曲艺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常祥霖先生针对此次大赛以及当今艺术发展形式面向全体参赛的文艺工作者开展了专题讲座,并给予创作者文艺创作建议。不仅如此,每场展演赛事结束之后,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李文启,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教授冯继唐,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王丹红等专家评委从所演剧目的演员表演、导演手法、剧本创作等多个角度对参赛选手及创作者进行面对面的点评。

针对这部作品的选材内容以及演员表演,几位专家评委都给予了高度肯定,冯继唐教授更是根据这部作品提出了“让现实主义回到校园,回到学生的课堂,回到学生的创作中”,他认为学生在学习创作的时候,一定要脚踏实地地从现实主义出发,从身边的生活入手去学习创作、爱上创作,这样才能给未来的艺术作品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无尽的可能。李文启先生在给予作品充分肯定的同时,表示每一部文艺作品的创作历程都是漫长的,这就需要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对作品进行周到详尽的梳理和反复的研究雕琢,才能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创造性地转化以及有创新性的发展。专家的点评与建议也使得主创团队深受启发,受益匪浅,也为作品后期修改提升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自1979年中央电视台首推春节联欢晚会以来,小品一直是普罗大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不同于歌剧、舞剧、话剧等艺术形式与观众有双向选择,小品的选材大多取自于生活,是将老百姓身边的小事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和处理搬上舞台和电视荧幕的一种艺术形式。尽管如此“接地气”,但小品虽小,却内含大乾坤。舞台上短短的十二分钟,却讲清了许多人生的大道理和生活的真谛。在这次比赛中,相比于获奖和能够因此留下一部成熟的作品,其实我们更关注的是要通过这样的形式去刺激创作,从而形成良好的创作习惯。任何艺术形式的作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长时间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素材、倾心创作,才能够完成一部好的作品。

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我们都要将这种短小精悍的艺术形式做好,将这种以小见大的艺术作品创作好,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能够服务于人民和这个时代的艺术作品,才能履行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猜你喜欢

小戏小品曲艺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临宋人小品》
《曲艺泉城》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以史为纲:民间小戏实证研究的新范式——读陈美青《质野流芳:山西民间小戏研究》
(小品)《加班饭》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古锁里藏了个小戏精
(小品)《一年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