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镜头下的岁月
——第24届中国纪录片短片十佳作品《致敬时光》艺术创作感悟

2019-01-15彭智尧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三代人照相馆纪录片

彭智尧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130021)

纪录片《致敬时光》于2018年9月获得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举办的“记录新时代——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电视节目展评展播活动”,并在中央教育频道与吉林电视台公共频道分别播出,于同年12月获得由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举办的“第24届中国纪录片”短片十佳作品奖。

本片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背景,以一个家庭,三代人的职业——摄影师为切入点,映射时代变迁,反映社会进步。本片注目当下生活,放眼美好未来,搜索时代印痕,梳理时代记忆,致敬时代丰碑。片名中的“时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曾经的长春时光照相馆,第二层虚指流逝的光阴。“时光”一词在片名中的重复运用,表达的是对时光流逝的怅然和时代前进的欣慰。向留下美好记忆的时光照相馆致敬,向生命中流逝的美好光阴致敬,向镜头中凝固下来的时间致敬,向时光中那些远去和正在到来的伟大时代致敬。

通过“时光照相馆”这一线索,追溯时代变迁;通过一家三代摄影师的视角,反映社会生活;通过这三代人的时光履痕,思考不同时代里人们对生命与价值的求索。照相馆、影楼,每天都在演绎着人生四季、世间万象,仿佛是一个浓缩的生命舞台。往来这里的人们,带着各式各样的美好愿望,期冀定格下时光中最值得纪念的一刻、最美好的瞬间。时光的流逝总是让人感到无奈,好在这世界还有“照相”这门技艺,可以给充满缺憾的人生一点点惊喜,一点点补偿。作为影像艺术的从业者,摄影师无疑就是时光经典的创造者。他们对于时代的温度有更敏锐的感知,对于时光的变迁有更细致的体察,对于人物与社会的风貌变化有更独到的理解。

国营时光照相馆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坐落于吉林省省会长春市的长江路。这家照相馆以摄影技术高超、着色技术精湛和冲印设备先进而驰名。当年,长春市乃至吉林省的百姓家庭中,几乎都有几张在时光照相馆拍摄的照片。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人们的物质生活还很匮乏,照相机是不可多得的稀罕物、奢侈品,极少有人买得起。因此对于绝大多数的家庭而言,拍照片都是一件有仪式感的“大事”,而这件“大事”若是能够在时光照相馆完成,他们则倍感骄傲。在曾经的数十年里,时光照相馆一度是几代吉林人的美好回忆,甚至是某些人生命中的里程碑。片中主人公李铁成和郭新宙当年都是国营长春时光照相馆的员工。从20世纪到21世纪,从胶片时代到数码时代,从冲洗时代到打印时代,摄影师这份工作,是他们一生都为之奋斗、为之自豪的职业。

1968年,28岁的李铁成和23岁的郭新宙结婚了。从恋爱到结婚,他们经历了新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混乱的十年,那十年对于他们的生活来讲,乏善可陈。他们说,美好的曙光是在1978年开始照进了他们的生活。从1978年到2018年,这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四十年,是改革开放的大旗漫卷神州的四十年,是时光奔涌、绚烂辉煌的四十年。四十年时光里,李铁成和郭新宙夫妇从国营职工到退休职工,从退休职工到私企业主,他们哭过、笑过、困惑过、失去过、坚守过,但是他们没有后悔过。因为今天他们发现,对于那一个个伟大时代,他们是见证者、亲历者、建设者,更是记录者。尽管四十年的时光里,他们失去了很多:青春流逝了,时光照相馆没有了,他们曾引以为傲的技艺也消失了……。但是他们得到的却更多:传统照相馆越来越少,影楼越来越多了;儿子事业有成,已经成为两间影楼的老板;孙子继承了他们的衣钵,成为吉林艺术学院影像专业研究生;最关键的是他们的晚年生活温馨从容、幸福愉悦。

四十多年的时光中,李铁成和郭新宙曾经因为观念的不同,与儿子有过很长时间的对立,对儿子的事业发展也有过担心忧虑。他们的儿子李振对于他自己儿子的教育成长也曾困惑、彷徨。三代人在时光中成长、成熟、老去,有着相同的情怀,却有着不一样的人生。时光流逝,时代变迁,这是自然的规律、发展的规律,也是观念的冲突、碰撞和融合。但是一切都不是一成不变,一切也都终究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发展的规律。说到这里,忽然想起了一段公案:1918年的一天,中国现当代哲学大师梁漱溟的父亲问他:“这个世界会好吗?”刚刚被聘到北大教书的青年梁漱溟回答说:“我相信这世界是一天天往好里去的。”但是就在这番对话的三天后,梁漱溟的父亲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父亲是带着对当时社会一成不变的看法而绝望离开的,但梁漱溟却用自己近百年的人生,实践了自己的回答。他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看到了社会主义。无论命运多么跌宕,他都保持了自己的乐观、豁达、自信和从容,因为他始终坚信:这世界是一天天往好里去的。无论时光如何转圜,不变的是追求美好的情怀。坚守美好的信仰,幸福终会来临。

纪录片要讲的主题已经被时代接纳,摄制要素则决定了纪录片制作者要呈现给观众的故事形态。当我们把视线从墙上的旧照片转移到照片摄影师这一职业的变迁时,我们意识到,他们就是个人命运折射时代命运的最好见证人,由此也决定了本片的故事核心。摄影师的职业从微观角度讲是一个为他人留存肖像的职业,从宏观角度看,每个人在时代的摄影师面前都是被时代刻画出的肖像,最后都是留在历史这面墙上的一幅照片。摄影师是用镜头观察被拍摄人进而观察世界的人,被拍摄人的状态反映了当代的精神面貌和时代风貌。随着这四十年时光的逝去,镜头下变迁的是个人命运,映射出的则是流逝的时光与国家命运的变迁。最能打动观众的故事一定是有情感冲击的故事,能激发观众亲历其中并产生热情的故事,所以我们决定以画肖像的拍摄方式为影片中的三代主人公分别画像。每代人的肖像会打动每个时代的观众,并且几乎不会出现时代断层,每个时代的观众几乎都能在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与曾经的经历。我们力求展示而不讲述,通过展示三代人的命运故事让观众感同身受,走进人物命运,走进自己的回忆。故事张力随着逝去的时光而增强,三代人由于时代进步所产生的不同层面的矛盾也吸引观众随着时间的线索进一步关注主人公的命运。

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当收集好所有的素材时我们发现其中居然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三代人的命运散落在时光中,并没有穿在一条共同的命运线上;人物的故事线索也过多,观众可能会被充斥在故事中的大量细节分散注意力,这一切都需要一个朝着正确目标前进的方向。

电影情节通常因人物驱动或情节驱动展开,于是我们在众多线索中选择了由人物的愿望和需求形成的人物驱动来展开情节,激发观众的情感碰撞与共鸣,进而引发观众的思考。在拍摄中我们尽可能以开放的心态去展示人物命运,不对人物的处境与观点进行主观的表态,尽力邀请观众参与到人物的生活中,让观众从自身感受出发体会人物命运的转折与三代人产生的矛盾,并以交叉展示的方式给观众提供一个更为深邃和全局的视角,来思考家庭与个人命运的必然联系,个人命运与时代的必然联系,以及时代命运与国家的必然联系,进而延伸到国家命运与历史的必然联系,最终表达出一个由个人命运反映时代命运的完整故事。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面孔与色彩,故事中的三代人在时光中成长、成熟、老去。有着相同的情怀,却有着不一样的人生。在这个故事中,逝去的值得思考与纪念,当下的值得珍惜与努力,未来的值得期待与梦想。

猜你喜欢

三代人照相馆纪录片
三利黄花:三代人专注59年
三代人的回家路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A LONG LENS
三代人的高考
黑白照相馆逆袭韩国
三代人的建议
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