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面岩画图像形式的图像学分析
——以贺兰山人面岩画为基础

2019-01-15苟爱萍

艺术评论 2018年11期
关键词:人面巫术岩画

苟爱萍

[内容提要]宁夏贺兰山,内蒙古阴山、桌子山,西辽河流域及江苏连云港将军崖是中国人面岩画的主要分布区。人面岩画图像造型奇致而神秘,数量纷繁,以往人面岩画图像类型的界定是依据图像的外形或外轮廓,然而,根据外形或轮廓进行分类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中国人面岩画图像划分存在的诸问题出发,运用图像学方法对贺兰山人面岩画进行图像的分解与分析,进一步建构图像的型与式,并以此为基础,整体建构中国人面岩画的图像形式。文中运用的图像学类型分析及形式建构具有原创性。

一、人面岩画图像形式划分诸问题及图像学方法

人面岩画(小部分图像具有兽面性,学术界约定以人面岩画称之)是岩画之中造型奇致独特的一类,图像具有人脸或兽面的特征并富于变化,神秘难测。人面岩画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国家与地区,呈现为环绕太平洋的分布圈。中国是人面岩画的最重要分布国家之一。人面岩画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内蒙古、宁夏及东南沿海的江苏连云港、香港、台湾等地,以北方地区为其最主要的分布区。

人面岩画自被发现以来,研究者就尝试对其图像进行类型划分。图像类型的划分是人面岩画的研究基础,划分的合理与否关系到阐释结论的合理与否。笔者认为,诸多关于人面岩画的图像分类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划分图像的类型太多、太细,从而忽视了图像的主体性与整体性,存在着将同一个类型的图像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状况,从而无法形成图像阐释层面的主体与整体逻辑性;2.将同一母题的图像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图像,忽视了图像的核心母题,同一类型被分化,从而将同一母题的图像解释为不同的内容,增加了阐释的主观随意性而忽视了客观性;3.类型的划分中忽视了主体的核心造型元素,而完全依据形状或外轮廓进行图像划分,会出现外形相同的、实则为不同类型的图像被划分为同一类型的现象,同一类型中加入异化因子,造成类型与母题脱节,使得图像阐释走入望图生义层面;4.依据图像的外轮廓进行的类型划分,停留于图像的表层形貌,缺乏系统的研究性和深入性;5.以往图像的类型划分缺乏方法论的指导。

图像学研究源于16世纪末期出现的图像志研究,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化,20世纪早期,瓦尔堡提出了一种新的图像志阐释方法,使他成为图像学研究之奠基人。潘诺夫斯基是瓦尔堡之后对图像学理论具有重要建树的研究者,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的核心为图像研究的三个层次,即图像描述、图像分析及图像阐释。从宏观角度而言,艺术作品中存在着A图像与B图像的关系,从微观层面来说,图像内部也存在着此元素与彼元素的组合关系以及核心的造型元素。因此,图像学方法适宜于人面岩画图像形式的分解、分析、型式建构及文化阐释。如何运用图像学方法建构人面岩画的型与式?第一步是将图像视为由不同符号组成的结构,其中蕴含核心造型元素(主体结构);第二步,找到图像中相同或相近的核心造型元素,相同或相近的核心造型元素包含相同的母题因素;第三步,排列具有相同核心造型元素但造型样式不同的图像,虽然样式有别,但其属于同一类图像,这类图像是核心元素在恒定的基础上发生衍生简化后组合其他元素而形成的图像,属于同一类型,具有相同的母题。

二、贺兰山人面岩画的图像学分析

鉴于上述诸问题,笔者在长期的田野考察中,从图像的整体观出发,运用图像学方法深入研究岩画的母题并找到核心造型元素,将贺兰山(图像最复杂地域)人面图像划分为四种主要类型,以Ha型、Hb型、Hc型、Hd型表示。

Ha型人面:即双眼以同心圆◎◎为构形的基本元素,同心圆元素存在两种衍生变体,即圆圈形OO及圆穴形●●。在同心圆的基础上变化双目,并增加轮廓,增加头部装饰、口鼻等元素,使其成为一张人脸,产生两种图像形式,加上顶饰和无顶饰,形成四种样式的图像:Ha1式(有顶饰,同心圆目)、Ha2式(有顶饰,圆穴形或圆圈形目)、Ha3式(无顶饰,同心圆目)、Ha4式(无顶饰,圆穴形或圆圈形目)。Ha型图像整体上倾向于由简到繁再到简的形式变化,简化中包含一个再到繁的变化,综合刻痕等因素观察,由简至繁的变化,其整体风格仍然趋向于图像的简化。Ha型总体图像对称平衡,风格简约,颇具神性色彩。

图1 Ha型三种双目造型

图2 Ha型图像形式

图3 Hb型三种图像元素

图4 Hb型图像形式

Hc型人面:改变双眼的形式结构,结合其他元素组成一种独特的内部结构稳定的符号。在该类符号的基础上,增加内部或外部造型符号,使其成为一类独具特点的脸——Hc型人面。Hc型人面大体分为两种形式,加之有顶饰、无顶饰,包含四种样式的图像,即有顶饰、圆形轮廓(Hc1式);无顶饰、圆形轮廓(Hc2式);有顶饰、方形轮廓(Hc3式);无顶饰、方形轮廓(Hc4式)。Hc型人面是中国的人面岩画之中形式最为奇诡、神秘而难以捉摸、极具图案化及装饰感的图像,并且这一图像仅出现于贺兰山。

图5 c型图像元素

图6 Hc型图像风格样式

Hd型人面:改变外部的轮廓形状,使外轮廓呈现为枣核形或梭子形状,变化并简化双目,增加或减少外部装饰元素,成为另外一种脸——Hd型人面。这种脸的外部特征明确恒定,均具有相同的枣核形轮廓,枣核形是这类人面图像的核心风格,整体图像形式简约,风格明确。Hd型人面大体分为两种形式,加上有顶饰、无顶饰,包含四种样式的图像,即有顶饰圆穴双目(Hd1式)、无顶饰圆穴双目(Hd2式)、有顶饰弧线双目(Hd3式)、无顶饰弧线双目(Hd4式)。

三、其他地域人面岩画的图像形式

图8 桌子山人面岩画图像形式

将阴山人面分为Ya、Yb、Yc三型图像。Ya型有三种图像样式,Ya型1式为同心圆眼睛,无轮廓,部分刻画出牙齿;Ya型2式为有轮廓造型,眼睛呈同心圆形,大多图像有头饰或发饰;Ya型3式眼睛变化为圆穴形或圆圈形,部分图像有发饰,部分图像强调嘴巴、牙齿部位。Yb型有两种图像样式,均呈露齿状,Yb1式为式方形轮廓,有顶饰人面;Yb2式为式方形轮廓,无顶饰人面。Yc型有两种图像样式,Yc1式及2式轮廓外围有整周芒线,与Zb图像造型类似。

图9 阴山人面岩画图像形式

图10 西辽河流域人面岩画图像形式

图11 将军崖人面岩画图像形式

四、讨论

地理线索表明,中国人面岩画的五地全部分布在古代人面文化最发达的大河流域及其周边,黄河流域内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夏家店文化,均有着丰富的人面图像及其信仰。黄河流域有贺兰山、阴山、桌子山及将军崖人面区,辽河流域有西辽河人面区。从事物辩证的视角而言,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人面岩画的图像是形式,岩画背后的隐喻是内容,内容决定着形式。人面岩画的内容体现的是祭祀、巫术思想,图像形式是思想的表征,五地存在丰富的人面图像,与五地之内的宗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人面密集区内的人群将人面视为一种祭祀的符号,抑或是一种巫术的图像形式。考古出土亦证明,巫术活动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流行,远古时期曾广布大河流域,并随人群的流动扩展而延续丰富。而在先秦时期,祭祀诗与巫术诗也曾大量出现,这也是祭祀与巫术活动盛行的另一明证。礼乐《诗经》是周礼的代表,饱含祭祀礼仪的意味,《诗经》周颂清庙曰:“於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词首句意为,华美肃穆的清明太庙,肃敬和谐,助祭者十分显耀。很显然,诗句中的祭祀之意非常鲜明。《楚辞》中则充满了神巫之风,有云:“有人在下,我欲辅之。魂魄离散,汝筮予之!。”《楚辞》中的诸多内容都与神巫相关,这也与当时的楚人信奉巫术契合。祭祀与巫术活动具有漫长的历史,人面岩画或曾作为诗歌之前的一种祭祀及巫术的图画表征,或亦曾与祭祀诗、巫术诗相互伴随。人面岩画是祭祀祖先、神灵,施行生殖巫术的隐喻符号,而贺兰山—桌子山—阴山—西辽河一线的人面岩画带则是古代民间祭祀、巫术繁盛的地带之一。

注释:

[1]常宁生.艺术史的图像学方法及其运用[J].世界美术,2004(1):70-71.

[2]尹吉甫采集,孔丘编定.诗经[M].青苹果电子图书系列:368.

[3]屈原、宋玉.楚辞[M].青苹果电子图书系列:47.

猜你喜欢

人面巫术岩画
观岩画
人面何去 桃花且笑
岩画诗
“讨厌”来自巫术用语
阴山岩画
神秘的地索拉诺“巫术市场”
神奇的人面动物
“人面动物”之谜
西藏歌谣中的巫术心态
人面桃花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