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写作素养发展的自主驱动教学分析

2019-01-14

考试周刊 2019年84期
关键词:素养情感同学

杨 博

身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对现在学生写作的学习状态真是颇有感触——想起自己年少的时候,几乎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日记本,每天把自己的心情、生活记录下来,锁在抽屉里,那是一种非常自我、非常享受的形式。不仅是学优生,就算是一些不热衷于学习的同学,也大多有这样的习惯。写作,对我来说,从来没感觉是一种负担或是一个任务,而是一种源自内心的需要和快乐的体验。但,现在的学生,已经很少有这样的了,现代生活的丰富多彩和魅惑,使他们的心静不下来,也很少会产生自我内省的需求。写作,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来自教师的任务——教师让“我”写,给“我”规定了内容、主题,那“我”就完成,教师没有布置,乐得去看看电视、玩玩电脑,“我”的每个生活瞬间,都可以拿起手机来顺手拍下,写日记、记录生活、留下心灵足迹,已经没有必要。这样,他们自然也不会去主动琢磨如何才能把文章写得精彩、写得美妙、写得能达意。其写作素养进展缓慢,甚至是停步不前,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在笔者看来,影响学生写作素养发展的因素,除了其本身对语言的掌控能力和知识、素材、情感的积累之外,就是其写作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不足。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来组织教学,把学生的写作自主驱动力激发出来,使他们乐写、愿学呢?下面,结合教学谈几点经验和做法。

一、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写作兴趣的产生与有些学科的兴趣产生是不同的——比如体育活动,因为可以加入游戏的趣味性,可以很容易使学生愿意参与。而写作的兴趣,通常不能以游戏、娱乐的渠道来建立——写作兴趣的产生主要可能来自于几个方向:一是需求感,就是学生感觉有必要将某件事、某种心情记录下来,或者表达出去,让大家分享;二是收获感,就是学生所写的内容、情感或文字得到读者的共鸣、欣赏和赞美,从而使他感觉有必要继续下去;三是“娱乐”感,这种娱乐感和游戏的趣味感是不同的,主要是指学生能将组织文字视为一种有趣的智力游戏,或是获得写作过程的快乐,其实是一种基于文学的审美素养。

基于以上分析,其实我们已经找到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切口(我们在下面的探讨中还会涉及),概括来说,有这么几种方法:一是教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生活交流,多跟大家聊点生活中的趣事、闲篇,让他们有个说话的平台,这其实也是在帮助他们提炼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使他们有事可写;二是多对学生进行正面评价,包括他们的作文、语言、行为、思想,甚至是穿着打扮。这样,使他们感觉自己有太多的亮点可以展示;三是注意多带领学生进行审美素养的训练,比如通过诵读、赏析经典文本的内容、文笔、技法,提升其文学修养、审美能力,从而使他们具有发现和体悟写作美的能力。

二、 丰富积累夯实基础

有人会说,积累和写作基础能力和驱动力不是一个概念,一是技能、知识的范畴,另一个是思想意识形态的范畴——但其实,对任何素养来说,都包含着多种元素,这些元素构成一个整体,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这就如同是面粉和水,搅在一起了,和成一团面,哪里是水、哪里是面呢?对写作的素养来说,也是这样,技能、积累、情感态度是不同的元素,它们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简单的逻辑关系是:学生拥有写作的主动意愿,那他会自觉、有意提升写作技能、主动积累素材,从而使自己的写作素养、能力进一步提升(这正是本文探讨内容所要追求的目标);而反过来,学生掌握了丰富的知识、素材,就难免会产生分享给他人的冲动,掌握了写作的技法,就能享受到写作过程的快乐——其写作的积极性自然又会得到推进。这是一个良性的、相互作用的上升循环。

所以,教师要想使学生建立自主写作的驱动,不仅是要关注其情感,而且应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素材和写作技能。这方面,教师可重点关注两个要点:第一是开放式的阅读——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去读,个性化积累,写别人不知道的内容,写作方向独树一帜、独辟蹊径,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赞美;第二是差异化辅导写作技法,教师根据学生写作水平来进行个体指导。基本功不扎实的,主要去指导他掌握结构、掌控主线;有一定能力的学生则指导他在修辞、创新上去发展。

三、 鼓励学生个性写作

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是保证其写作积极情感最重要的渠道——写作的功能,本来就是抒发情感、传递信息,是个以写作者为主体的行为,如果我们过多地限制学生写作自由,规定内容、规定主题、规定体裁,甚至规定其思想格局——当这些规定与学生的思想、认知、经验等不符合的时候,其写作情感是不可能积极的,很大的可能是抵触、厌烦。

对个性化写作这个方面,教师应该把握这样几个方向:第一,规定性的写作不能完全放弃——毕竟我们教学生写作有具体的任务,比如教他们掌握写作的结构章法、掌握修辞手法、掌握几种文体的特征和写作格式要求等等,给学生布置规定性的写作任务,进行指向性训练也是必要的。但我们可以减少规定性的训练量,给学生留出自主、自由写作的时间;第二,个性化写作的真正落实是需要一定私密性的——因为个性写作是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思想,有些内容可能学生并不愿意示人,或者是对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正确性”没有把握,或者是对自己的写作技法没有自信。当他们知道自己写的文章一定会被人阅读或评价的时候,可能就会选择不写。所以,鼓励学生个性写作,教师就只给学生建议,引导他们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但不检查“作业”,也建议家长给他们准备一个上锁的抽屉,把日记本锁起来,不要去“偷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敢写、愿意写——至于学生的思想会不会因此偏离正确的方向,这是一个谬论,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

四、 结合社会热点写作

给学生布置写作训练任务的时候,可以减少一些陈旧的话题(比如“我的家庭”“我最爱的人”“我最难忘的事”等等),增加一些时事政治、社会热点、八卦新闻的内容——这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从中考上说,现在写作命题特别流行“材料驱动写作”。就是给学生一个(或一组)素材,让学生经过阅读分析之后,自己来提炼主题、自己确定文体来组织写作。这些素材,又往往是一些社会热点的话题。所以,结合社会热点来组织写作训练,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材料写作的能力,提升其分析、判断的素养,这对他们应对中考是有益的;二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来说,人们大多有表达自己思想、看法的意愿。现在是个自媒体盛行的年代,各种新闻消息非常及时、多样、复杂,而且各种电子媒介往往给读者留下了“评论”的入口。很多人在看过新闻之后,愿意在下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意愿。其实对初中学生也是如此,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也很愿意对某个事件进行评议。这是学生的一个兴趣点。

所以,在组织写作内容、素材的时候,教师可以多关注一些社会热点,将一些有意思的、健康的事件作为写作素材,让学生以评议的角度去练习写作,是个非常好的抓手。比如“乘坐公交车、高铁霸占座位”“不遵守规则,不排队购物”“我国要建设雄安新区”……等等,都是学生们能议且愿意议论的话题。写这些内容,比起写那些“无聊”的话题来说,学生的主动性要高得多。

五、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建立自主驱动重要的抓手,除了前面探讨的要鼓励学生个性化写作并给他们提供条件之外,还有一点是需要教师把握的——就是对作文的评价、批改。我们也可以采用邀请学生加入的策略,让学生以交叉互评、互批或讨论等方法来对同学的作文进行评价、研究,可以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学生写作全部流程的参与形成一个完整的参与链条,从选题、选材到创作、评价,写作训练的每个环节,学生都有了参与的机会。其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写作的心理和情态都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特别是就评价、批改来说,大多教师是没有让学生参与的意识的,他们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放心,怕他们没有能力评价,更主要是怕他们的评价、批改把同学带偏了方向——本来写得没问题,结果给出了错误的建议,可能会误导学生。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因为邀请学生参与评价并不是教师完全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做这个工作。有教师进行把关,一般来说,不会出现问题,而且还会拓展教师的思路。

第二,学生的写作素养得到极大地提升——教师独立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批改,学生的思维是被动的。他们只能单向接收教师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通常不会产生质疑,大多是认为老师是权威、是专家,他给出的建议、指出的问题一定是正确的,“我”只要照着改就行了,但为什么会这么改,他们就懒得去动脑子了。而且,有时候教师可能会因没有理解学生的写作意图,产生误判,他们也不会去和教师进行辩论。这样不进行思考的被动接收,对其写作素养的提升作用是有限的。而他们对同学的作文进行评议就不同了,他们必须调动思维,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度思考,同学写得好,可以成为其学习的样板,同学写得不好,正好是他们进行反思的契机。再加上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还可以拓展他们的写作思路。其写作素养会得到明显的提升——而我们前面已经探讨过了,写作素养的提升,会带来写作信心、收获感的提升,自然会对其写作的自主性产生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对初中学生的写作素养发展来说,写作的自主驱动力强弱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需要我们教师予以关注。在培养学生建立积极、自主写作驱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重点参考以上五个方面的策略。这些策略是基于学生心理、写作素养培养规律并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

猜你喜欢

素养情感同学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情感移植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