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语

2019-01-13辛斌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译介跨文化话语

主持人语(吕世生):

本专栏的三篇文章聚焦以“走出去”为导向的翻译实践的话语建构功能与价值。中国文化“走出去”实质是实现中国话语建构的目标。翻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过程,它具有话语的全部特征,可以纳入话语范畴进行考察。

福柯在《知识考古学》一书中认为,话语是基于语言的信息承载方式,其中浸透着信念、价值观等思想观念,生成与传播受制于文化传统、社会机构,且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因此,话语对社会成员的思维、行动以及规则、机构的确立产生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话语还是一种文化在某一历史阶段对外在世界的认知模式以及由此模式产生的知识领域。翻译涉及两种认知模式、两种知识领域,是一种特殊话语,是跨文化话语建构最有价值的研究领域。

中国话语建构离不开中国经典文本的话语资源,这种资源的跨文化表征正是翻译研究的核心内容。《〈论语〉无主语句精神构式与英译考辩》一文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展开讨论,以《论语》的四个著名英译本为对象,基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汉语的无主句为中国文化精神的语言表征,分析了四种译本的语言结构之于中国文化精神特质的关系。这就将中国文化精神的跨文化转换与语言结构特征关联了起来,为中国话语跨文化建构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模式。《文学经典译介与文化软实力的传播》一文认为,文学经典是中国文化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载体,文学经典具有话语功能。该文聚焦中国文学经典翻译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话语建构的意义上与前一篇形成呼应。它对当前经典译介遭遇的困境、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关系格局中的地位引发的翻译问题等作了初步分析,同时也就翻译传播途径创新等问题表述了作者的基本认识。《布迪厄社会学视角下赤松禅诗译介活动研究》一文探讨了中国禅诗的英译问题。赤松是美国当代重要的中国古诗翻译家、作家,他对中国的禅诗具有格外兴趣,同时也是一位虔诚的修禅者。文章借用翻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阐释了赤松翻译禅诗的文化意义,认为赤松的翻译以自己的译者惯习在文学场域中积累了自己的文化资本。从话语的视角来看,赤松的翻译及其修禅行为在美国文化中再次强化了中国的禅宗话语,且与美国诗歌互动,汇成了美国诗歌创作中的中国古诗合声。

猜你喜欢

译介跨文化话语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重视新时期中国图书情报学的译介事业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