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设计评价,获取学生学习信息

2019-01-11蒋燕萍王少非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9年36期
关键词:出题程度内容

□蒋燕萍 王少非

课堂评价的方法

【主持人的话】非常高兴之前的相关讨论得到实践者的回应。关于学生学习信息收集的方法,蒋燕萍老师提供了一种做法,我在这里做个推介,并在后面的评论中提供一些补充。欢迎更多的实践者参与话题讨论,请发邮件给wsf@tzc.edu.cn。我们会在后续的专栏中选择一些加以推介。

虽然学习评价在实践过程中主要是由教师设计、实施的,但让学生自己设计评价内容,考察其他学生学习状态,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最看重、最关注的学习内容,以此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为后续教学决策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决策提供支持。

笔者经常让学生设计评价内容,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方式。

课始一测。每个学生根据预习情况,提前设计一道题目,在正式上课前,考考同学。例如,有的学生针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出题,有的学生基于文本整体脉络的梳理出了“课文从哪几方面展开介绍”的题,还有的学生根据自学文本后的感受出题。这样的方式,能把学生自己预习过程中最关注的内容、最易错的信息,通过题目设计展现出来;也能在相互回答的过程中,表现学习内容掌握的准确性和精准度。

课中一练。每节课中,教师可以在相应学习内容落实后,抽出5 分钟,让学生根据学习收获设计一道练习题,考考同学和老师。从学生设计的练习题中,教师可以快速把握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为学生没有掌握知识或者对该知识一知半解,就设计不出相应的题目,或者设计得有偏颇;也可以掌握学生对难点内容的突破程度,因为不突破难点,设计的练习题就不会涉及这一信息;还可以看出学生对学习信息举一反三的拓展程度,因为思维局限的学生只能就题出题,思维发散的学生却能“以此类推”,联系生活,深度出题。“课中一练”所呈现的状态,能帮助教师更准确地获取学生的学习信息。

课尾一问。古人云,“学贵有疑”。疑问,是学习的开始,亦是学生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课堂评价技术。如果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多让学生根据学习状况提出问题,不仅能让学生习得这一重要的学习方式,也能帮助教师获取学生还不懂的、最想得到帮助的信息。这也是精准展开后续教学的关键所在。浅层次的预习和提问,说明学生尚缺乏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大部分小学生只有经历深度学习后,才能提出与学习内容关联度较大的有一定深度或广度的问题。如学完《蝙蝠和雷达》一文后,学生每人设计了一个问题,向同学和老师发问:“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课文的题目是《蝙蝠和雷达》,可为什么一开始要写飞机?蝙蝠探路的原理还可以用于生活的哪些方面?”这些问题可以区分学生的学习程度,有的仅关注课文内容,有的已经思考写法了,还有的能从课文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了。

单元一卷。前面的三种形式都是从一课的角度思考的,“单元一卷”则关注学生对整个单元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可以模拟教师以往的出卷方向,结合自己对这一单元的学习结果编制一份小试卷(包括参考答案),由此体现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对重点内容理解的程度、思维发散的程度等。这不仅是一种主动化、穷尽化的“变样学习”方式,更是帮助教师获取学生整组学习信息,精准调整并完善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

【主持人点评】

本专栏在前几期提及,课堂评价的目的在于收集学生学习信息。有时相关的信息可以直接收集,因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表现;有时则无法直接收集,需要教师将相关信息引出来。引出学习信息的基本方法就是给学生布置任务,然后观察他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让学生设计评价内容,就是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如同让学生完成其他作业。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得到很多信息。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设计的评价内容了解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理解,知道学生心目中最重要的目标是哪些,因为学生会关注教师认为重要的东西;可以了解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如果学生能够设计出好的评价内容并提供很好的解答,那么教师就可以判定他很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至少达成了他所设计的评价关注的那个主题的学习目标……这些都在蒋老师的短文中有所体现。

如果继续往下思考,让学生设计评价还能够提供其他多种的信息。比如,可以反映学生学习上所存在的问题,因为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相关目标所涉及的内容,他设计的评价就可能存在问题;有时学生设计的评价内容还可能反映教学上的问题,比如数学课有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4X”中“4”和“X”是相乘中“4”和却是相加?这个问题可能很多教师都没想过,但它的确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信息。

在实践中,有一种与学生设计评价内容很接近的做法,那就是鼓励学生提问。蒋老师在短文中提到了这种做法。把问题写下来,有助于学生把问题精确化,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高年级学生大多不愿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提问,显然他们不想在同学面前显得很“傻”。如果教师把“有什么问题吗”变成“大家通过小组讨论看看有什么问题”,情况可能就会不同——如果小组里没人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个问题显然就“不傻”。

猜你喜欢

出题程度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神探大脑门(1)探长出题考徒弟
棉和绵
主要内容
她负责吗?
将内燃机摩擦减小到最低程度
幸福的程度
八戒出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