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减负”,关键是给教师专业化成长留个“缺口”

2019-01-11周如俊江苏灌南中等专业学校

教书育人 2019年14期
关键词:减负缺口咖啡

周如俊 (江苏灌南中等专业学校)

为教师“减负”的最佳境界是,激活教师内在的自驱力,真正地善待教师、相信教师、宽待教师、理解教师,激活他们安安静静地教书育人。由此联想到企业管理界的一位著名企业家有关《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的经典事例:他说出自己之所以取得辉煌业绩的最简朴道理:“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这个事例表明并不是企业家自己的能力不强。实际上,是企业家一种管理的艺术,也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管理境界。教师工作主要内容育人、教学、反思研究。给教师“减负”,重要的是,校长在教师管理中也要给教师专业化成长留个“缺口”,让教育教学深化到教师的心灵,成为教师个人精神的一种需求,成为教师个体成长的一种“追求”。

结合个人学校管理实践,我认为,校长为教师“减负”,给教师专业化成长“留个缺口”管理,体现在以下“四个”维度。

一、给予“自飞”的“缺口”,为教师教学“减负”

教师是最不可能、也是最不容易被任何精细的机器取代的职业之一,因为教师拥有一项任何机器都不具备的“为师”功能:创造有情感的学习与育人情境。课堂是教师发挥灵气、富有创造性的育人舞台、主阵地。有的学校“一步一趋”的教学模式的刚性管理,控制的是教师“表象”式教学“一招一式”,得到却是教师内心的怨恨与负担,增“负”的结果是将教师“训”成教参的“搬运工”、教材的“肢解者”、教法“克隆人”、应试的“助澜者”、管理的“传话筒”、行政的“代言人”。探究其缘起,一刀切的统一化“模式”管理最大的危害是剥夺教师的教学自主性,消除教师的教学个性,缓解教师的反思和批评的思维空间,最终造成了教师教学实施僵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机制呆板。

教师要有足够的工作空间、成长空间,教学才会有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才变成有可能。有创造、有个性的课堂教学指向重要表征是培养学生在情感上有熏陶、思想上有启迪、知识上有理解、能力上有提高、方法上有样式、习惯上有改进、发展上有境界。这种课堂能否实施最终还是取决于每一个教师自身的职业操守和业务自律水平。过统的课堂模式条框的限制反而枷锁教师教学的思想,导致教师不敢有也不想有过多的教学个性的融入与创新。因此,校长要给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管理“减负”,留个教学“自飞”“缺口”,给教师以更多的教学选择。这种教学“自飞”的“缺口”,就是倡导教学的“自在”(教学思想、教学模式与教学实践同在);倡导教师教学“自为”(教学思想、教学模式与教师人格同为);倡导教学的“自律”(教学思想、教学模式与教学行为同律)。也只有让教师将心思花在教学上,教师的教学才有可能从盲从、跟从走向明晰、理解,最终建构起属于教师自身的独立的教学思想(体系),教师的教学才可能生机盎然而有创造。

二、给予“自主”的“缺口”,为教师教育“减负”

师之“立”,则校之“立”;校之“立”,则教育之“立”。没有惩罚的教育肯定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学生成长中的一种教育缺失。“教不严,师之惰”,现实中不少教师不敢管自己的学生,一些学生也不尊重自己的教师;当学校沦为弱势行业,教师沦为弱势群体,教育就真的危险了。不敢管学生其主要原因是被社会舆论炒作和道德绑架,时常被讹诈怕了。当然,不能应因极少数教师的师德有问题就“妖魔化”教师形象。

教师个体与群体的成长,都需要良性、宽容、信任的学校管理者和开放、民主的育人环境。地球上绝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教师也不可能重复别人完全相同的育人过程。专业自主性是教师开展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的前提条件。每位教师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也应该允许教师个性化教育存在。因此只要教师在遵守教育法规情况下,校长要给教师育人“减负”,留个教育“自主”的“缺口”,允许教师教育选择的自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拥有管理学生的一些权利与义务:“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生成绩”。为此,一是允许教师拥有管理学生权利与选择教育内容: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特点,融合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就业、升学等方面的发展,因材施教,有针对性指导与引导;二是允许教师选择管理学生评价方式: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德、学习与生活、劳动与纪律等内容的评价与诊断;三是允许教师选择管理学生的教育手段:运用正确指导思想与价值观、科学的方式与方法,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也只有教师在履行职责上享有教育自由与自主,才有资格有能力对最适合于学生的成长及发展做出理性的判断与建议,在选择和使用育人方法与管理艺术方面发挥为师的能动作用。

三、给予“自激”的“缺口”,为教师心理“减负”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与义务。即便是再为教师“减负”彻底,再没有与教育教学科研无关的“表叔”“表哥”等事务重“负”,但是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教育学生、家访、参加培训等教师常规工作性质仍然是一个“全天候”的“疲劳式”劳动,更需要教师自我奉献、有更高道德素养和更多身心投入与无私付出,不少教师身体已经累得筋疲,心理上几乎在崩溃边缘行走。如何解决教师职业工作本身带来的身体上、心理上难以减去的“负担”问题?由此联想美国“工间咖啡”工作管理:“工间咖啡”起源于1952年。美国不少公司都在写字楼的茶水间配置浓缩咖啡和上好的咖啡豆,向员工免费供应“工间咖啡”。称之这个时间为“coffeebreak”:喝咖啡的休息时间。“coffeebreak”主要包含着“3C 定律”,即Coffee(咖啡)、Creative(创意)、Communication(沟通),员工在喝咖啡的中不仅得到身体和心理的放松,而且增加了人际沟通的机会,获得了工作的灵感。在剑桥大学也有一种类似的“coffeebreak”:“剑桥大学的下午茶喝出了60 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只有具备职业幸福感的教师才能实施幸福的教育、培养追求幸福的学生。只要教师没有了工作和思想的“负担”,教育教学再苦再累,教师也能够全身心地、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因此,校长给教师工作“减负”,留个“工间咖啡”空暇“缺口”,给教师以更多的身心放飞。建议校长在时空管理上为教师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咖啡工间”休闲环境,为教师在紧张的努力后提供一个舒适的放松空间、获得短暂的放松的时间。教师各种跨学科、跨界的教育(教学)思想也在温热的咖啡中摩擦出思维火花,常会碰撞出各种品味新颖、新奇的想法。这种“工间咖啡”的“自我激励”的管理,不仅能激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创造力和灵感,而且使学校形成的一种“自然生态”学术沙龙。它给予教师关爱、温暖、自主和信任,无形中也让教师在工作中享受有品位的生活,在工作中找到生活的趣味性。

四、给予“自研”的“缺口”,为教师研究“减负”

有什么样的教科研管理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科研行动。一些学校对教师教学反思的教科研管理存在尴尬的状态:不少教师将“任务”式反思管理当成“烦死”。这其中固然与教师缺乏发现教学问题的能力有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学反思的深硬的、机械的、僵化的数字及篇数规定的“人治的管理”——“日日反思”“课课反思”“时时督查”,只会导致被管理者——教师的反感与厌恶,教师往往口服心不服,难以转化成教师的主动反思研究行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们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们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常面临“问题因何而聚,困惑因何而起、方法因何而来,思想因何而炼、快乐因何而生,智慧因何而成”等追问,坚持教学反思与写作是教师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一种无法“减负”与回避的重要“使命”。校长要倡导教师要有自主研究的情怀,把反思有机融入教育教学的生活中,学会“记录教育故事”“倾听教育故事”“研究教育故事”“讲述教育故事”,长期的积累将会聚串一条条非常美丽的项链,闪耀的是也许是教师自己非凡的教育(教学)智慧。这种反思性的写作,不仅使教师体悟到过程中的艰辛和“重负”,更使教师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思考的乐趣,这是一种发自内心、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工作激情,它可能与任务布置无关、与领导管理无关、与论文发表无关、与职称无关、与名声无关、与经济无关,但它绝对是教师自身教育价值的行动体现,是教师自身能量的自然释放。

猜你喜欢

减负缺口咖啡
关于咖啡的9个真相
必须堵上尾款欠薪“缺口”
堵缺口
咖啡
两块结婚的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