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趣味“探究”:助力儿童视角下的经验再造

2019-01-10王敏烽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平行平面直线

王敏烽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平行与垂直》一课是建立在学生完整认识“线”和“角”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是“线关系”发生的基点,是学生第一次以“相互”的眼光同时看待两条线;是平面与图形认知发展的节点,为后续进一步定性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奠定概念要素基础,标志着图形领域从一维几何转向二维几何;是学生理性认识图形的逻辑起点,学生逐渐要学会用关系的眼光来看待图形特征,用度量的眼光看待图形大小,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图形关系。

针对本内容,笔者也做了相关的调查和前测,经梳理统计,问题和数据如下。

【调查和前测】

调查一:教师调查

[梳理内容 (人教版)《平行与垂直》设计课例 梳理问题 概念得出前是否有操作、分类? 统计数量 10篇

结果统计 抽象、操作、分类 4篇 抽象、分类(弱化画) 4篇 没有 2篇 ]

根据课例梳理,结合区域内8位执教过此内容教师的访谈,总结如下。

(1)70%以上的课堂都在走“生活+半抽象—类比+对比”的路径,这也是较为常规的路径。然而,抽象的过程形式味過重。生活中并无直线原型,所谓的抽象实质影响学生的想象。

(2)在有限的时间内“任意画两条直线”,学生的思考和表达相当有限,学生呈现的作品很单一,课堂上用于研究分类的生成不全面,部分设计课例呈现的是教师补充或替代的内容。

(3)分类环节中,无效的、不能体现数学本质的分类,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效性过低。

调查二:学生前测

前测对象:本校401班学生40人。

问题1:听说过数学中的平行和垂直吗?

问题2:请你画一画平行和垂直。(听说过的人回答)

从以上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对于“平行和垂直”的认知储备和操作水平都是比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知识经验的缺失。虽然也有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但大多是停留在一条线上,普遍认为平行是水平的线,垂直是竖直的线。看来,学生是对一条线的位置认识产生了主观上的误解。

综上所述,这样一节极具“数学味”的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新授课,既离不开学生的自主操作,又要兼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特别是在借班上课的背景下,选择借助前置趣味探究性作业,在激活前概念的同时,可以对学生整体水平有一个较为真实的把握。这样,既能帮助教师合理预设课堂活动任务,又能在尊重学生本体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实现经验的重组、再造和升华。

【实践探索】

◆课前探究

1.提前给任教班级下发探究作业单。

同学,你好!为了让我更好地了解你,老师为你私人定制了下面这份探究作业。请你仔细读题,展开想象,认真作答。

(1)把这张作业纸看作一个平面。假如在这个平面里跑进来1条直线,想象一下,它可能是什么样子?请把它画下来。

(2)假如在这个平面里又跑进来1条直线,2条直线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你把它们画下来。(想到几种就画几种)

2.课前30分钟左右回收作业单,并统计数据,选择典型的素材完成课前准备。

◆课中探索

1.借探究作业,初步认识“相交”与“平行”。

(1)想象。

①平面上1条直线。

问:同学们,这个屏幕可以看作是数学上的面,平平的面。如果要在这个平面里画一条直线,想象一下,它可能是什么样子?

反馈明确:可以向不同的方向画,因为直线是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的,所以只需要画一部分就可以表示直线。

②平面上2条直线。

问:假如在这个平面内又跑来一条直线,两条直线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反馈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1                                学生作品2

学生作品3

问:你能看懂这些作品吗?和同桌说说你的理解。

合作学习: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对作品的想法。

(设计意图:两个探究话题的呈现,一是学生对于直线和直线位置前概念的呈现,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引出素材;二是不同层次学生认知的交流、共享,再一次完善前概念。)

(2)自主分类:直观认识“相交”“平行”“重合”。

引导分类。

①反馈“重合”。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并课件演示两条直线重合的过程。

师:我们只看见了一部分,实际上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这样的两条直线重合,等同于同一条线。在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一般不研究这种位置关系。

②反馈“相交”。

问:两条直线相交有什么特点?(两条直线会碰在一起)

小结:看来相交就是得碰一下,撞出个交点来。我们来看看数学家们规定的“相交”。

③反馈“平行”。

问:两条直线平行有什么特点?(不会碰在一起)

师(课件演示):这两条直线延长后会相交吗?我们来看看数学家们规定的“平行”。

④反馈特殊的“相交”。

(师课件出示右图)

辨析:你觉得这属于上面“相交与平行”的哪种情况?

生比画:延长后,这两条直线就会相交在一起,所以是相交。

小结:在研究两直线位置关系时,不要忽略了直线是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的。

(设计意图:在问题引领下,学生自发展开了对两直线位置关系的研究。基于学生对作品的直观解读,在对不同探究作品的评析、类比中抓住了两直线位置关系的外显特征,并辅以数学家的介绍,对关系概念进行了规范描述。)

2.借变换想象,深入理解“相交”与“平行”。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两条直线在一个平面上的位置关系,有相交,有永远不相交(平行)。

(1)平行:通过格子图感受等距。

①出示格子图。

你觉得哪一组是不会相交的?

②想象,假如这个面继续扩大,这两条直线,一直延长,它们之间还是会隔着2个格子。

③动画演示平行。

(层次一:延长之后仍不相交;层次二:旋转一组平行线,仍然平行。)

④揭示概念、规范读写。

⑤跟进练习:判断平行线。

(2)相交:从特殊角度看相交。

①用数学的眼光看,相交于一点,还形成了什么?(相交会形成钝角、锐角)

②特殊“相交”。

想象画:请你想象一下,两条直线相交,除了会相交形成两个钝角和两个锐角,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把你想到的画在创作纸上。

反馈交流学生作品。

③概念引出:相交成直角,互相垂直。

师: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的时候,在数学上又有一个新的名称。那如果一条记作直线c,一条记作直线d,我们就可以说直线c是直线d的垂线,直线d是直线c的垂线。它们互相垂直,写作c⊥d。

④跟进练习:判断是不是垂直(各种变换:不出头、成直角、无垂足)。

(3)联系:沟通变换看关系。

①回顾板书,小结两种相交(普通相交和互相垂直)。提问:这些位置关系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②联系(几何画板动态演示)。

(设计意图:借助格子图,从两线间距离的角度,揭示平行和相交的数学本质;借助线的旋转、平移变换,进一步从角的角度研究相交,得出两直线垂直概念;借助图形运动和几何画板变换,丰富对平行、垂直的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借巩固应用,内化发展“相交”与“平行”。

(1)生活中的平行与相交。

(2)图形中的平行与相交。

在我们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有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的现象吗?

(3)延伸想象(课后探究作业)。

平面内已跑入2条互相平行的直线,要围成一个长方形,还需要怎样的2条直线?请想象。

(设计意图:第1题联系生活,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场景相关联,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亦是数学知识生活化的体现;第2题将新知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关联,在加强理解的同时,又能完整知识体系;第3题是线关系的综合应用,通过拓展为后续教学的开展做衔接、打基础。)

4.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怎么展开研究的?

【课后回望】

这节课从学生的前测问题和素材导入,通过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观察、评价、分类,层层深入。从静态初识到动态抽象,再到回归生活,课堂探究氛围浓厚。其教学思路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前置探究,探查前概念,为教学寻起点

“学为中心”是设计探究作业的指导思想,明确“环节”要充分挖掘,呈现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特别是在借班上课的情况下,能够提前把握班级整体水平及学生水平间的差异,为课堂的推进选择一个适切的起点。我们从前测中看到,学生对于概念的认知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为此前测设计是从画一条直线进入,通过小故事进行引导,让学生自主开展对两条直线位置的自我研究,这是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能力的挖掘。课堂第一环节中所呈现的不同水平层次作品,是对各水平层次学生前置探究的呈现。不同水平层次的思考阶梯式呈现,不同中探寻相同,经验得以重组提升。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对课堂时间的填补,有效解决了课堂上学生探究时间不够、思考不充分的困惑。

二、课中互评,加工前经验,为提升寻支点

“经验再造”是设计探究作业的内核本质,强调“学习”要主动提取,改造学生原有认知经验。通过层次性的素材呈现和交流评价,不同水平层次的经验在相互的碰撞中提煉出共性的经验提升支点。教学中主要分两个层次来落实。首先基于生生互动,通过对作品进行评价,学生的认知经验在调取、修正、重建中实现提升,辅以课堂教学、评价,实现静态下两直线位置关系概念的初步形成,关注学生自我习得素养的养成;其次,借助运动的变换,在变化中找“不变”,进一步加深对概念本质的体验,关注学生辩证科学素养的养成。

三、课后探究,应用新思考,为建构寻创点

“知识建构”是设计探究作业的最终归属,强调“评价”要有效夯实,发展学生现有认知经验。除了对知识的点对点巩固以外,还要思考如何与学生更多的“能力线”“思维面”挂钩。这不仅仅是作业形式的改变,更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为学生在学习探究能力发展、思维广度提升上提供可创新的“点”。在练习环节,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用抽象的眼光看待线关系的存在,将数学与生活进行关联,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的“平行与垂直”,用建模的眼光看待线关系的存在,将知识前后串联,感悟数学中处处皆关联。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莼湖镇中心小学   315500)

猜你喜欢

平行平面直线
探求线面平行中平行关系的寻找方法
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平行
立体几何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立体几何强化训练B卷参考答案
平行板电容器的两类动态分析
画直线
一样长吗?
参考答案
你喜欢直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