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岭南文人赵希璜其人其诗研究

2019-01-10巴壮壮李寅生

文化与传播 2019年4期
关键词:罗浮山黄景岭南

巴壮壮 李寅生

一、赵希璜生平简介

赵希璜(1746-1805),字渭川,一字子璞。广东惠州府长宁县人(今广东新丰县)。乾嘉时期著名诗人、金石学家,工诗文,善山水画。著有《四百三十二峰草堂诗钞》二十六卷,(以下简称《诗抄》),《研栰斋文集》两卷。其父赵师质,举人出身,先后任沛县知县、兖州、淮安通判,及泰州、袁州知府等职,赵希璜为其第四子。乾隆二十八年(1763)赵师质因病辞归乡里时,17岁的赵希璜即随其归广东惠州长宁,在罗浮山中辟四百三十二峰草堂,攻读诗书。此后曾多次参加乡试,均落第不中。乾隆三十九年(1774)以副榜贡生贡入国子监为诸生。乾隆四十四年(1779),时已34岁的赵希璜考中恩科举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赵希璜由四库馆誊录期满,分发陕西平利县试用,开始了其游宦生涯。乾隆五十六年(1791)调为夏邑知县,五十七年(1792)任安阳知县,嘉庆六年(1801),因其姻亲颜检任河南巡抚,赵希璜避嫌去职,卸任安阳知县。

赵希璜因科举不顺,一生沉居下僚,官职不高,但在文化和政事上的成绩却颇为可观。如乾隆五十七年(1792)调任安阳后对当地各种文献的整理与发掘,赵希璜在这一时期搜集了大量的金石碑刻,并与翁方纲、武亿、黄易等人通过书信往来,频繁考订,使许多湮没多年的古物进入到当时各金石大家的视野。同时与武亿一起编录成《安阳县志》,使其成为补充考证邺地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乾隆五十九年(1794)秋,卫河与漳河漫溢,淹没田庐无数,民不聊生,赵希璜考察漳河天平闸故渠,并绘制《漳河天平闸故渠图》,帮助河道官员赈灾、治水,使水患造成的灾害大大减轻。赵希璜于兵事亦有所涉猎,《研栰斋文集》存有《拟征邪教疏》《与颜耘圃论川楚兵事》等文。赵希璜晚年因河南巡抚为其亲属而引嫌去职,自题其居为“吏隐园”,日常与友朋饮酒赋诗,直至终老。其一生虽官职轻微,然不乏政绩,诗文书画不俗,且广交名士,晚年功成身退,不恋官位,尚属通达。嘉庆十年(1805),逝世于淮安府高堰通判官署。其子赵惺遵其遗嘱,将灵柩葬于安阳士旺村。

二、赵希璜之交游考述

个案人物的研究,交游是考察其生平及文学思想的重要线索。赵希璜一生虽沉居下僚,然交游甚广,《诗抄》中存留了大量的与友人之间的题赠唱和的诗文。据粗略统计,在赵希璜近1400首诗歌中,所涉及到的交游人物有200多位,上到封疆大吏,下到底层官员,失意文人,乃至方外人物,布衣百姓,庞杂不一。促使他们走到一起的方式多种多样,诗文酬唱、文人雅集,或者金石考据学术交流,无一不可。由于赵希璜交游人物甚多,无从一一考证其具体交游情况,下摘出数例作一考述,既可见其交游之一斑,亦可得知这些交游对赵希璜其人及其诗风的影响。

(一)李文藻

李文藻(1730-1778),山东益都(今青州)人,字素伯,晚又号南磵。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年(1761)进士,喜金石,好藏书,一生著述颇丰。曾任广东恩平、新安、潮阳县知县,官至广西桂林府同知,未及一年而殁。

自乾隆三十五年( 1770)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李文藻一直在岭南地区为官,在此期间,除积极著述,搜罗岭南文献之外,最喜奖掖后进,点拔了一大批岭南学子,而这些学子一经其延誉,即名声大噪,如冯敏昌、张锦芳和胡亦常等人,赵希璜也是其一。赵氏《辛卯报罢归途赋此》一诗有“拟上李膺荐,空怀和璧猜”,自注曰:“时被荐诗一房,为李先生南磵”。[1]据此可知,乾隆辛卯(1771)乡试,赵希璜曾得李文藻举荐,两人最迟结识于这一年,时赵希璜25岁,李文藻41岁。诗中称李氏为“先生”,则两人为师生关系。

赵希璜《题周朖谷大令晒书图》一诗自注:“壬辰,客潮阳李南磵先生幕,随南磵渡海,海舟隘水,入舱,书簏尽湿。” 壬辰,即乾隆三十七年(1772),李文藻于这一年自广州新安调任潮阳。由此可知,辛卯乡试之后,经历科场失败的赵希璜至李氏府中,向李文藻求学。两人师生情谊亦在此之后进一步加深。李氏对赵希璜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学问上的点拔,李氏是赵希璜在学术上的引路人。李文藻《送赵生希璜》一诗以“门才惟尔最翩翩,画册诗筒载满船”[2]夸赞赵氏的满腹才华。赵希璜毕生亦以李氏的教诲来勉励自己。其《孙渊如比部新辑〈天官书考补〉〈商子〉〈括地志〉诸书欣然有赋》一诗有“刊本流布几廿载,安阳敢忘潮阳言?”表示自己未曾忘记恩师嘱托。该诗有注曰:“余重刊《古韵标准》”、“余昔在潮阳县署,李南磵明府教以声韵之学,嘱余校是书”。此诗作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时李文藻已经逝去16年,赵希璜遵从李氏之言,将《古韵标准》刊梓,并追忆昔日在潮州县署随李氏学习声韵学的场景。李文藻对赵希璜的传授与指引亦可由此看得出来。李文藻对赵希璜另一方面的影响,体现在对其交游的引介。李文藻为官岭南时期,门生众多,交游遍布两广地区,如冯敏昌、黎简、张锦芳、胡亦常等人。赵希璜与这些文人的交往,亦多始于在李氏门下读书时期,此后便彼此吟咏唱和不绝,尤其是与冯敏昌及黎简,关系甚为密切。乾隆四十三年(1778),李文藻病逝于桂林任上,赵希璜为此痛惜不已,作有《哭桂林司马李南磵先生》五首,《祭南磵李先生文》一篇。

(二)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人。少负诗才,为毗陵七子之一,著有《两当轩集》、《西蠡印稿》。

赵希璜《读亡友仲则诗有感》其一有“乙岁游京华,回溯已廿载”及“同入笥河門,声价况十倍,”的内容,乙岁是指乾隆四十一年(1776),这一年赵希璜与黄仲则同在京城应试。“同入笥河門”,笥河指朱筠,时任京城要职,门生众多。据此诗可知,赵希璜与黄景仁乾隆四十一年(1776)结识于京都,同为朱筠门下弟子,黄景仁诗才高于赵希璜。《黄景仁年谱》乾隆四十一年条记载:“本年,得朱筠揄扬,与都中名流往还,声价日高”,[3]黄景仁为朱筠所推重,闻名于京师,即赵希璜所云“声价况十倍”。

赵希璜与黄景仁为贫贱之交,两人均仕途不畅,多次科举落第,皆有郁郁而不得志的人生感受,时常以诗作彼此宽慰,如乾隆四十二年(1777),赵希璜落第南归,黄景仁有《送赵渭川归罗浮》一诗赠别。黄景仁诗才名动京师,远高于赵希璜,故而被赵奉为诗坛领袖,慕名而追随,《诗抄》中有关黄景仁的诗歌共有16首,在诗中赵希璜多次直言不讳的表达了对黄仲则的追随与仰慕,如《校亡友仲则诗付梓不觉怆然》其一:“当年有愿追君后,他日何人校我诗”,同诗其二“主盟已占骚坛久,献赋同随翠辇来”,《江夏安桂甫学博赴都道出邺下留连三日……以赠其行》一诗“那堪回收丙申岁,诗坛牛耳执黄郎”等,均多次表述了赵希璜对黄景仁这位诗坛盟主的自觉拥护与追随,可见黄景仁对赵希璜的影响之大。

乾隆四十八年(1783)三月,一代诗坛盟主黄景仁逝世。赵希璜见旧友之诗文,潸然泪下,不遗余力为之校勘整理。编成《两当轩诗词》十四卷,并于嘉庆四年付之刊印。《诗抄》之中存有《读亡友仲则诗有感》七首,《校亡友仲则诗付梓不觉怆然》三首,表达了对这位诗坛盟主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对亡友的思念与感怀,赵希璜与黄景仁感情之笃厚亦可窥一斑。

(三)冯敏昌

冯敏昌(1747-1807),字伯求,号鱼山。清广东钦州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继清代中叶岭南三大家之后,岭南诗坛的领军人物,与顺德张锦芳、胡亦常并称“岭南三子”,有《小罗浮草堂诗集》、《小罗浮草堂文集》等作品传世。

赵希璜与冯敏昌的交往始于李文藻,此后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一起赴京师参加会试。据《诗钞》卷十一《怀人三十首》诗十一自注:“丙申岁,与季求兄弟同寓京师宣武坊南法源古寺。”丙申,即乾隆四十一年(1776),赵希璜与冯敏昌为参加会试而同寓居于京城法源寺,作为南来之学子,赵希璜与冯敏昌共同游历京华、拜谒权门,两人的诗才皆得到了大学士翁方纲的赞叹与指点:“冯(鱼山)张(药房)黎赵(渭川)四诗才,山石同岑岂异苔”,[4]除冯敏昌与赵希璜外,张药房指张锦芳,黎是指黎简,亦皆为岭南文人。可以说,这四人成功使岭南文人这一创作群体进入到了京城权贵的视野,而赵希璜与冯敏昌之间亦多了一份相同的人生经历与感受,彼此关系更加紧密。乾隆四十二年(1777),赵希璜科考落第南归,冯敏昌出城送行,作有《丁酉季秋,渭川四兄南还赋此赠别并求正之》一诗,有:“名士燕台知几许,相逢缔结喜从新。兄弟禅阙久寄居,卜邻王翰意何如。”[1]而赵希璜同时所作《丁酉报罢南归留别冯鱼山》与之唱和亦有:“欲行不行伤我心,天涯能得几知音,”及“故人惟有鱼山在,萧寺相依似弟兄”句,从诗的内容可以看出,赵希璜与冯敏昌除诗文彼此切磋探讨之外,在生活中彼此相互照应,视彼此为兄弟手足。

赵希璜与冯敏昌来往唱和诗歌较多,内容多是回忆这段共同的京城游学经历,如赵希璜《鱼山以重阳日过季光弟法源寺寓诗见寄依韵答之》一诗,从诗题中即可看出,当冯敏昌再次途径法源寺时,旧地重游而又时值重阳,不免有怀人之思,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往日与友人赵希璜共同求学于此的岁月,故而寄诗赵氏。可以说,早年求学于李文藻,而后又共同游谒京华,奠定了两人一生的友谊。

(四)武亿

武亿(1745-1799),字虚谷,一字小石,号半石山人,河南府偃师县人。乾隆四十五年进士。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金石学家。任山东博山县知县,在官七月,以得罪权贵罢职。著有《授堂文钞》、《偃师金石记》、《安阳县金石录》等。

关于赵希璜与武亿两人结识的时间,赵希璜与武亿的著述中均无具体记载。最早的可以用来考证的资料是姚明达《朱筠年谱》后所附《门人一览表》,表中记载武亿、赵希璜均为朱筠门生,但两人何时入朱筠幕,以及是否于朱筠门下结识,表中皆无记载。据王长颖《武亿年谱》考证,乾隆四十二年二月,经曹锡宝介绍,武亿入朱筠幕。三月,会试不第,从此从朱筠游。[5]而上文已述,赵希璜已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入朱筠幕下,四十二年(1777)秋季方落第南归。由此可知,赵希璜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秋季离京之前,与武亿同在朱筠门下。则可以进一步推测:赵希璜与武亿最早可能结识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赵希璜《诗抄》中有关武亿的诗歌,最早是《怀人三十首》第二十四首,有怀武亿。此诗作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那么可以得知,赵希璜与武亿在此之前已经结识。其定交的时间下限不晚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

赵希璜与武亿二人志趣相投,皆耽好风雅,喜搜罗金石,在政治上皆清廉爱民,政绩突出,故而相知相交,时有互访,吟咏酬唱不绝,其事见于赵希璜《喜武虚谷明府至邺》、《招同虚谷、云轩紫藤花下小饮,是日风甚》等诗。自嘉庆三年(1798),赵希璜与武亿两人一起开始重新修订《安阳县志》。在编纂过程中,二人对当地各种文献尤其是金石文献展开了详细的搜集与整理。赵希璜《授堂文钞序》记载:二人“朝暮聚首,搜讨遗文,考订金石,相得甚欢”。[6]安阳本是邺地文化古城,底蕴极丰,自汉代以来便存留了大量的金石文字,如嘉庆三年(1798)四月二十七日,赵希璜、武亿等人于安阳丰乐镇西门君祠内访得《汉永初子游碑》。武亿所编《安阳县金石录》十二卷,并附于所修《安阳县志》之后,即是二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两人之间友谊的见证。武亿殁后,赵希璜深感痛失友人,有《哭武虚谷亿》诗二首,并为武亿作传,事见赵希璜《研栰斋文集·武征君传》。

三、赵希璜之诗

《四百三十二峰草堂诗抄》共存留赵希璜自乾隆三十六年(1771)至嘉庆七年(1802)所作诗歌一千四百余首,其诗古体最为擅长,其诗集得名于罗浮山,“卖酒田边寻旧好,四百卅峰辟草堂”,(《诗抄》卷七《别罗浮》),共二十六卷,为赵希璜生前亲自编订的编年体诗集,记载了赵希璜自26岁直至逝世之前的绝大部分生活画面,有归隐山中的田园画面,有四处漂泊的游宦生涯场景,有感慨人世间酸辛苦楚的书愁之作,以及与友人的唱和赠答。文章拟结合上文对赵希璜其人的介绍,从《诗抄》中摘取四个方面对赵希璜其诗作出介绍。

(一)“不羡稻梁肥,悠然旁岩鹤”——罗浮归隐诗

前文有述,赵希璜自随其父归乡始,归隐家乡的罗浮山中读书。罗浮山位于岭南中部,大小山峰432座,飞泉瀑布、洞天奇景、石室幽岩不计其数,风景诡谲而秀丽,亦本为道家与佛家中仙山,因此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后世的文人及世外方家皆有重要影响。李白、苏轼等历代文人皆曾在此留下了不朽诗篇。赵希璜《诗抄》中最早集录的诗歌即是在罗浮山中读书时所做,主要以写罗浮山世外桃源般的景色以及歌咏访山问道的生活为主,如《酥醪观》:“碧涧几时仙醴熟,黄花一径白云开,”《洗药池》:“神人至人无名功,道德玄黄抉秘旨”,《彩云轩晚眺》:“嫩绿生新草,残红送落晖。山家饶乐事,花外掩柴扉”等内容。

赵希璜的诗古体尤俊,尤为擅长写山摹水,其写罗浮山水之诗融写景与抒情为一体,既有年少不羁的狂放,积蓄待发的自信,亦有潜心归隐,悠然自得,不为世俗所乱的隐者情怀。除上述之诗外,又如《白鹤观题壁》:“不羡稻梁肥,悠然旁岩鹤,缯缴远危机,翱翔任寥廓。岂无鸿鹄心,难以语燕雀。何日奋南溟,还思羽毛薄。”其字里行间透漏出奋发有为的朝气与蓬勃。

(二)“梦熟乡关近,春深道路艰”——漂泊游历诗

赵希璜因科举不顺,未仕之前常年客居京城,自乾隆五十年(1785)年赴京选官之后,先后任职陕西、河南等地,皆游历在外,与家人不得团聚,哪怕是自己的亲人去世,亦只能面对一纸家书而痛哭流涕,“母女先后沦异地,伤心不禁泪成河”(《接大儿子书哭长媳黄氏》),晚年选择了安阳作为自己的终老之所,一生未曾再回到家乡。《诗抄》中集录有大量的书写旅途艰辛、贫困潦倒及思乡怀人之作,如《岁暮四无诗》(《无钱》《无衣》《无米》《无酒》,见《诗抄》卷六),又如《舟中遣闷》:“离家一千里,把酒且开颜。梦熟乡关近,春深道路艰。虹垂初歇雨,云破未归山。听得隔舟语,匆匆人远还。”此诗作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赵希璜报罢南归途中,只有常年未归的游子才能深切体会到“梦熟乡关近,春深道路艰”的滋味,诗人本就是至性至纯之人,尤其是经历了连续的丧亲之痛,加之飘蓬一般的生活,使其倍尝艰辛,渐渐有了感怀伤世之情。

(三)“翻来喜对酡颜笑,相谑伊谁属句工”——交游赠答诗

上文已提到,赵希璜一生虽沉居下僚,然交游甚广,上到封疆大吏,下到底层官员,失意文人,乃至方外人物,布衣百姓。《诗抄》中存留了大量的与友人之间的题赠唱和的诗文,如《题黎二樵山人禅病图》《和张粲夫同年新得贯休咒钵罗汉图原韵》《寄黄小松司马》《寄孙渊如比部》等诗。所涉及到的人物达百百余人,且多为一时名流,如翁方纲、洪亮吉、法式善、孙星衍、黄景仁、黄易等人。其唱和之广,以官安阳时期为顶峰。官安阳数年间,渐渐步入晚年的赵希璜,生活渐趋稳定,不再居无定所,自辟其居为“吏隐园”,在此躬耕课读。因此时有友人到访,题赠索诗,小聚饮酒,秉烛畅谈,如:《四月二日找孙岳岚小饮》“翻来喜对酡颜笑,相谑伊谁属句工”。又如《喜王秋塍大令入觐过邺》有“谁是同心耐岁寒,秋塍一载共粗官。雪迷梁苑成诗易,碑读韩陵下笔难”句,此诗叙与友人王复相见如故,知己般的情怀,及对友人风雅的称赞,谈诗,访碑,互通有无,写尽同道友情。嘉庆元年(1796),洪亮吉赴京述职,途径安阳,赵希璜邀请洪氏于海棠诗屋小饮,直至三更,并第二天邀请洪氏游天宁禅寺,赋诗作别。[7]赵希璜敦笃重义,于所交之友人亦极为看重,从他诗集里林林总总的赠答诗中即可看出见其人醇雅之风范。

(四)“我共黔黎均一体,何以猖狂河伯妒”——关切民生之诗

赵希璜作为下层官吏,对百姓疾苦深有体会,雨雪阴晴时常牵动着诗人之心,亦时常走访民间,与农人攀谈,与王复并称为“仙吏”。《诗抄》中有较多的反映民间疾苦的诗作,着眼点主要是自然灾害带给百姓的苦楚,民喜则喜,民忧则忧。如《冬日暖晴农人望雪甚殷诗以催之用东坡雪后书北台壁韵二首》《六月初九日喜雨》《花朝日劝农》等。乾隆五十九年(1794),漳河大水,邺地一片汪洋百姓流离失所,目睹这一切的赵希璜痛心疾首,有诗曰:“我住三日比干庙,目擊苍茫心愧沮。盈盈咫尺不得前,杳杳情怀无可语。”(《卫河水涨渰浸田庐,城不没者三版矣,怆然有赋》),“我共黔黎均一体,何以猖狂河伯妒苦” (《秋雨连绵漳河漫溢赴三台勘灾舟中感赋》),恨自己目睹眼前这一切,却没有回天之力,只得对天狂呼。故其位虽卑,但对政治民生的关切却丝毫不减。

四、赵希璜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灵秀飘逸的诗歌风格

赵希璜之诗狂放且灵秀俊逸,抒情闲雅自然,充溢着隐逸情怀,颇有仙风道骨之味。如《松风亭》:“小亭起得磅东城,戚戚松吹夜半笙。风景于今传北宋,寒涛竟日咽唐庚。落花黄满无人扫,瘦叶青垂有鹤行。忽化虬龙斗雌霓,爪牙碧血看交横。”此诗颈联清瘦而有味,新奇俊逸,似有仙人风骨。尾联高亢而豪迈,有惊心动魄之感,冯敏昌曾诵其罗浮诗云‘行行已天际,羽化不可期’”。[8]其诗歌又如“中流片石眠涛轻,洗钵空闻莲蕊生”(《洗衲石》),“千仞雨花白日下,宝色横飞光激射《白鹤观题壁》),语颇新奇,有超凡脱俗之气。而仔细品读赵希璜诗作,会发现带有这种风格的诗呈现出以下时空特点:在时间上,是赵希璜早期未仕之前,于罗浮山中读书时的作品;在空间上,主要是对罗浮山的书写,包括山中风云变幻的景色以及山中佛、道场所,如上文所提到的《洗衲石》、《白鹤观题壁》等诗。罗浮山本是佛家与道家仙山,佛道氛围浓厚。因此可以认为,赵希璜灵秀飘逸、不染尘俗的诗歌风格,主要是受到了罗浮山自然及文化景观的影响。另外,据其《淮安感旧》一诗自注曰:“先慈祷于普陀禅寺而生希璜,希璜童时多病而佞佛”,由此可以看出,赵希璜自幼受其母崇佛之熏陶,内心之中对罗浮山的佛道文化有亲近之感。故而其诗高蹈脱俗,嘘吸云烟,而绝无尘俗气息。

(二)奇谲怪诞的诗歌语言

赵希璜精于雕琢诗歌语言,遣词虽奇谲怪诞却不显突兀,在意象的选用上,多是用自然景物来罗织诗意境。尤其是在步入仕途之后,所见所感益多,其诗在其罗浮诗基础上更进精辟,所写意境逐渐扩大,涉及的内容主题也日益增多。如《诗钞》卷八《红叶》:“惊秋一叶入簾栊,冷忆吴江啸晚枫。醉染客衣霞脚雨,梦回春燕杏花风,远山野火烧空翠,小猎归鞭数落红。石蹬听泉吟谢句,那须缱绻御沟中。”此诗作于深秋时节,临秋景而赋诗,或喜或悲,本是寻常题材,但诗人思维跳跃,联想到了来年春天的无限生机,超乎意料之外。虽客居他乡所写出的却是一种随遇而安的从容。在语言上,皆是选用能带给人深刻感情触动的动词或形容词,如“惊”、“冷”、“醉”等,在意象的描写上,选用色彩鲜明的自然景物居多,如“晚枫”、“霞”、“空翠”等,皆能给人以视觉冲击。相比较于诗人在罗浮山时所作,此时的诗人未变的是一种隐士游仙般的情怀,但语言更加奇绝精炼,故法式善评价其诗歌语言曰:“十指槎枒出光怪,不分唐泒与宋派”。[9]

(三)雄直苍劲的诗歌根柢

赵希璜创作上有意识地追随苏子,据初步统计,其诗集中步苏文忠公原韵或颂苏子者有四十首左右。其早年诗如《梅花村用苏文忠松风亭下梅花盛开韵》《舟中望武昌西山积雪步东坡原韵》,晚年因食荔枝而有《和东坡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原韵》《五月廿四日与百泉坐话岭南荔子之羡》,苏轼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可见一斑。

此外,赵希璜继承了岭南一脉雄直的诗歌意境,主要表现在对罗浮山这一精神家园的书写。清代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有言曰:“岭南三家风雅寥寥,继起为张太史(锦芳)、冯户部(敏昌)、温侍郎(汝适),赵大令(希璜)。”[10]岭南三家,是指屈大均、梁佩兰、陈恭尹三位清初诗人。作为清初的岭南文人群体,他们经常以罗浮山为精神家园,吟咏唱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岭南诗风。在诗歌风格上,三家诗皆慷慨豪迈,气势喷薄;在意境上,苍劲雄浑,而又不乏灵秀之气,这是岭南独特的环境所造就的。受同一地理与文化环境的影响,赵希璜的诗歌在对罗浮山的书写中,继承了岭南三家雄直苍劲的风格,诗歌直抒胸臆,发自我之真性情,如上文提到的《松风亭》一诗:“落花黄满人扫,瘦叶青垂有鹤行。忽化虬龙斗雌霓,爪牙碧血看交横。”

由此可以总结出,赵希璜诗歌主要于根柢两个方面,一方面根柢于苏诗。东坡曾贬谪到赵希璜的家乡,并游历丰湖,叩罗浮道院,留有《江月五首》等诸多诗文,影响了当地文风,赵希璜即仰慕苏轼诗文,毕生以苏诗为诗学标杆。另一方面,赵希璜又继承了岭南一脉雄直的诗歌特色,尤其是岭南三家的诗歌风雅。

在对赵希璜诗歌的评价上,河间纪昀在《四百三十二峰草堂诗钞序》曾言曰:“拨冗开读三夕,乃竟见其诗根底眉山,而精思陶冶,如花酿蜜、如黍做酒。得其神不袭其貌,卓然自为一家,天下之善学苏者盖莫君。”[11]此语评价甚高,纪昀作为有清一代文豪给出如此评价,可见赵希璜诗歌创作实绩。赵希璜一生入仕不深,且无太多的人生波折,其诗自成一家之处在于学苏而又在吸嘘岭南文化的基础之上所继承而来的岭南风雅,意境雄浑苍劲,发自我之真性情,其诗歌既有苏轼的旷达与豪情,又有佛家与道家的飘逸灵秀,得苏诗之神不袭其貌。

结语

赵希璜其人虽沉居下僚,然而事迹却广为流传,修《安阳县志》、治理漳河水患等、搜集邺地金石文献,而且所交往的皆是一时名流,如黄景仁、武亿等人。其诗歌风格之中有苏轼的旷达与豪情,有佛家与道家的飘逸灵秀,同时追求儒家入世思想。因此可以说,赵希璜不仅政绩突出,在诗学与金石学领域亦取得了一定的的成就。观其一生,入仕不深,尚属平坦,且晚年不留恋官位,诗文流传后世,符合功成名退的儒家士子理想,是当之无愧的岭南才子。

猜你喜欢

罗浮山黄景岭南
忆岭南
《检察风云》黄景瑜&白百何
岭南建筑的前世今生
雨岭南
罗浮山与岭南道教
不辞长作岭南人
黄景瑜:管住嘴迈开腿,景瑜带你回东北
博罗·罗浮山
夜深现身酒店黄景瑜密会好基友张大大
黄景昉《宦梦录》史料价值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