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分型热性惊厥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比较

2019-01-09覃甜甜周杰林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热性病原学分型

覃甜甜,周杰林

(杭州市儿童医院内一科,浙江 杭州 310014)

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FS)又称为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的危重急症,与年龄显著相关,预后良好[1],好发于6个月到6岁左右的儿童,发病率为5%~6%,是引起惊厥的常见病因[2]。临床上将FS分为单纯性热性惊厥(simple febrile seizure,SFS)与复杂性热性惊厥(complex febrile seizures,CFS)两种。目前针对FS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对其临床特征及病原菌感染情况等也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认知。为了解儿童FS不同分型的临床特点及其病原学分布特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杭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66例FS患儿的临床相关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杭州市儿童医院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并临床确诊为FS的16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病例资料完整,相关检查完善,排除FS合并其他疾病,神经、运动系统发育异常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惊厥患儿。其中,男性97例,女性69例,年龄4~85月龄,平均(41.10±9.52)月龄;临床分型:SFS 118例,CFS 48例。FS诊断标准参考相关专业教材及专家共识[3],FS的临床分型见表1。

表1热性惊厥的临床分型

Table 1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of FS

项目单纯性复杂性惊厥发作类型全身性发作局灶性发作惊厥持续时间<15分钟≥15分钟1次热程惊厥次数<2次≥2次发作后有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无可有总发作次数<5次≥5次

1.2研究方法

收集所有166例患儿的病历资料,对其临床特征、指标及微生物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临床分型,将研究对象分为SFS组与CFS组,比较两组临床相关特征、检查结果及病原学分布情况。研究指标包括:①性别;②发病年龄;③发作频率及发作时体温、持续时间;④血清生化指标:血清钠、钾、氯、钙、磷、镁水平及血氨浓度,抽取患儿静脉血3mL,离心分离血清后使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钠、钾、氯、钙、磷、镁水平,使用日立7180生化仪测试血氨浓度;⑤脑电图异常情况;⑥微生物检出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不同分型FS患儿临床特征的比较

不同分型FS患儿性别构成无显著差异(P>0.05),SFS患儿发病年龄显著小于CFS患儿,差异明显(P<0.01);SFS患儿发病体温显著高于CFS患儿,发病频率及发病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CFS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不同分型FS患儿临床特征的比较

2.2不同分型FS患儿血清生化指标的比较

SFS组血清钠水平显著高于CF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S组血清钾、氯、磷、镁水平均高于CFS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FS组血清钙水平及血氨浓度均低于CFS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不同分型FS患儿血清生化指标的比较

2.3不同分型FS患儿脑电图异常情况的比较

SFS组脑电图异常患儿13例,异常率为11.02%,CFS组脑电图异常患儿12例,异常率为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2,P=0.02)。

2.4不同分型FS患儿病原学分布情况的比较

166例患儿均进行送检标本的细菌培养、病毒分离及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的抗体检测,共104例患儿病原学检出阳性,阳性率为62.65%(104/166),共检出病原体182株,其中细菌5株,病毒129株,支原体43株,衣原体5株。检出的细菌主要有3株链球菌(A群化脓性链球菌、星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各1株),2株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耳葡萄球菌各1株);分离出的病毒主要有:流感病毒A41株、流感病毒B68株、副流感病毒5株、肠道病毒通用型(未分型)7株、轮状病毒5株、腺病毒2株、呼吸道合胞病毒1株;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43株,肺炎衣原体抗体阳性5株;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患儿共29例(17.47%,29/166)。SFS组细菌检出率低于CFS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SFS组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检出率均高于CFS组,但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型FS患儿病原体检出分布情况详见表4。

表4不同分型FS患儿病原体检出分布情况[n(%)]

Table 4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s in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FS[n(%)]

3讨论

3.1不同分型热性惊厥的治疗及预防特点

FS是临床儿科常见惊厥性疾病之一,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脑发育未成熟、发热、遗传易感性等三方面因素有关[2];研究表明,遗传是引发惊厥的根本因素,发热是引起惊厥的条件,而感染则是引起发热的主要原因。不同分型在临床治疗及预防方面有明显区别,我国FS以SFS为主,SFS治疗主要针对发热症状以及原发病采取抗炎、退热以及抗病毒治疗等对症治疗,加强降温处理,当惊厥发作持续时间>5min,则需要使用地西泮等药物止惊[4],且SFS长期预后良好,不宜长期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而CFS在发热开始时需使用地西泮治疗,必要时需长期口服苯巴比妥或丙戊酸[5],具有复发、继发癫痫等风险,应对其进行进一步评估。因此,临床分型在FS诊治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

3.2不同分型热性惊厥的临床特点

本研究中SFS患儿118例,CFS患儿48例,两者比值为2.46:1,低于李宁等[6]的研究,但高于夏晓文[7]的研究结果,这可能与地域差异有关。通过比较不同分型FS患儿临床特征,发现:①SFS患儿发病年龄显著小于CFS患儿。SFS发作以发热为基础条件,所以年龄一般在6个月到6岁之间,而CFS具有反复发作风险,发病无年龄限制,6岁以上仍可发病,与本研究结果相符。②SFS患儿惊厥发作体温显著高于CFS患儿,而发病频率及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CFS患儿。根据两者的定义及分型标准,SFS一般表现为初期体温>39℃,全身性发作,持续时间<15分钟,24小时内无复发,不伴神经系统异常,而CFS惊厥时体温<38 ℃,局部性发作,持续时间>15分钟,24小时内发作≥2次,或伴有发作后神经系统异常征象(如Todd’s麻痹),或发作前有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本次研究表明,CFS患儿脑电图异常率高于SFS患儿,差异显著,可能与CFS患儿发病后脑部神经元的长期持续痫样放电有关[8]。

3.3不同分型热性惊厥的血清生化特点

人体内电解质的生理功能主要是维持人体内体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维持神经肌肉的应激性与细胞的正常物质代谢;血清内多种无机离子水平与神经肌肉的应激性有关,如细胞内钾、钠浓度过高时,神经肌肉的应激性也会相应增加,反之,则神经肌肉呈现麻痹状态;此外,无机离子还可影响心肌细胞的应激性,如高血钾有抑制心肌功能的作用,低血钾则引发心功能紊乱,钠、钙可拮抗钾离子对心肌的作用[9]。本研究比较不同分型FS患儿血清生化指标水平后发现:SFS患儿血清钠水平显著高于CFS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FS患儿血清钾、氯、磷、镁水平均高于CFS患儿,血清钙水平及血氨浓度均低于CFS患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CFS患儿病情较SFS严重,可能与SFS患儿脱水(或酸中毒)较CFS严重,但是急性脑损伤较CFS 轻等原因有关[10]。因此,在治疗FS时应密切监测血清电解质,尤其是血清钠水平。

3.4不同分型热性惊厥的病原学分布

多种病原体可引起感染、发热,导致FS的发生,病毒感染是引起FS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伴发FS 的疾病,流感病毒A是FS发病的重要诱因[11];肺炎支原体常侵犯呼吸道,可引起肺外全身多个脏器的损害(以神经系统最常见)[12];肠道病毒感染也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导致FS的发生。本次研究共检出病原体182株,其中病毒129株,占比达70.88%,表明病毒感染是引起FS的主要原因,与大部分研究结果相一致;SFS患儿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检出率均高于CFS患儿,但其差异均不显著,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数量较少有关,需扩大样本量,多中心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不同类型的FS在临床特点、血清生化指标水平、脑电图异常情况及病原学分布情况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别,在临床对FS的诊疗及防治过程中,应注意SFS与CFS的鉴别诊断。

猜你喜欢

热性病原学分型
人腺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研究现状
关于小儿热性惊厥,家长需要指导的9件事
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分析
关于儿童热性惊厥的20个疑问
ICU呼吸衰竭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关于儿童热性惊厥的20个疑问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测一测 你是“热性体质”还是“寒性体质”
神经内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