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证指南医案》痹症诊疗特色分析❋

2019-01-09文,汪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痹症叶天士医案

朱 文,汪 悦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南京 210029)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是清代著名的医家,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临证指南医案》 由其门人华岫云等辑录整理而成,该书不仅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叶天士在温热病方面的诊疗经验,而且也记载了大量各科杂病的医案,其中记载治痹医案 56 例[1],涵盖了痹症诊疗的各个方面。在痹症病因方面,叶天士除了沿袭既往外感风、寒、湿、热邪气杂合致痹的思想外,又提出了“内风致痹论”“久病入络论”“通补奇经论”,对后世论治痹症启迪颇多。本文将从痹症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两个方面论述其诊疗痹症的思想。

1 病因病机

关于痹症病因病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提出了著名的“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继承了《内经》中关于痹症病因病机认识的基础上,创立了治疗痹症的经典方剂,如甘草附子汤、木防己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加术汤等,其中大多从外感立法,故后世医家多遥承经旨诊治痹疾,多选用麻、桂、辛、防等辛散温燥药,以祛风除湿散寒为宗旨间以清热。而叶天士在继承前人外感客邪致痹论的基础上,认为“阴虚生内热,热胜则风生,况风性善行,火热得之,愈增其势,伤于筋脉,则纵缓不收,逆于肉理,则攻肿为楚也”[1],提出风气内动致痹的观点。且叶天士认为“正气为邪所阻,脏腑经络,不能畅达,皆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风寒湿三气得以乘虚外袭,留滞于内,致湿痰浊血,流注凝涩而得之”,提出正气内虚为发病主因,暗合“风雨寒热不得虚,故邪不能独伤人”之旨。且叶天士在风、寒、湿、热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痰瘀及其合而为病的因素:“经以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然经年累月,外邪留著,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盖有诸矣”,并提出了著名的“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的发病规律,并根据“经热则痹,络热则痿”的观点提出久病络瘀为痹症发展的最终阶段。

2 治法方药

2.1 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

经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痹症有新感初病和内伤久病之分。对于外感初病,叶天士在医案中提到:“冬月温舒,阳气疏豁,风邪由风池、风府留及四末,而为痹症,忽上忽下,以风为阳,阳主动也。[1]”认为其为卫阳疏、风邪入络,强调其治应“固卫阳以却邪”,在乎宣通经脉。用药如桂枝、防己、羌活、防风、白蒺藜、海桐皮祛风除湿,石膏、羚羊角清热,蚕沙、萆薢、茯苓、薏苡仁等渗湿通络,俾湿去热清、寒散风疏,使其不致内陷为患。

针对久病宿邪,叶天士认为:“经年累月,外邪留著,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痰凝,混处经络。”“邪留经络,须以搜剔动药”[1],用药如蜣螂虫、全蝎、地龙、穿山甲、蜂房等,即所谓“败瘀痰凝难求速功”“且数十年之久,岂区区汤药可效,凡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针对久病宿邪多选用鹿角片、虎骨、牛膝、狗脊等攻补兼施,全蝎、地龙、穿山甲、乳香等化瘀通络,且多采用丸、膏、丹等剂型,取缓攻之意,使阖结之邪渐趋消散,缓攻即丸药缓图之意。

2.2 虚体重扶正,首要培中宫

《脾胃论》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2]”纵观《临证指南医案》痹症篇,可见从阳明立论,扶正祛邪的医案数条。如某案述:“今已便泻减食畏寒,阳明气衰极矣”“脉右大,阳明脉空,气短闪烁欲痛”“经脉通而痹通减,络中虚则痿弱无力,周身汗出,则阳泄已多”[1]。《内经》以“筋缓为阳明脉虚,当宗此旨。”可见叶天士在治疗痹症虚实夹杂者,多从中土阳明立论,认为“大凡药饵,先由中宫以布诸经,中焦为营气之本,营气失养,转运自钝”[1]。可以看出,其治疗虚实错杂痹症多从流畅阳明气血、通畅脉络为治,祛邪与扶正兼顾。

2.3 久痹延血络,通法用诸虫

经云:“中焦出气如露……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络脉是卫气营血输布贯通的枢纽,为诸阳之末,邪客于络脉,最易引起络中气血运行以及津液输布不利,从而出现络中气血津液运行受阻,留而为痰为瘀,聚于络之内外为患。而叶天士强调“络以辛为治”,血络瘀滞得除则气机调畅。临证时主用虫蚁搜剔之法,对于邪留经络之证,主张“非迅疾飞走不能效”“须以搜剔动药”,常用虫类搜风之品,如全蝎、地龙、露蜂房、土鳖虫等。然对于久病正虚的患者,治疗如“去辛用咸……兼以通逐缓攻”,又是兼顾正虚以常达变之法。

2.4 奇经补肝肾,择有情血肉

叶天士曾提出“奇经为病,通因一法,为古圣贤之定例”“久病宜通任督”等观点,从中可以浅窥其在秉承古人奇经实宜通脉络、奇经虚宜温补兼通思想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提出“奇经有损,必通补之”这一治疗大法[3]。而其在医案中强调:“奇经之脉,隶于肝肾为多”“肝肾下病,必留连及奇经八脉,不知此旨,宜乎无功。[1]”临证时治疗肝肾精血不足、奇经八脉受病之证,多选用血肉有情之品,即“草木药饵总属无情,不能治精血之惫”[1]。用药如鹿角胶、鹿角片、紫河车等温养奇经之阳,阿胶、龟板、熟地黄等柔养奇经之阴,再配伍芳香辛散之品以宣通脉络,使诸药补而不致壅滞血络中的气机。

2.5 内风致痹者,潜阳而滋阴

正如《医学真传·心腹痛》指出:“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4]”痹症患者以痛为主,既往常用的治法为辛温或辛寒通络,而叶天士认为除了外感之邪以外,风气内动亦为致痹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医案中:“陈五四劳动太过,阳气烦蒸,中年液衰风旋,周身痹痛,此非客邪”“徐五二左指胀痛引肩,男子血虚风动,病在肝,形脉不足”等都论述了风气内动在痹症发病的作用。肝主筋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若素体阴虚,或烦劳太过、久病伤阴,导致阴血亏虚、风气内动而致筋脉失养,终可致筋脉挛急,肢体痹痛。故治疗多用羚羊角、枸杞子、钩藤、生地等息风育阴,佐以桑枝、白蒺藜等通络为治,亦寓血行则津布之意。后世医家如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其弟子在跟其临床中发现,痹症“寒湿固有,热湿尤多”,而治疗痹症每用石决明,佐以清透达络之品。沪上名医陈道隆治疗痹症亦用石决明、珍珠母等[5]。国医大师朱良春在治疗痹症久延、肝肾阴伤、呈现筋脉盘屋拘挛作痛、形体消瘦,或午后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多以石斛配首乌、白芍、地黄滋养肝肾阴液,钩藤、天麻、豨莶草、秦艽、鸡血藤、桑寄生、木瓜等息风通络,桃仁、红花等活血定痛均有较好的疗效[6]。

2.6 论病审天时,左右别气血

中医学一直很重视“天人相应”的观点,根据天地间阴阳消长规律而确定了“时间医学理论。”不论是从疾病的诊断还是预防方面,运用中医时间理论治疗疾病均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7]。而叶天士在临证中对此亦很重视。如医案中:“汪,冬月温暖,真气未得潜藏,邪乘内虚而伏……必致增剧矣。焉望痛缓。议用张仲景木防己汤法”“徐十九,长夏湿胜气阻。不饥不食,四肢痹痛,痛甚于午后子前……以微通其阳,忌投劫汗”,均遥呈《内经》“因时制宜”之旨。

经云:“阴阳者,左右之道路也。”而由此衍生“左右分候气血说”自古有之。叶天士亦重视左右分主气血的思想,正如医案中有“痹痛在右,气弱有痰”“痛右缓左痛,湿热未尽,液虚风动也”“左肩痛未已,当治营中”“血分留热壅著,左肢痛势未衰”的论述等,均是以左右论病机的,认为左侧病多在营分,右侧病多在气分。“左血右气”是对发生于身体一侧或一侧表现较严重或明显疾病的病机概括[8]。当然叶天士也认为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不可拘泥于此。如“洪四三湿盛生热生痰……不可拘执左属血右属气也”。

《临证指南医案》乃叶天士传世著作之一,关于痹症有专门的医案论述,虽然医案不多,但也可窥得其痹症的诊疗思想。叶天士每于此病遵循“天人相应”的原则,深刻体察人体内部的阴阳消长变化,并创立“风气内动致痹论”“久病入络论”“通补奇经论”,弥补了既往痹症治疗方法上的不足,而“左右别气血、论病审天时”的思想为痹症的诊疗提供了参考。“风气内动致痹论”则强调了“体质阴虚,肝木偏亢”在痹症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发前人未及,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痹症叶天士医案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探讨中药外敷治疗癌性腹水的用药规律研究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名中医医案数据挖掘平台
基于字向量的BiGRU-CRF肺癌医案四诊信息实体抽取研究
Efficacy and Safety of Wuling Powder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Hyperuricemia: A Meta-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s
叶天士棋子治病
叶天士巧借蚊叮治天花
叶天士拜师谦学
医学家叶天士治贫
中药熏洗治疗膝骨性关节炎35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