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模式下中国博物馆文化传播路径探索

2019-01-06秦婷婷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23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博物馆互联网+

摘 要:目前,我国博物馆资源不但地理分布不均,而且其文化服务供给也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井喷式的需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国博物馆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文章从博物馆文化受众、博物馆展览、博物馆文创、博物馆交流四个角度,对“互联网+”模式下我国博物馆文化传播路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互联网+”;博物馆;文化传播

1 中国博物馆的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

博物馆是一个沟通历史与现在、连接一国与世界的特殊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平台[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文博行业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时期。根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我国博物馆数量已达5354家,免费向社会开放博物馆数量4743家,免费开放率达88.6%。博物馆免费开放,已成为保障公众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渠道之一。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公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走进博物馆。近年来,排队看展、跑步看展屡见不鲜。这一方面反映出人民群众井喷式的文化热情,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在旺盛的文化需求下博物馆文化服务供给的相对不足。

2 “互联网+”模式下中国博物馆面临的新机遇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影响到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传播概莫能外。2016年以来,国家文物局及相关部委等管理机构相继发文,从国家高度强调“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对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从我国博物馆的空间分布来看,博物馆密集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交通便利、人口稠密的“胡焕庸线”右侧,稀疏区则主要分布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文化产业发展较慢、人口相对稀少的“胡焕庸线”左侧,形成了“东南密西北疏”的分布格局[2]。“互联网+”模式下,网络的互通互联有助于消除传播鸿沟,文化传播得以跨越地域、穿越时空。随着更为多样的传播手段的运用,文化传播更为及时、精准与便捷。

3 “互联网+”模式下中国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8.5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1.2%,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7.9小时。由此可见,上网已经成为国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将博物馆文化传播理解为将博物馆藏品中蕴含的文化知识通过相关媒介传递给受众的过程,那么在“互联网+”模式下,博物馆文化受众、博物馆展览、博物馆文创以及博物馆交流方式的变化,都可能会影响博物馆的文化传播。

3.1 “互联网+”博物馆文化受眾视角

博物馆观众研究是博物馆运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长期以来,我国博物馆一直将到馆参观人数作为博物馆的一项重要统计指标。诚然,到馆参观者是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核心受众,参观者数量的多寡、参观者结构的变化、参观者行为的改变、参观者意见的反馈等,都会影响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效果。

“互联网+”模式下,博物馆文化受众变得更为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到馆参观者,“两微一端”及博物馆官网的浏览者也日益增多,这些用户自然也和到馆参观者一样属于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受众。互联网的使用无疑将增加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受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必须明确受众的构成、了解受众的需求、分析受众的行为,进而掌握受众的新变化。

“互联网+”模式下,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受众数量及行为数据更容易被获取。比如通过网上实名预约购票,每天的参观人数及参观者相关信息较之以前更容易被收集。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既可以更好地实现参观人数管控,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参观者的来源地、年龄结构,甚至支付方式等信息。

“互联网+”模式下,博物馆一些以受众为中心的定制化文化传播成为可能。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5G时代的到来,个性化参观路线规划、分众在线讲解、根据游客所处位置定位推送、以图搜图找藏品、利用游客个人移动设备进行互动等定制文化传播可能得以实现。

“互联网+”模式下,博物馆能够提供适合新生代受众的观展方式。博物馆可以在官网开辟适合青少年的板块,甚至开发专门的青少年主页,使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动画、游戏等形式,将文化知识精准、高效地传播给他们。博物馆还可以通过教育数字资源库或教育共享平台、第二课堂远程互动、文物艺术在线鉴赏、研学旅行规划等方式,与青少年观众建立长期、持续、稳定的联系,从而更好地为博物馆准备未来。

3.2 “互联网+”博物馆展览视角

“互联网+”模式下,辅以相应的技术设备,如VR设备等,便可实现3D展示、全景漫游,达到让观众足不出户就如同亲临现场且能全方位无死角地自由观看的效果;观众甚至还可以在线与博物馆互动、DIY策展、上传自己编写的讲解词,从单纯的博物馆参观者转变为博物馆展览策划者。

“互联网+”模式下,博物馆展览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更多的受众能够观展,从而拓宽文化传播的渠道。对于一些藏品丰富的大馆,基于藏品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并不是所有的藏品都能在同一时间与观众见面,线上展览可以使受众在任何时间都能够看到自己想要看的藏品。而对于一些空间有限的博物馆,可能没有足够的场地展出所有的藏品,“互联网+”展览也能够较好地解决场地不足的问题。

“互联网+”新技术还可以创造出全新的观展方式,可以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比如博物馆密室逃脱类活动,可以使观众通过沉浸式体验接受相关的文化信息,全新的观展方式也可能吸引特定群体转化为博物馆的文化受众。

3.3 “互联网+”博物馆文创视角

博物馆文创开发过程就是找到博物馆的文化Icon,并将其投射到一件文创产品中,进而将藏品信息借助文创产品传递出去的过程。这无疑也是一种文化传播的途径。

一件博物馆文创产品,可能会代表一个博物馆、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文创产品是把博物馆带回家最便捷的方式之一,博物馆文创并不只是博物馆的事,在“互联网+”模式下,众筹和共享可以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文创产品的DIY中。而许多参观者对于某个博物馆的兴趣,很可能就始于在互联网上与该馆某个文创产品的邂逅。“互联网+”模式下,博物馆藏品中蕴含的文化也自然伴随着这些文创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中对互联网的应用,而被广泛地传播开去。

3.4 互联网+博物馆交流视角

博物馆文化传播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比如博物馆藏品、博物馆建筑、博物馆人员、博物馆媒体等,当然更离不开相关的交流活动。

“互联网+”模式下,搭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有助于区域内交流的广泛开展。区域数字博物馆在线服务平台的搭建,既有利于克服实体博物馆文化传播服务供给的不足,又能够实现区域博物馆文化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从而使区域文化得以更有效、更广泛地传播。

“互联网+”模式下,博物馆文化交流的渠道也变得多样化。博物馆既像一本“立体的百科全书”,也像一所“终身学校”。“互联网+”模式有利于为公众打开阅读百科全书之门,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信息的传播速度提高、传播形式多样、传播范围扩大,容易突破研讨、座谈、出版、社会团体活动等既有交流渠道的限制。比如2018年吸睛无数的“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博物馆抖音创意大赛,运用时下流行的抖音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与文化受众进行交流,扩大了城市文化、区域文化,甚至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互联网+”模式能够帮助博物馆克服“引进来,走出去”过程中的一些阻碍。比如网上联合举办数字化展览,通过互联网将展览输送到其他国家,既可加快文化传播的速度,又能扩大文化传播的范围。

4 结语

“互联网+”模式对我国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影响不仅于此,博物馆文化传播路径的探索仍在继续,并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拓展。

参考文献

[1]秦婷婷.中国金融类博物馆金融文化传播问题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4):50-57.

[2]马会丽,王宏志,李细归,等.中国博物馆空间分布特征的多尺度分析[J].人文地理,2017(6):87-94.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博物馆互联网+
博物馆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