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献疑六则

2019-01-06于宏伟吴丹丹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23期

于宏伟 吴丹丹

摘 要:《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主要记述了中国907年至1368年之间的历史。现结合《元史》《新元史》《续通志》等多种史料对《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进行考证,勘正其中六处疑误。六处均为生卒年份等细节之处错讹,通过认真考证校订,核其是非,以此保证资料的准确性。

关键词:《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疑误;校勘

傅海波、崔瑞德教授主编的《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中译本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该书是研究中国10~14世纪历史的重要著作。该书反映了海外中国史研究的方向与水平,具有较高的文学水平与学术水平。翻阅该书发现其中个别地方存在疑误,现结合其他史料予以考证指出。

1 海云和尚出生年份疑误

第五章《忽必烈汗的统治》:忽必烈最早的谋士们是一群折中主义者。海云和尚(1205—1257)向他介绍佛教的戒律和习俗,并且安排忽必烈和刘秉忠(1216—1274)见面,后来证明刘秉忠是忽必烈的最重要的大臣之一[1]。此处关于海云和尚的生卒年份(1205—1257)记载有误,应当改为1202—1257年。

《海云和尚墓志》载:佑圣安国大禅师海云和尚,法讳印简,于丁巳年闰四月初四日辰时圆寂于西京大花严寺,享年五十有六。奉王旨建塔于大庆寿寺之西[2]。墓志铭载海云和尚于丁巳年去世,丁巳年是为宪宗七年,即1257年,其享年五十有六,古人为虚岁纪年,则推定海云和尚出生于1202年。又见《海云和尚道行碑》载:崇庆改元壬申,受金朝卫绍王恩赐,纳具足戒,时年始十一[2]。海云和尚于崇庆元年接受金卫绍王完颜永济恩赐,并接受具足戒。崇庆元年是为1212年,时海云和尚年11岁,则其出生于1202年。《海云和尚墓志》与《海云和尚道行碑》所载一致,即海云和尚卒于1257年,享年56岁。综上,《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所载海云和尚生年确实有误,当改为1202年。

2 王鹗去世时间疑误

第五章《忽必烈汗的统治》:同时,在13世纪80年代初,忽必烈失去一些他最忠诚的汉人幕僚,包括许衡、姚枢和王鹗;他们都在这个阶段去世[1]。此处错误有二:一为包括许衡、姚枢和王鹗,此处用封号与语言习惯不符,当改为逗号;二是王鹗并非13世纪80年代初去世。

《元史》卷一百六十《王鹗传》:(王鹗)至元五年,乞致仕,诏有司岁给廪禄终其身,有大事则遣使就问之。十年,卒,年八十四,谥文康[3]。《新元史》卷一百八十五《王鹗传》:十年卒,年八十四。十五年,翰林学士承旨和礼合孙、前中书左丞张文谦奏:“鹗,藩邸旧人,宜有封谥。”诏特谥文康[4]。两元史所载王鹗于至元十年去世,享年八十四岁。至元十年是为1273年,因此王鹗并非在13世纪80年代初去世,而是13世纪70年代初。除此之外,《历代名人生卒录》卷六《辽至元》:王鹗至元十年卒年八十四[5]。《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五《王鹗传》:十年,卒,年八十四,谥文康[6]。总之,王鹗是为1273年去世,即13世纪70年代,而非13世纪80年代。

3 曹元用卒年疑误

第六章《元中期政治》:由于也孙铁木儿不懂汉语,在1324年恢复经筵后通过翻译向皇帝讲解经典。讲解者有著名的汉人学者王结(1275—1336)、赵简、吴澄、虞集(1272—1348)、曹元用(卒于1329)、邓文原(1259—1328)、张起岩(1285—1352),还有畏兀儿翻译家忽都鲁都儿迷失和蒙古著名作曲家阿鲁威[1]。此处曹元用(卒于1329)有误,当改为卒于1330年。

《曹元用墓志铭》:天历三年三月癸酉,翰林侍讲学士、通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兼经筵官曹公卒于京师。侍从以闻,上嗟悼,敕赙钞,计为钱者五千贯。公卿大夫皆吊祭,哭尽哀[7]。举,得士八十又五,答禄守礼、贺据德其首选。公于书无不读,尤究心《易》《春秋》,有文章若干卷。享年六十有三。生于至元五年七月十七日戌时[7]。据此可知,曹元用确实卒于天历三年,即1330年,《剑桥中国辽夏金元史》记载确实有误。

4 冯承钧生年疑误

第六章《元中期政治》:我们不应过分强调这次皇位更迭的种族意义和思想意义。冯承钧(1885—1946)发展了这次皇位更迭是突厥系统的钦察人、阿速人与当权的回回人、蒙古人的斗争的论点[1]。此处冯承钧(1885—1946)生年有误,当改为1887—1946年。

冯承钧,字子衡。湖北汉口人,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精通法文、英文、比利時文、梵文、蒙古文、阿拉伯文等多种文字,顾颉刚在《当代中国史学》中称其为“近四十年最大的史地译家”。冯承钧在蒙元史研究方面贡献尤其突出,是近代著名的史学家、语言学家、考古学家。向达在《悼冯承钧先生》一文中言:先生于今年二月九日以肾脏炎不治,逝于北平,年六十岁。我接到他家里的来信,信封上用墨画成一道黑框,当时就觉得有点奇怪,打开一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一连看了几遍,还得到他的学生自天津来的一封信,也是报告他的噩耗的,才知道他是真的死了,为穷病忧愁所迫而死了[8]。朱杰勤在《悼冯承钧先生》一文中言:复我神州,方期从此辞劳剧。今年忽患肾脏炎,撒手仲春在床篑。人世艰虞六十年,一逝竟如驹过隙。巨星遽陨译林摧,遗稿箧中仍数尺[9]。冯,湖北汉口人,以晚(期)肾脏症不治而死年六十,曾译多桑《蒙古史》、伯希和著《郑和下(南)[西]洋考》、沙畹《西突厥史》《马哥孛罗游记》,著有《景教碑考》等北平陷日伪后,基金会稿费中断,卅二年执教于伪北京大学傅孟真之流多指摘,可谓苛矣[10]。综上可知,冯承钧卒于1946年,享年60岁,则其出生于1887年,生卒年份确实当改为1887—1946年。

5 郝天挺生卒年疑误

第六章《元中期政治》:爱育黎拔力八达最早采取的行动之一就是把忽必烈时期的16位老臣召到京城,包括著名学者李谦(1234—1312)、郝天挺(1261—1317)、程钜夫(1249—1318)和刘敏中(1243—1318),他们中的不少人被委以要职,其他人则成为顾问[1]。此处郝天挺生卒年有误,当改为1247—1313年。

《元史》卷一百七十四《郝天挺传》:皇庆二年卒,年六十七。赠光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柱国,追封冀国公,谥文定[3]。《续通志》卷四百八十六《郝天挺传》:皇庆二年,卒,追封冀国公,谥文定[6]。《宋元诗会》卷六十九《郝天挺传》:历江西河南二省右丞,召拜御史中丞,出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卒年六十七,追封冀国公,谥文定,有注唐人鼓吹集十卷[11]。《咸阳市志》第一编《人物传》:(郝天挺)皇庆二年(1313)去世,终年67岁。赠光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追封冀国公。其墓在三原县新兴原,人称郝国公墓[12]。无论是《元史》《续通志》《宋元诗会》等史料,还是今人所撰《咸阳市志》,均记载郝天挺生卒年份为1247—1313年,据此《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当改。

6 韩若愚生卒年疑误

第六章《元中期政治》:于1319年率领监察御史攻击铁失迭儿的赵世延、平章政事王毅、中书省右丞高昉(1264—1328)、参议中书省事韩若愚(1260—1333),都被铁木迭儿诬为有罪,幸由皇帝本人出面干涉才被免予处死[1]。此处韩若愚生卒年有误,当改为1263—1330年。

《元史》卷一百七十六《韩若愚传》:天历三年,迁淮西江北道廉访使。九月,以疾卒,年六十八。赠资德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南阳郡公,谥贞肃[3]。《新元史》卷二百零三《韩若愚传》:从文宗平内难,进资政大夫。天历三年,迁淮西江北道廉访使。九月卒,年六十八。赠资德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南阳郡公,谥贞肃[4]。两元史记载韩若愚卒于天历三年,享年六十八岁。天历三年是为1330年,享年68岁,则推定其生年为1263年。除此以外,《续通志》卷四百九十《韩若愚传》:天历三年,迁淮西江北道亷访使,卒,追封南阳郡公,谥贞肃[6]。《续通志》载韩若愚在天历三年(1330)去世。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两元史记载的准确性。据此可知,第六章《元中期政治》中关于韩若愚的生卒年份记载确实有误,当改为1263—1330年。

7 结语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是一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研究中国历史专著,体现了西方汉学者严谨治学作风与另类研究视角。该著作凝聚了编著者的心血,对于丰富我们思想与开阔视野有重要意义。今翻阅《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发现其中存在数处疑似错误,谨以其他史料文献予以考证论述。但是此几处错误丝毫不影响该著作的学术价值与编著水平,故谨作此文——《〈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献疑六则》,限于自身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还望学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德)傅海波,(英)崔瑞德.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M].史卫民,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28,560,575,483,553,523.

[2]佟洵.北京佛教石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151,143.

[3]宋濂.元史[M].北京:中華书局,1976:3421,3757,4066.

[4]柯劭忞.新元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2903,3749-3750.

[5]钱保塘.历代名人生卒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580.

[6]嵇璜.续通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6140,6024,6077.

[7]李恒法.济宁历代墓志铭[M].济宁:齐鲁书社,2011:48,51.

[8]文讯月刊[N].1946(4).

[9]中央日报·文史周刊[N].1946-08-20:014.

[10]竺可桢.竺可桢日记[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88-89.

[11]陈焯.宋元诗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2]咸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咸阳市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