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救治疗57例中暑患者的效果分析

2019-01-06臧真真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1期
关键词:粒细胞计数疗法

臧真真

(沈阳急救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6)

中暑是夏季高温天气常见疾病之一,该疾病指的是在高温或热辐射环境中长时间滞留,导致的机体温度调节失常,体内水电解质紊乱,并造成其神经功能损伤等多种症状的统称。根据相关标准,中暑可以病情严重程度分为先兆、轻度以及重度三种形式[1]。常规降温法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病情,但是临床救治效果相对较差,这对患者的预后有着不利影响。因此我院针对中暑患者开展了常规疗法与综合疗法的应用效果比较,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于我院急诊科内收集病例共57例参与研究,所有患者均于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通过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30例,对照组27例。其中研究组男21例,女9例,年龄18~44岁,平均年龄(29.6±4.1)岁;对照组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19~46岁,平均年龄(30.5±3.9)岁,两组患者资料差异不明显,可进行比较(P>0.05)。

1.2 方法:对照组行常规疗法,即通过冷水浸湿毛巾后擦拭患者身体等物理降温,于静脉处输注氯丙嗪,吸氧以及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已改善其中暑症状。研究组行综合疗法,在常规疗法基础上为患者静脉输注4 ℃的林格氏液(GNS与GS),浓度均为5%。同时注射还原性谷胱甘肽以及复合辅酶,不仅可以有效对应激性溃疡进行预防,还可有效保护患者肝脏功能。观察患者尿量,若有显著减少现象,则需进行呋塞米注射与肠外营养支持。

1.3 临床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评定[2]: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意识清晰,生命体征结果显示平稳评定为治愈;治疗后体温低于39 ℃,部分意识恢复,生命体温相比治疗前有所平稳则评定为有效;治疗后体温、自主意识以及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善则为无效。总有效率计算方法为治愈率与有效率之和。②实验室检测指标包括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两项指标均行荧光定量分析法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将本次研究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18.0表格中,分别以(±s)、(%)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并予以t检验、χ2检验,分析组间项是否之间的差异,如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数据差异显著,研究组临床疗效相比对照组更确切(P<0.05),具体如下:研究组30例患者中治愈患者23例,有效患者6例,无效患者1例,总有效患者29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27例患者中治愈患者15例,有效患者4例,无效患者8例,总有效患者19例,总有效率(70.7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χ2=7.390,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实验室检测指标无明显差异,研究组hs-CRP(65.46±7.11)mg/L,中性粒细胞计数(16.55±4.36)×109/L,对照组hs-CRP(66.28±6.79)mg/L,中性粒细胞计数(16.74±4.42)×109/L,即数据无统计学意义(t=0.444和0.163,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测指标数据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hs-CRP(22.06±6.75)mg/L,中性粒细胞计数(6.03±2.14)×109/L,对照组hs-CRP(45.38±5.56)mg/L,中性粒细胞计数(10.11±2.48)×109/L,差异经计算有统计学意义(t=14.143和6.667,P<0.05)。

3 讨 论

人体中暑可导致体温升高,使得体内细胞生存环境温度上升,对其组织和器官细胞会造成广泛性破坏,进而使患者的部分器官功能发生异常。若患者的中暑情况未得到即使有效的治疗,可使其脑部缺血缺氧症状的发生风险大幅度提升,造成不同程度意识障碍[3-4]。并且,中暑还会造成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心肌酶、中性粒细胞等多种实验室检查指标水平明显上升。同时受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缺血凝血或代谢性酸中毒等多种机制的影响,患者中暑后可诱发肾功能衰竭或肝功能衰竭,这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不良影响。经调查研究发现,中暑后其病情深层发展的主要原因为身体炎性反应综合征,中暑后患者的白细胞介素水平6、13以及TNF等多种促炎细胞因子之间发生作用,并产生一种瀑布样的级联反应,加剧高温对患者机体以及器官组织的不良影响[5-6]。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及预后提供一份有力保障。

中暑的治疗可根据其病情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中暑患者采取常规降温处理即可,轻度中暑患者则需采取补液或药物方案予以治疗,而重度中暑患者则需在常规降温、补液以及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综合疗法,以此提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在中暑患者综合治疗方案中,其治疗的重点包括降温、血液净化以及DIC的预防三方面,患者中暑后,其体液流失量较大,重度患者的体液流失量巨大,因此体液中的钾、钠等微量元素迅速流失,易使患者发生脑水肿情况,并对其神经功能造成损伤,严重时可致死。有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因中暑导致的患者病死率高达80%左右。因此及时补液就是补充钠盐和钾盐,以维持患者体内血钾平衡和血钠平衡,以提升其治疗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采取综合疗法,对照组则采取了常规疗法,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数据在统计学软件中进行计算,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数据差异明显,其中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更确切(P<0.05),由此可见综合疗法对中暑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降温疗法,因此在中暑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综合治疗方案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以及更高的临床推广价值。在对中暑患者进行临床急救时,应采取补液、药物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以提升患者的临床救治成功率,保证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粒细胞计数疗法
假性粒细胞减少是怎么回事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古人计数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作用研究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古代的计数方法
古代的人们是如何计数的?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