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与“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之异同

2019-01-06曹汝松

浙江中医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一元论张景岳丹溪

曹汝松 高 蕾 高 强 王 军

长春中医药大学 吉林 长春 130117

阴阳学说与中医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金元时期滋阴学派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与温补学派的“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看似针锋相对,实则阐述角度不同。本文将从学术流派代表人物思想渊源及所制代表方剂两个方面对这两种观点进行解释与融通。

1 朱丹溪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

1.1 理学渊源:朱丹溪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其早年的理学背景是分不开的。理学又名为道学,兴于北宋,盛行于元朝,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朱丹溪生活的元代,理学被尊崇、传播,上升到官方学术地位,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读书、讲学之风。丹溪36岁时,于八华山从学于朱熹四传弟子许谦,宋濂撰文记载:“先生少负任侠之气,不少屈挠,及闻道德性命之说,遽变之而为刚毅。”这段经历使丹溪真正成长为一个厚重的长者。40岁时,在老师许公的劝说下弃文从医,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于医致力焉”。此后苦读医书,朝夕钻研,束装出游,千里求师“渡浙河,走吴中(苏州),出宛陵(宣城),抵南徐(镇江),达建业(南京)”,皆无所遇。后来,于杭州得遇刘完素再传弟子罗知悌,历尽坎坷,终入师门,尽得其学。朱丹溪受许谦之教而精于理学,得罗知悌之授而精于医术,以理精医,虽医亦理,其学术思想是医理与儒理结合的产物,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较大影响[1]。

1.2 学术思想:人身有三火,君火、相火与命火。君火是主持神明之火;命火是人身阳气之根,也就是景岳讲的真阳;相火根源于命火,为日用之火。具有深厚理学功底的丹溪将理学家的“道心人心”“天理人欲”等话题引入医学,提出了相火论与人欲为害的观点。他认为是相火在维持人的日常生命活动,“人有此生……皆相火之为也”[1],但是相火之动贵在有度有节。相火之常,守位禀命,裨补造化;相火之妄,煎熬真阴,扰动精室。并且相火之妄与“人欲”密切相关,“人欲”是导致相火妄动的主要因素。关于“人欲”,《朱子类书》这样说道:“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所以,准确来讲,“人欲”是指超出人的基本需求的欲望,如果欲望不加节制,体现在医学上就是相火妄动。相火妄动的诱因及危害在《格致余论》里有非常精辟的论述:“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1]故圣贤教人寡欲养心,防止情欲煽动相火,而丹溪援儒入医滋阴泻火以保真阴,强调收心节欲[2],与圣人教化殊途同归。基于此,丹溪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准确来说是相火常妄动,真阴常不足。

1.3 代表方剂:最能体现朱丹溪学术思想的经典方剂是大补丸,《丹溪心法》记载大补丸方有二,立法皆是苦以坚阴,清肾之相火。大补丸方1:“去肾经火,燥下焦湿,治筋骨软。”川黄柏一味以水丸服。“气虚以补气药下,血虚以补血药下”,并不单用[1]。黄柏苦寒,何来大补?殊不知,这正是丹溪相火论奥妙之所在。黄柏之补,非填精补髓之补,“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黄柏苦寒坚阴,除肾家浮游之相火,使不扰动精室,阴精不泻,即是补也。否则,君火一动,相火即生,情欲无涯,阴精有限,此易亏难成之阴气如何禁得起虚火日夜扰动?大补丸方2:即后世通称的大补阴丸,“大补丸,降阴火,补肾水”[1]。今时之人,纵欲者多,精血愈亏,相火愈旺,变证蜂起,一味黄柏,力有不怠。丹溪又立大补丸方2,仍以黄柏为君,承制相火,苦以坚肾,继以知母清阳明独胜之火,因阳明之燥最易伤少阴之阴,又以熟地填精益髓,龟版育阴潜阳,猪为水兽,猪脊髓取类比象,以髓益髓。是方既培其本,又清其源,标本兼施,功效尤著。综观二方,皆以黄柏直取妄动之相火,大补丸方1气虚者辅以补气药,血虚者辅以补血药,而大补丸方2属于精虚者辅以填精药。气虚、血虚诸症,虽未见方,但理法既明,读者自可举一反三。

2 张景岳之“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论

2.1 道学渊源:张景岳生活的明代,道家非常流行。张景岳少时随父游学京师,其学术思想吸收了很多道家的内容。作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援道入医将道家的气一元论引入医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火命门说,并

衍生了一系列的治法方药。气一元论源自道家的宇宙生成论,其对人以及宇宙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从老子的《道德经》开始就构建了宇宙的生成演变模型:“道生一(元气),一生二(阴阳),二生三(天地人)。”这个模型在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里有更为详尽的描述:“无极而太极……阳变阴合……五气顺布,四时行焉。”[3]这个宇宙演变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无极(道)→太极(元气)→阴阳二气→五行之气→人类和万物[4]。从元气开始,截取这个模型的后半部分就是道家的气一元论。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万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都是“气”循“道”(即自然规律)运动的结果。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中医学是从天人相应的角度出发,来描述生命的运动变化规律的,即天地之生成与人之生成,天地之规律与人身之规律,其理一贯。故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欲明人者,当体察于天,所以张景岳借鉴道家对宇宙的认知来描述人体,并在《太极图论》的结尾强调:“理气阴阳之学,实医道开卷第一义,学人首当究心焉。”[5]

2.2 学术思想:张景岳的卓越贡献就是将道家的气一元论引入了人体,他指出,宇宙有元气,人体也有元气,人体内元气的演变规律效法宇宙元气的演变规律。为了使气一元论更具体地解释人体,他将气一元论在医学范围内的应用总结为三个方面:第一,命门之位。张景岳在《真阴论》里提道:“命门居两肾之中……水火具焉,消长系焉。故命门……为性命之本。”[5]他指出命门即是人体元气之根,水火之宅,为一身生化之源。元气不绝,生命不死,元气虚损,百病丛生。第二,命门之用。人的一生不断的生长化收藏进而产生生长壮老已,整个过程都是元气在催动,也就是《内经》讲的“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所以人的元气从降生之时便进入“消”的状态,直到将元气耗尽,寿终正寝,这是人一生正常的生理过程。如果在这期间过度损耗元气,就会半百而衰。第三,命门之治。元气是能量,也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在人体具体表现为肾精,由肾精化生出肾阴、肾阳,所以无论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其本质都是肾精虚。张景岳根据这种阴阳一体、阴阳互根的理论,对精气虚损、阴阳两伤的治疗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阴阳并进、填精益髓。

2.3 代表方剂:最能代表张景岳学术思想的首推左归丸与右归丸,皆是填精益髓、阴阳并进之方。左归丸,治真阴肾水不足……培左肾之元阴,此方主之。右归丸,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真阳不足者……培右肾之元阳,此方主之[5]。两方相同的药是熟地、山药、山茱萸、鹿角胶、菟丝子、枸杞子。熟地补肾填精,山药补脾益精,山茱萸补肝涩精,菟丝子、枸杞子以子补精,最后一味鹿角胶通督脉、益精血,以上六味旨在填精益髓。若阴虚以致阴阳两虚累及肾精者,可用左归,加龟甲育阴潜阳,牛膝通降任脉;若阳虚以致阴阳两虚累及肾精者,可用右归,加附子、肉桂以阳化阴,当归补血,精血互化,杜仲强腰脊益精气。由上可知,左归即从真阴归于元气,右归即从真阳归于元气。

3 “阳常有余”与“阳非有余”辨

朱丹溪与张景岳都有自己的理论渊源,对人体的认识均非常精辟与深刻。张景岳认为,命门为元气之本,元气化生出了元阴、元阳,也称真阴真阳。元气本无有余,其病惟皆不足,所以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朱丹溪述了相火生理之常,又从“人欲”角度论述了相火之妄。普通人不知御神,务快其心,常导致相火妄动,煎熬真阴,故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以需要指出的是丹溪所指的“阳”是妄动之相火,而景岳所论述的“阳”是真阳,这是需要区别与注意的。滋阴派与温补派,作为不同的流派,都有自己的特色。无论是景岳还是丹溪在医学领域都有非常大的建树,创制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方剂,两位医家的学说,都是对中医学理论的补充与发展。丹溪景岳之争由来已久,究其根本原因,与东方文明的思维方式有一定关系。象思维是东方文明特有的思维方式,它极大地启迪我们的思维能力,但通过类比、联想、顿悟这种直觉思维方式获得的成果,由于重视结果,忽视过程,往往导致人们对它理解的随意性,这些从客观上促进了分歧的产生。所以我们在研究先贤著作时,要注意考察其语言环境,结合其核心思想,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综合上面的论述可知,景岳之阴阳实指真阳非有余,真阴常不足;丹溪之阴阳实指相火常妄动,真阴常不足,二者看似针锋相对,实则阴阳所代指的含义不同,在对人体的认知上互有补充。所以,我们应当辩证看待,兼而采之。

4 参考文献

[1]田思胜.朱丹溪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543-545,25,7,153,155.

[2]盛增秀.丹溪学派探要(上)[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1):781-783.

[3]张祥龙.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易》象数及西方有关学说[J].现代哲学,2005(1):82-84.

[4]辛亚民.张载易学数论发微[J].中国哲学史,2011(3):77.

[5]李志庸.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621,800-802.

猜你喜欢

一元论张景岳丹溪
基于“丹溪学派”学术传承的中医住院医师规培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一元论与多元论
国际法向国内法的“变形规则”是“基础规范”吗——对凯尔森“一元论”的检讨
八三感怀
张景岳 奥妙六味回阳饮
浅谈对中医一元论的认识
深思慎取意 细说与君听——《游褒禅山记》主题一元论
丹溪学派形成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