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中医一元论的认识

2017-01-20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年11期
关键词:精气学说中医学

浅谈对中医一元论的认识

张鹏鸽 陈新蕊

“一元论”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气一元论”,随着与医学科学的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一元论,经实践于临床,并与西医结合后不断发展至今,其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本文以一元论为中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代医家对其不同的理解,通过气一元论、身心一元论、病机一元论三个方面总结出一元论的多种含义及其不同含义对临床诊疗的启示。临床工作者熟练掌握中医理论的基础—一元论,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极大的帮助,更能以此扩大中医的影响力、提升中医的社会地位,有利于对传统中医的继承和未来更好的发展。

一元论;气一元论;身心一元论;病机一元论

中医学自古就有“一元论”之说,但发展至今天,多位学者对一元论的理解却不尽相同。笔者依据前人的经验,现将一元论的不同内涵进行简要阐述。

1 气一元论

中医之“一元论”大多指的是“气一元论”。精气学说(一元论)[1]、阴阳学说(二元论)、五行学说(多元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但以精气学说为根本。《周易》与《管子》,两书最早提出精气学说,认为精气是物质,是构成世间万物的本源,即最早“气一元论”思想。精气的概念与气的概念同一,汇流于气学范畴中,发展为“气一元论”[2]。但这只是气一元论的雏形。东汉王允在继承《管子》精气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用精气来解释人的解剖结构、生理机能、心理活动,形成先秦以来最系统的气一元论[3]。宋代张载肯定一切存在都是气,提出“虚空即气”“太虚即气”的命题[4],把气与虚统一起来,建立了较明确的气一元论。明清时期的王廷相、戴震等进一步发挥了张载的学说,把气一元论发展到了顶峰。

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是关于气是世界本原的理论,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的宇宙观。该理论应用于中医学领域后,成为中医学认识世界和生命运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医学科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气一元论。其主要内容[3]有:(1)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2)气是不断运动变化的;(3)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气一元论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比如,气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此过程称为气机和气化,气机调畅,则人体表现为生理状态;若气机不畅,人体表现为病理状态。说明气与人体健康与疾病的根本。此外,气一元论还用来阐述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的生命活动、疾病的防治与康复等。

2 身心一元论

经过分析多位学者及医家之言论,笔者认为:“身心一元论”即为中医学整体观之“形神一体观”。

早在先秦时期,一些思想家、医家就从直觉中洞悉了形(身)神(心)之间的某些关系,如荀子《天论篇》[5]:“人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体现了唯物的心身一元观。《黄帝内经》从理论和实践上高度总结并概括了心身一元观,它提出“天人相应,形神统一”“五神脏”等中医基础理论以及七情致病学说,后世诸贤,续阐其微[6]。

形神一体观,即是形体与精神的统一。《类经》曰:“形乃神之体,神乃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 。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而神一旦产生,就对形体起着主宰作用[1]。人的意识、精神、情志与机体的生理、病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如郁怒日久,情志不畅,气机失调,会致肝失疏泄,反过来又影响气机,导致调畅情志功能下降,恶性循环。不断有证据表明,现代医学正在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7],这种转变的过程即是逐渐向中医身心一元论的靠拢。而现代心身医学、心理学的出现和发展,越来越重视精神心理、社会、环境等对机体健康与疾病的影响也正符合中医“形神合一”的观点。

3 病机一元论

颜德馨教授关于中医临床思维和一元论有独到的见解,此处之一元论与气无关,依据笔者对其粗浅理解,暂且称作“病机一元论”。

在颜老看来,凡病情多方面相互牵涉时,必须有一个起决定和影响作用的症状,而其它症状都是随着这一症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这一症状的转变而转变。中医在诊疗过程中既要遵循“整体观点”和“辨证施治”原则,又要力求用“一元论”的观点分析研究疾病发展过程及其在各阶段表现出的不同临床症状,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确定治法和用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高明的医生,贵在审证明而用药准。“候之所始,道之所生”,这里病机分析是为医生提供症状间相互联系和寻找到起决定作用症状的最有效方法[8]。

而西医之“一元论”,即在临床工作中,将疾病的多种现象以一个主要诊断来概括。这与颜老对一元论的理解和其临床思维不谋而合。起决定和影响作用的症状,即西医的本疾病的临床表现,随着这一症状产生而产生的症状,即西医疾病的并发症。以近期临床中一患者为例,患者,女,76岁,入院时发热明显,门诊以“间质性肺炎”收入院,常规退热、抗感染治疗后效不佳,随后仔细询问病史得知,患者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多年,故查血沉、HLA-B27、RF等,结果支持强脊炎活动期,明确诊断后给予非甾体抗炎药及其它对症治疗,半月后病情稳定出院。

4 结语

中医之一元论虽有多种不同内涵,但只要验之于临床确有其效,便是合理。而中医人必须继承前人的经验,熟练掌握之,并应用于临床,与西医理论相结合,医学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1] 仁秀玲. “气”范畴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N]. 中国中医药报,2006-7-10(5).

[2] 孙广仁. 中医基础理论[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2.

[3] 李昌,梁华龙. 浅谈气一元论[J]. 河南中医,2009,29(5):431-433.

[4] 王红,张玉清,杨金长. 元气本体论——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思想源头[J]. 中医药学报,2006,34(4):59-60.

[5] 荀况. 荀子[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88.

[6] 唐文涛. 中西医心身医学思想历史渊源及发展[J]. 中医研究,2011,24(11):10-12.

[7] 杨晓彤,吴元黔. 也谈“气一元论”[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2):130,145.

[8] 窦丹波,余小萍,韩天雄,等. 中医临床思维与一元论[N]. 中国中医药报,2006-6-8(6).

Discussion on Mo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ANG Pengge CHEN Xinrui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He'nan 450000, China

Monism originated monism of qi of ancient philosophy. Combining with medical science, it evolved into monis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ter clinical practice, it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and continuous developed, 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Basing on monism,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from physicians over the ages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Besides, it summarizes multiple meanings of monism snd inspiration for clinical diagonosis from three aspects. After having prof i cient skill in monism-basic theory of TCM, clinician can diagonosis and treat diseases better, expand inf l uence of TCM, promote social states of TCM, and inherit and develop TCM better in the future.

monism , monism of qi, monism of human body and spirit, monism of pathogenesis

R22

A

1674-9316(2017)11-0106-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7.11.063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陈新蕊

猜你喜欢

精气学说中医学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西洋参防护放疗旁效应损伤的中医学机制
旷云学说普通话
中医学中的“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