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旱育秧高产栽培技术

2019-01-06李敏

吉林农业 2019年23期
关键词:水层分蘖秧苗

李敏

(公主岭市南崴子农业技术推广站,吉林公主岭136100)

我国有着悠久的水稻栽培历史,在整个栽培过程中,如何壮秧一直广受人们关注。一旦育秧期间秧床被淹,将会引起倒苗烂秧现象,导致水稻种植生产陷于被动。而水稻旱育秧技术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对水稻旱育秧技术进行分析探讨,对于推动我国水稻种植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水稻旱育秧高产栽培技术优势分析

水稻旱育秧栽培技术具体指的是通过在土质肥沃的苗床之上,依靠土壤底墒,严格控水育苗,并在育苗过程中适当补水,从而为秧苗提供生长必需水分,但在整个苗期,促使秧苗根系发育,整体矮壮,提升秧苗抗逆性,整个育苗栽培过程中严格遵循“以水控苗、以肥促根、以根促蘖”技术路线,再辅以大田高产栽培措施,从而实现增产增效的目的。

相较于传统水稻栽培技术,水稻旱育秧栽培技术具有如下优势。一是旱育秧技术播种栽培时间更早,有助于缩短水稻成熟周期,提升栽植后水稻根部生长能力;二是旱育秧技术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对于水量控制比较严格,因此,可有效减少人工浇水次数,更加方便进行统一管理,有效节省人力成本;三是旱育秧栽培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施药量及病虫害的威胁,促使水稻幼苗成活率得到有效提升,有效增强水稻抗旱、抗病等抗逆能力,提升水稻产量。

2 水稻旱育秧高产栽培技术运用分析

旱育秧苗在移栽时由于种植深度比较浅,因此,做好整地质量控制,对后续种植成活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栽秧前 3~5天进行耕整。通过对稻田进行深耕,一般深度在25cm左右,可提升土壤透气性,然后进行田面平整,做到上软下实,注意控制田地水层,水量不宜过深,一般在插秧时控制在3~5cm。若稻田前茬种植有小麦等作物,要注意将秸打碎施入田中。还应施足底肥,每亩复合肥40kg左右,同时注意结合稻田实际土壤立地条件,合理增减施肥量。通常情况下,底肥占总施肥量的 60%,剩余肥料在秧苗返青成活后追施,从而有效促根促蘖,防止出现坐蔸、倒伏问题,为稻田增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2.1 抢时早栽,合理密植

对于旱育秧而言,通过适时的提前栽植,能够有效延长水稻稻苗的营养生长期,使其能够早生早发,提升稻田产量。在秧苗达到适龄秧期后,即可着手进行插秧栽培工作。如果是两季田移栽,应在前茬作物成熟后,注意及时收获,从而尽早的做好整田处理,做到抢时栽植。在移栽过程中,可带土、带药栽植,同时做到随拔随插,一次性将拔得的秧苗插栽完,不可留过夜苗,否则将会大大延长“缓苗”时间。在插秧时,注意要浅插,并采用宽窄行插秧方式,有助于提升秧苗通风透光性,确保秧苗能够健康稳定生长,减少病虫害滋生。若地块肥力高,可以按照宽 40cm、窄24cm行距进行栽植,不同秧穴之间距离控制在穴距17cm,每亩插12500穴。若田块肥力不足,可以按照宽行37cm、窄行19cm行距进行栽植,穴距不变,仍是17cm,每亩栽植12000穴秧苗,保证种植密度的科学合理性。

2.2 科学控水,以水增产

结合水稻不同时期,做好水量控制。一般在完成水稻栽植后,稻田水量应控制在浅水层状态,水层高度在秧苗高度2/3以内即可。即使是无水源保证地块,水深也不宜过深,否者将会对水稻生根和分蘖造成不利影响。在水稻返青期,注意做好浅灌,让稻田水始终维持在浅层状态,浅水阳光能够直射水底,既有益于提升水温,又有助于土壤含氧量增加,促进水稻早分蘖。但到了水稻分蘖末期至幼穗分化初期,需要及时排水,实施晒田,从而有效避免水稻出现过多无效分蘖。到了水稻孕穗期,若水分不足,会致使水稻颖花退化,严重影响穗粒增加。有水才能壮苞,因此,注意在这一时期给足水,需要将水稻水层控制在5~7cm范围内,有助于后续水稻产生大穗,实现高产。但注意水量不宜过多,否则会引起水稻倒伏。最后在水稻结实期,前期维持水量在浅水层状态,防止水稻叶片早衰,影响产量。到了灌浆、结实期,应注意做好排水,但整个过程要做到断水不缺水,以水调气,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以叶壮籽,最终实现水稻高产。

3 结语

相对于传统水稻栽植技术,水稻旱育秧栽植技术有着诸多优势,因此,需要人们提高对该种植技术的重视程度,采取有效措施,有效提升水稻旱育秧栽植产量,推动水稻种植产业实现更加平稳的发展。

猜你喜欢

水层分蘖秧苗
黄渤海不同水层中浮游植物对灰霾添加的响应
DA-6对番茄秧苗生长的影响
农民
分蘖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高压电缆大截面分割导体焊接后的机械性能及缓冲阻水层设计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提高冬小麦有效分蘖的技术措施研究
水稻旱育秧、温室两段育秧在分蘖与成穗上的差异
基于Meanshift和Hough变换的秧苗行中心线提取
灌溉水层对直播稻发芽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