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洼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模式简析

2019-01-06王建波张振东邵东宏景福涛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9年3期
关键词:盐碱盐碱地水产

王建波,张振东,邵东宏,景福涛,韩 枫

(1.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北京 100125; 2. 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兰州 730030; 3. 山东省渔业技术推广站,济南 250013)

低洼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模式是指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以及现代工程和种养殖技术,对低洼盐碱地进行改造,在池塘养殖水产经济动物,在台田上种植耐盐改土的经济农作物,通过种、养殖动、植物互利互生,实现修复盐碱地水土资源,提高盐碱地农业生产效益的现代农业生产生态模式。近年来,随着中国农业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水产养殖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步伐加快,低洼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模式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并逐步得到各界认可。为进一步推动低洼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模式示范应用,引导相关地区客观认识、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开展示范推广工作,从发展背景、模式介绍和典型案例等方面对该模式进行梳理与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度重视盐碱地渔业综合开发利用工作。“八五”期间,农业部把“北方地区低洼盐碱地渔业综合开发技术研究”列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九五”期间,国家把“低洼盐碱地以渔改碱技术及渔农综合利用模式研究”列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十五”期间,农业部把“沿黄低洼盐碱地以渔改碱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列为“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同时,“以渔改碱、渔农结合池塘养鱼技术”纳入了农业部重点推广水产技术项目。2008年,农业部下达了“多类型水质健康养殖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项目——盐碱地池塘健康养殖技术示范”。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盐碱地改造科技示范”。“十三五”时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把“渔农复合种养技术与新生产体系构建”作为全院13项科技创新重点任务之一,推进建立水产养殖和农作物种植共生互利的生产系统。2017年以来,农业部先后3次召开了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现场会、扶贫工程现场推进会和典型模式推进会,在2017年农业部召开的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现场会上,农业部领导指出:加强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拓展水产养殖发展空间,促进渔业扶贫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应加强盐碱水域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发展盐碱水养殖。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全国各地纷纷结合实际,探索了低洼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的新模式和新技术,注重融入生态和健康养殖理念,筛选出耐碱耐盐、价值更高的种、养殖品种,集成多学科、多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了“种-养-加-销”结合的现代管理模式,涌现出了一大批农产品和水产品双丰收的经验和典型,并建立了“上农下渔”的盐碱湿地景观,低洼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模式不断创新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目前,低洼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模式在调动农民种养殖积极性、提升农(水)产品质量、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促进“三产”融合等方面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认可。

1 低洼盐碱地渔农综合种养模式发展潜力及作用

1.1 发展潜力

中国约有1×108hm2盐碱地资源[1],其中盐碱水约6.67×106hm2[2],约是2018年水产养殖总面积的88%左右。当前,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09 hm2,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土地压力巨大;水产养殖面积仅为8.3×106hm2,且日益萎缩。水产养殖具有不与粮争地、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等特点,为了坚守1.2×108hm2耕地红线,对盐碱地进行农业高效利用、扩大可耕种土地的面积和有效养殖水面以及提升中国农渔业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2 主要作用

低洼盐碱地渔农综合种养模式融合水产养殖、蓄水灌溉、发展高效农业种植和生态保护为一体,是一种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的有效途径。其中形成的台田(水田和旱地)-池塘(坑或沟)系统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对盐碱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2.1 解决盐碱地治理的“旱涝盐”等问题

工程改造后的灌排结构类似于小型蓄水池,既能蓄水排涝也能灌溉;台田、鱼塘和排碱沟的结合,鱼塘可以根据季节控制地下水位的高度,增加台田(旱地)耕种表层返盐临界深度与地下水位的相对距离,旱季时不致引起积盐,另外,自然降水或人工灌水时可以使台田表层的盐分随淡水排到渗碱沟,并顺畅的排出系统,田塘(台田和鱼塘)组成的系统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养分物质能在台田和鱼塘的系统内通过食物链进行循环,并被重复利用,最终起到改良盐碱和保持土壤的作用[3];此外,水路相间的搭配,可以增加空气湿度,尤其在夏季可以形成相对湿润的小气候,有利于动、植物生存生长[4]。

1.2.2 拓展农渔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

盐碱地地区普遍缺少淡水资源,通过其灌排系统可以引入外源水,增加淡水供应;在当前耕地面积不足和水产养殖用水、用地紧张的现状下,可以开辟新的农、渔业发展空间;该多重物种生产系统生产的粮棉、菜果、畜禽、鱼、虾和蟹等产品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带动贫困盐碱地地区脱贫致富。

1.2.3 形成独具乡土特色的农业景观

低洼盐碱地渔农综合种养模式形成的盐碱地区高低起伏的台田景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湿地景观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典范,具备很高的农业美学价值,是游憩、教育、艺术创意的好去处,能引发人们的乡土情怀。正可谓使白色盐碱荒漠(盐碱湿地)成为可种粮草、可养鱼虾的“鱼米绿洲”。

2 低洼盐碱地渔农综合种养主要模式

2.1 不同时空格局的种养殖结合模式

按照盐碱地种植和水产养殖实施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同,分为低洼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轮作、共作和间作3种子模式。

轮作模式是对地势较低的盐碱地(次生盐碱地)进行工程改造,挖池塘出土筑埂,并建立排、引等工程措施,形成一定面积的养殖池塘,池塘蓄水养殖水生动物,通过几年的养殖,降低池塘土壤的盐碱度,待盐碱地盐分降低到适合经济作物种植时,利用池塘养殖的底泥或重新复垦,耕种农林经济作物,从而恢复盐碱地的生态环境,能有效开拓耕地面积,是一种兼具生产和生态功能的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典型实践案例为江苏大丰“盐碱池塘原位复耕”等。

共作模式是根据仿生态原理,利用水生植物净化功能,对盐碱湿地(中低产田)进行工程改造,建立鱼沟、鱼池、稻田、苇(蒲)塘及蓄、排、灌、引等工程措施,实现聚盐能力较强的水生经济植物(水稻、苇和蒲等)与水生动物的互利共生,降低盐碱地土壤的盐分,改善盐碱地的生态环境,增加农业耕种面积和水产养殖面积,是一种兼具生产和生态功能的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具体有盐碱地“鱼-稻-苇-蒲”、盐碱地“鱼(蟹)-稻-苇”、盐碱地“渔-稻”、盐碱地“蟹-鱼-苇”等模式。

间作模式是对地势较低的盐碱地进行工程改造,挖池塘,出土筑台田,并建立排、灌、引等工程措施,台田上种植农林经济作物,池塘蓄水养殖水生动物,用池塘水、自然降水或引入的河水浇灌台田淋碱入池、用池塘底泥返土培肥,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降低盐碱地土壤的盐分,改善盐碱旱地的生态环境,增加农业耕种面积和水产养殖面积,是一种兼具生产和生态功能的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具体有“上粮下渔”、“上草下渔”、“上林下渔”、“上菜下渔”、“上棉下渔”、“上枣下渔”等模式。

2.2 典型模式

2.2.1 甘肃景泰盐碱地“以渔治碱”模式

甘肃省景泰县共有1.8×104hm2耕地受到盐碱危害,土地盐碱化趋势加快,对此,近年来景泰县提出了“挖塘降水、抬土造田、渔农并重、治理盐碱”的思路,积极实践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模式,达到“以渔治碱”的效果。通过在低洼盐碱地地区开挖池塘,进行大头亮鲃(Luciobarbuscapito)、鲫(Carassiusauratusauratu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等水生动物的养殖,抬田进行葡萄、芹菜、甜高粱、西红柿等耐盐碱农作物的种植,全县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面积达到约667 hm2,其中盐碱水域面积约400 hm2,亩均经济效益达到2 000元以上;抬田80 hm2,盐碱稻田72 hm2,耕作层盐碱度下降,周边地力逐步恢复,使得荒芜的盐碱地亩均收益达到1 000元以上,恢复周边耕地466.67 hm2,盐碱地区贫困群众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脆弱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使得昔日的戈壁变为富庶的绿洲[5]。

2.2.2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上农下渔”和“稻渔共作”模式

山东省境内黄河三角洲已探索出了改良盐碱地切实可行、形式不同、可复制可推广的挖坑塘、筑台田的“上农下渔”模式,近年来在滨州盐碱地地区开挖水库等蓄水设施,改造盐碱地为稻田,利用水库暂养培育豆蟹,利用稻田里的浮萍、螺蛳养殖河蟹和耐盐鱼类,进行稻渔综合种养,形成了“稻渔共作”模式,使这些昔日的“不毛之地”发展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聚宝盆。一是经济效益显著,“上农下渔”模式中以养殖凡纳滨对虾为例,每公顷池塘可产生6×104元的收益,是单纯种植棉花效益的3~4倍,这样台面水面加起来,每块台田(0.333 hm2) 和水面(0.333 hm2)每年可产生约1.4×104元的经济效益,同时利用台面种粮、棉、草、桑,以此带动棉花加工、畜牧养殖、桑蚕业和农副产品品牌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6];“稻渔共作”模式中水稻产量为10 500 kg·hm-2,河蟹产量450 kg·hm-2,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a)产量为750~825 kg·hm-2,产值为13.28×104元·hm-2,较常规单一水稻种植增收8.70×104元·hm-2,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二是恢复了耕地资源,经过种植及改良培肥,台田土壤盐碱度可由原来的6‰或以上降低为2‰左右,达到作物利用要求,开发当年即可种植棉花,2~3年后可达到一级耕地标准[6];另外,排灌结合,开沟排水,有利于土壤脱盐脱碱,并能防止返盐碱。三是改善了生态环境,不少地方呈现出“岸上经济作物、水下是鱼虾池”景象,这种生态养殖模式不但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而且改善了环境,形成了非常有乡土特色的台田景观。

2.2.3 东北松嫩平原西部盐碱湿地“苇-鱼(蟹)-稻”模式

在东北松嫩平原西部吉林省大安市西南部的牛心套保芦苇湿地,从2003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对严重退化的牛心套保芦苇湿地建立了“苇-鱼(蟹)-稻”生态种养模式,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目前,牛心套保已成为面积达到33 km2的国家级湿地公园。一是取得显著经济效益,芦苇塘已经水草肥美,鱼蟹满塘,平均年产河蟹20×104kg,年产值达1 000×104元,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芦苇塘由30多户农民承包,每年收入在10×104~50×104元不等[7]。二是大大降低了土壤盐分,改良了盐碱土壤,根据试验数据显示,种稻5年后,稻田土壤盐分含量由开垦前的4.54 g·kg-1下降到3.42 g·kg-1,有机质由16.43 g·kg-1增加到21.01 g·kg-1;开垦10年后,稻田土壤盐分含量下降到2.98 g·kg-1,有机质增加到24.45 g·kg-1。三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种养结合增加了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实现了水资源的多次利用;稻田排水中携带的肥料被苇田中的芦苇再次利用,提高了肥料利用率;稻田排水和苇田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鱼类提供了饵料;清塘时鱼塘肥沃的底泥施入稻田,提高了稻田有机质含量,苇田虽然接收了稻田排水带出的盐分,因芦苇具有富集盐分的功能,可逐步降低水中的盐分。四是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整个系统水分蒸发,增加了空气相对湿度,对松嫩平原西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小气候调节具有很大作用[8]。

2.2.4 陕西大荔县盐碱地池塘“鱼-草-果-禽”模式

在陕西省大荔县紧邻抽黄干渠的辛村渔场和小坡渔场,根据原有池塘地势的高低,建立梯级池塘,并将部分池塘合并改建成3.3 hm2左右大池塘(大水面),用挖出的土扩大台田面积;串联多个池塘;在最低洼处建设一个集盐池;在不同盐碱度的池塘养殖不同的品种和采用不同的养殖模式;台田上种植饲草和果树。将淡水注入一级池塘,一级池塘水再抽排到二级池塘,无机盐随水流动,盐碱水和养殖废水收集到集盐池,控制养殖自身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用淡水灌溉台田,当台田土壤盐度稳定在 4‰以下时,种植草和果树,培育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树林里养殖鸡,以鱼、鸡作为生态系统初级消费者;建立鱼-草-果-禽生态系统。试验区养殖池塘盐碱度下降明显,2年内适应不同盐碱度的养殖模式都实现了新增收益,新增纯收益150.9×104元。同时,盐碱地得到改良和永久治理,恢复了植被,修复了湿地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对沿黄低洼盐碱地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9-10]。

3 开发原则与对策建议

长期以来,全国各地各部门特别是科研单位在低洼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较大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产业发展缺少系统规划、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基础建设水平不高、技术应用不足和产业化程度不高等困难和问题。新时期,为加快推动和促进低洼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开发原则

(1)应通过科学方法评估渔农综合利用模式的适宜范围及发展规模,是否符合水域滩涂养殖规划要求,注意不宜盲目开发。

(2)禁止在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内搞开发,改变原有土地属性,特别是耕地的属性。

(3)注意次生盐碱化问题。注重综合利用,不宜只单一追求水产养殖的比较效益,从而发生盐碱水超标准排放导致次生盐碱化问题。

(4)注意生产和生态的有机融合。注重融入休闲化、景观化改造技术,促进生态渔业、休闲渔业、文化品牌渔业等新业态的形成,形成生态农渔业乡土景观。

(5)因地制宜选择种植、养殖品种,合理控制养殖密度。

3.2 对策建议

3.2.1 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

低洼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林水利、国土和财政等部门,因此必须加强对这一产业的统一领导和协调。同时,把渔农综合利用当成乡村振兴的产业来抓,大力宣传低洼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的优势和意义,通过典型宣传,提高主管部门和群众认识,带动示范推广[9]。

3.2.2 注重科学规划

低洼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涉及农业、渔业和水利等多部门,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的原则。应充分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水产养殖水域规划,充分考虑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条件、市场需求和技术条件,做到近期与长远规划相结合,开发与改造并重,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循序渐进[9]。

3.2.3 完善支持政策体系

低洼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模式是一次性投资相对较大的模式,同时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特征。因此盐碱地地区各级政府应制订出一系列鼓励开发的扶持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渔农综合利用的积极性,例如给予财政补贴,给予提供技术和信息咨询服务等,调动群众参与开发的积极性,吸纳社会资金,保护群众权益, 积极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开发[11]。

3.2.4 注重生态优先

因地制宜选择种植、养殖品种,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不断探索适合不同盐碱地区、不同类型水质的养殖模式,注重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实现渔促粮、农促渔、渔富农的良性生态循环,创建绿色有机品牌。

3.2.5 注重产业融合

积极倡导“种-养-加-销”一体化现代经营模式,推进低洼盐碱地渔农综合的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把低洼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与休闲农业等结合起来,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猜你喜欢

盐碱盐碱地水产
让盐碱地稻谷飘香!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成立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盐碱荒滩的“底色之变”
加油!水产人!
盐碱地区南美白对虾、青虾混养技术
外源H2S供体NaHS浸种对盐碱胁迫下裸燕麦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张巍婷 盐碱地上拓出“常丰”路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
胞质Ca2+参与外源H2S促进盐碱胁迫下裸燕麦种子萌发
读懂“水产人十二时辰”,你就懂了水产人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