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政企协同食品专业工程教学体系探索

2019-01-06宗绪岩胡陆军

农产品加工 2019年17期
关键词:工程专业教学

宗绪岩,李 丽,胡陆军

(四川轻化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四川宜宾 644000)

随着工业4.0的提出及工业技术与互联网科技的互相融合、渗透,新一轮的工业科技革命正在全世界兴起。在“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之后,我国开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网络强国”“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为了更好地响应国家的战略需求,支撑服务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我国各行业对培养大批新兴工程科技人才都迫切需要。

近年来,众多教育人事对校企政协合作的方式进行了探讨。刘晓琴等人[1]分析了校政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陈柯蓓等人[2]深度剖析了美国工程伦理教育对我国新工科建设的启示。鲁扬[3]提出了“校政企”战略联盟的概念和成功关键因素。总体来说,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从宏观角度给出了高等院校与政企合作的指导意见,但对于具体的操作层面论述校政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和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

1 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点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科学理论、工程基础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生,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外语运用及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具备生物学、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系统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在食品相关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及相关的教育、卫生监督、研究、贸易、安全管理等部门工作,从事科学研究、产品研发、技术开发、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工程设计、检验检疫、产品销售、文化推广、教育教学等方面工作,具有多领域适应能力和宽广知识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的目的

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科院校学生所必备的重要能力,更是教育部考察工科类院校的重点内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工科专业同样需要大量的工程训练和工程素养培养。目前大部分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学校都存在着指导教师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学院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针对食品学科的实践教学进行了以下改革。

2.1 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

近些年,学院通过与政府合作、企业共建等方式建立了系列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的科研、实践平台,主要包括“酿酒生物技术及应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轻化工大学教学实践基地”“四川省白酒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另外与四川沱牌舍得集团有限公司、重庆诗仙太白酒业(集团)有限公司、贵州鸭溪酒业有限公司、宜宾丝丽雅集团有限公司、四川仙潭酒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伊犁肖尔布拉克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西藏藏泉酒业集团等20多家开展了产学研用合作。与10多家食品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并联合建成了“四川丰谷酒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实验室”“四川郎酒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实验室”“伊犁肖尔布拉克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等企业技术中心[4-5]。

2.2 联合培养教育实践

联合培养教育实践主要依托教育部、教育厅和学校国交处资源,通过派出去和引进来政策扩充教学资源和内容。将学生派到国内外优秀的高校进行联合培养学习,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将卓越班的学生派到行业内优秀生产企业进行3~6个月的生产实习,在工作岗位上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优秀的教师派到国内外优秀的高校和企业进行锻炼,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通过这些方式着重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跨文化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国际化竞争能力。

2.3 师资队伍建设

虽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工科专业[6],但由于地理位置和行业原因,目前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大部分教师为非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更不具备工程背景,绝大部分教师从学校到学校,具有丰富的理论,但严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近些年,通过企业挂职、参与实习、出国访学等方式对新进教师进行专业和实践能力培养,使得大部分教师具有相应的工程背景和知识。

3 “校政企”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

为充分发挥“校政企”真正作用,建立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学校先后与宜宾、成都、遂宁等地方政府、省内各大食品生产企业签署了各种共建和培养合作协议,主要思路是:“校”,即四川轻化工大学,是协同育人的核心,负责教学科研平台与团队建设,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技术支持与社会服务;“政”,即各级地方政府,主要负责组织、支持、引导,为协同育人提供办学场地及资金等方面支持,同时监督管理平台的相关活动;“企”,即企业,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包括与学校共建实验室、技术中心,为学生、教师提供实习、实践岗位,进一步参与专业与课程建设、工程实践平台建设等。

总之,“校政企”协同育人,就是通过以学校为核心,政府指导,企业合作,以共赢为基础,以开放式办学为宗旨,建立起灵活多样的合作关系,深入推进科教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体制机制改革。

4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教学存在问题

虽然学校的教学和工程实践资源众多,但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和反馈发现,有部分学生对现有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4.1 参观实习走马观花,效果不明显

实习、实践环节是高校工程类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学生通过实习、实践环节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同具体的生产实践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对课堂所学加深印象,同时在实习、实践环节中强化动手能力。但目前很多学生不重视实习环节,走马观花,没有达到预期效果[7]。

4.2 实验中心、科研平台的局限性

近些年学院虽然在实验中心、中试基地和科研平台的投入逐年加大,但高校毕竟同企业的侧重点不同,校内资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无法完成学生系统掌握生产实践的要求。

4.3 中试生产基地开放度有待提高

学院投入大量财力、人力,逐步建立了食品中试生产基地,中试设备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实验等方式能够参与到生产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课题的方式互相协助设计并完成实验,从而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由于中试设备运行成本和学院经费问题所限,中试生产基地存在开放力度不够的问题,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

4.4 教学知识体系有待完善

学院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改革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但发现学生积极性不足,知识掌握不深,存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的现象。

5 校政企协同教学体系效果评价及成效

通过参考“校政企”协同教学成功案例,采取以下措施来逐步实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合作。

5.1 改善教学实施过程,完善课程教学目的

(1) “案例教学,师生互动”。改变过去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翻转课堂、情景模拟等教学模式进行知识的讲授。在“食品机械与设备”授课中,以面粉厂生产为案例,通过提前布置课外作业、课堂讨论、翻转课堂、教师点评等方式,最终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哪些输送设备,实现了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及理论同实践结合。

(2) “实践中来,实践中去”。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通过多种实习方式使学生参与生产实践,并从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总结出初步研究结果,再到生产实践中验证,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技能。

(3)“专题讲座,真知灼见”。定期、不定期地邀请行业专家、高校学者、企业人员和知名校友到学院进行学术讲座与报告。例如,柔性引进的四川省“千人计划”入选者、蓝逸高原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荣,每学期都要进行一次学术讲座,从创业、技术、生产、研发和管理等方面讲述他的经历和专业知识。以实际问题启发师生,以实际工作带动师生,以实际成果鼓励师生,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8]。

5.2 通过工程实践提高动手能力

按照“两阶段、三共同”的原则改革实验、实践课程。两阶段指校内阶段和校外阶段。校内阶段主要是将行业、企业专家请进来做专题讲座。校外阶段主要是学生参加校外实践,由校外导师指导为主,校内导师配合为辅。“三共同”是指校内、校外双导师共同制定实践指导书,共同指导实践,共同评价实践效果。

5.3 构建中试基地,完善校内实践

近些年,学院大量投入资金,购买了多条食品中试生产设备,积极建设食品中试实验室,并逐步投入学生实验教学、实习等环节中。食品中试生产设备除满足日常学生认知实习和教学任务外,还将其作为“教学工厂”为全院师生服务。

6 结语

通过校政企协同共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仿真中心、实训基地、科研平台、技术中心等,既锻炼了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也为企业提供了优秀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条件,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体现政府导向,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借助各自的平台优势,达到“多赢”的办学目标,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肯定和社会的好评。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兼顾地方特色和应用特色,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高级工程专业人才。结合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校政企”协同探索经验,通过参考国内外典型“校政企”成功教学模式,针对学校特色及兄弟院校工程实践建设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抛砖引玉,以期对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工程专业教学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