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桐子油水酶法提取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

2019-01-03王玉琴

食品与机械 2018年11期
关键词:山桐子酶法油脂

王玉琴 双 全

(1. 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2. 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

山桐子别名水冬瓜、水冬桐、椅树、椅桐、斗霜红,为大风子科、山桐子属落叶乔木,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在中国主要产于四川盆周山地、重庆、云南、贵州、陕西南部、甘肃南部、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和台湾地区[1-2]。

山桐子整果平均含油率为36.71%,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0%,其中亚油酸含量高达68%~71%,与红花籽油相当,比芝麻油、山茶油、花生油和橄榄油的含量都高,且维生素E含量高,是一种优质的木本食用油脂[3-4]。虽然在山桐子主产区食用山桐子油已有上百年历史,但是山桐子油工业化生产却鲜有报道,吴发旺等[5]曾采用冷榨法制取山桐子油,饼渣残油高;旷春桃等[6]曾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山桐子油,提取率虽高,但成本高,不易投产。水酶法提取的植物油品质高,对环境污染少,符合安全、营养、绿色的要求。目前已被应用于菜籽[7]、玉米胚[8]、油茶籽[9]等油料作物的提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0]。但目前中国尚未有水酶法提取山桐子油的相关文献报道。

本试验拟对水酶法提取山桐子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提取得到的油脂进行相关指标检测,以期为山桐子高效生产加工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山桐子:购于四川广元市;

维生素E标准品:HPLC≥98%,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水解蛋白酶Alcalase2.4L:2.4 AU/g,丹麦诺维信公司;

果胶酶(10 000 U/g)、纤维素酶(10 000 U/g)、中性蛋白酶(50 000 U/g):阿拉丁试剂(上海)有限公司;

各种脂肪酸甲酯标准品:美国Sigma公司;

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水为蒸馏水;

精密数显恒温水浴锅:J-HH-4A型,冠森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实验室搅拌机:RW20型,艾卡(广州)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小型粉碎机:FW-100型,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

pH计:DELTA 320型,梅特勒-托利多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分析天平:Practum224-1CN型,岛津(上海)实验器材有限公司;

离心机:L-550型,湖南湘仪离心机仪器有限公司;

高效液相色谱仪:E2695型,美国沃特世科技有限公司;

气相色谱仪:7890B型,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

1.2 试验方法

1.2.1 山桐子及山桐子油相关指标检测方法

(1) 山桐子水分测定:按GB 5009.3—2016的第一法执行。

(2) 粗脂肪测定:按GB 5009.6—2016执行。

(3) 蛋白质测定:按GB 5009.5—2016执行。

(4) 淀粉测定:按GB 5009.9—2016执行。

(5) 山桐子油水分测定:按GB 5009.236—2016执行。

(6) 酸价测定:按GB 5009.229—2016执行。

(7) 过氧化值测定:按GB 5009.227—2016执行。

(8) 色泽测定:按GB/T 22460—2008执行。

(9) 维生素E测定:按GB 5009.82—2016执行。

1.2.2 脂肪酸组成分析

(1) 样品制备:按GB 5009.168—2016执行。

(2) 气相色谱条件:气相色谱柱为DB-wax毛细管柱(30 m×0.32 mm×0.25 μm),FID检测器,采用程序升温, 初始温度180 ℃,保持0.5 min,以5 ℃/min升至200 ℃,然后以15 ℃/min 升至240 ℃,保持时间5 min;再以2 ℃/min升至242 ℃,保持2 min。

1.2.3 山桐子油水酶法提取工艺 将山桐子在适当温度下进行蒸炒,然后准确称取粉碎过40目筛的山桐子粉200.0 g,加1 000.0 g的热水(约90 ℃)在90 ℃水浴下糊化40 min。淀粉糊化后,调节pH值和温度,参考文献[11]加入复合酶(水解蛋白酶Alcalase2.4L∶果胶酶∶纤维素酶质量比1∶1∶1)酶解后灭酶活,调节pH=7.00加入0.4%中性蛋白酶酶解破乳1 h。提取后在5 000 r/min离心20 min,吸取上层清油。提取率按式(1)计算:

(1)

式中:

X——提取率,%;

m——提取得到的油脂重量,g;

M——原料含油重量,g。

1.2.4 单因素试验

(1) 蒸炒温度:以蒸炒时间15 min,料液比1∶4 (g/mL),酶解温度40 ℃,酶解时间4 h,复合酶用量1.5%和pH 6.0作为基本条件。考察不同蒸炒温度(90,110,130,150,170,190 ℃)对山桐子油提取率的影响。

(2) 蒸炒时间:以蒸炒温度130 ℃,料液比1∶4 (g/mL),酶解温度40 ℃,酶解时间4 h,复合酶用量1.5%和pH 6.0作为基本条件。考察不同蒸炒时间(5,10,15,20,25 min)对山桐子油提取率的影响。

(3) 料液比:以蒸炒温度130 ℃,蒸炒时间15 min,酶解温度40 ℃,酶解时间4 h,复合酶用量1.5%和pH 6.0作为基本条件。考察不同料液比[1∶3,1∶4,1∶5,1∶6,1∶7,1∶8 (g/mL)]对山桐子油提取率的影响。

(4) 酶解温度:以蒸炒温度130 ℃,蒸炒时间15 min,料液比1∶4 (g/mL),酶解时间4 h,复合酶用量1.5%和pH 6.0 作为基本条件。考察不同酶解温度(30,40,50,60,70 ℃)对山桐子油提取率的影响。

(5) 酶用量:以蒸炒温度130 ℃,蒸炒时间15 min,料液比1∶4 (g/mL),酶解温度40 ℃,酶解时间4 h和pH 6.0作为基本条件。考察不同酶用量(0.5%,1.0%,1.5%,2.0%,2.5%)对山桐子油提取率的影响。

(6) pH:以蒸炒温度130 ℃,蒸炒时间15 min,料液比1∶4 (g/mL),酶解温度40 ℃,酶解时间4 h和复合酶用量1.5% 作为基本条件。考察不同pH(4.5,5.0,5.5,6.0,6.5,7.0)对山桐子油提取率的影响。

(7) 酶解时间:以蒸炒温度130 ℃,蒸炒时间15 min,料液比1∶4 (g/mL),酶解温度40 ℃,pH 6.0和复合酶用量1.5% 作为基本条件。考察不同酶解时间(1,2,3,4,5,6 h)对山桐子油提取率的影响。

1.2.5 正交试验 以蒸炒温度、蒸炒时间、酶解温度、料液比、酶解时间、pH值、复合酶用量为影响因素,采用七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进行优化[12]。

1.3 数据处理

利用正交设计助手II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山桐子主要成分分析

山桐子主要成分测定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山桐子脂肪含量(37.27±1.55)%,蛋白质含量(9.78±0.74)%,水分含量(9.88±0.68)%,淀粉含量(10.13±0.88)%。山桐子脂肪含量和淀粉含量稍低于油茶籽仁;蛋白质含量与油茶籽仁相当[13]。

2.2 单因素试验

2.2.1 蒸炒温度的确定 蒸炒温度对山桐子油提取率的影响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随着蒸炒温度的升高,提取率先呈上升趋势,但是当温度超过150 ℃时提取率急剧下降。原因可能是蒸炒破坏了山桐子细胞壁,促进油脂从细胞中溶解出来;但当温度继续升高时,山桐子中的蛋白质、淀粉等物质高度变性,反而阻止了油脂的溶出[13-14]。结合山桐子油提取率和品质因素,选定山桐子蒸炒温度为130~150 ℃。

表1 山桐子主要成分

图1 蒸炒温度对水酶法提取率的影响

Figure 1 Effect of roast temperature on the oil extraction efficiency by queous enzymatic method

2.2.2 蒸炒时间的确定 蒸炒时间对山桐子油提取率的影响如图2所示。

图2 蒸炒时间对水酶法提取率的影响

Figure 2 Effect of roast time on the oil extraction efficiency by queous enzymatic method

由图2可知,随着蒸炒时间的延长,提取率先呈上升趋势,但是当蒸炒时间超过15 min 时提取率急剧下降。原因可能是蒸炒破坏了山桐子细胞壁,促进油脂从细胞中溶解出来,但蒸炒过度,会使山桐子中的蛋白质、淀粉等物质高度变性,反而阻止了油脂的溶出[14-15]。结合山桐子油提取效率和品质因素,选定山桐子蒸炒时间为15 min。

2.2.3 料液比的确定 料液比对山桐子油提取率的影响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当料液比处于1∶3~1∶5 (g/mL)时,提取率随着溶剂增加而增大;但料液比达到1∶5 (g/mL)后,提取率反而有所下降。溶剂过少时,油脂不能被更多地挤压出来,且所得的浆渣黏度大,离心时内部的分散油滴不易游离至表面,出油效率低。溶剂过多,多余的水分易与部分油脂、浆渣混在一起,从而产生乳化作用而不易分离,与此同时,生成的浆渣稀薄,表面张力小,黏度低,浆渣与油脂不容易分离[16]。因此选择料液比为1∶5 (g/mL)为宜。

2.2.4 酶解温度的确定 酶解温度对山桐子油提取率的影响如图4所示。

图3 料液比对水酶法提取率的影响

Figure 3 Effect of solid-liquid ratio on the oil extraction efficiency by queous enzymatic method

图4 酶解温度对水酶法提取率的影响

Figure 4 Effect of enzymatic liquefaction temperature on the oil extraction efficiency by queous enzymatic method

由图4可知,当温度低于40 ℃时,提取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温度超过50 ℃ 以后,由于酶活力降低或失活,导致山桐子油难以释放,提取率降低。为防止体系不乳化而有利于后期油脂分离,因此,酶解温度选择40~50 ℃。

2.2.5 酶用量的确定 酶用量对山桐子油提取率的影响如图5所示。

由图5可见,随复合酶用量的增加山桐子提取率逐渐提高,到1.5%后提取率提高趋缓,随着酶用量的增加,提取率提高不明显。考虑到工业生产的经济成本,选择复合酶用量1.5%为宜。

2.2.6 pH的确定 pH对山桐子提取率的影响如图6所示。

由图6可见,在pH 5.5~6.5时有较高的提取率,超过pH 7.0或较低的pH值提油率降低,是由于水解蛋白酶Alcalase2.4L、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在此pH范围内有较高的酶活力,在较高或较低的pH下酶活力降低或失活。因此,选择pH 6.0左右为宜。

图5 酶用量对水酶法提取率的影响

Figure 5 Effect of enzyme dosag on the oil extraction efficiency by queous enzymatic method

图6 pH对水酶法提取率的影响

Figure 6 Effect of pH on the oil extraction efficiency by queous enzymatic method

2.2.7 酶解时间的确定 酶解时间对山桐子油提取率的影响如图7所示。

由图7 可知,随着时间的延长,提取率逐渐增加,但超过4 h 时增加趋缓;酶解时间超过5 h后, 提取率几乎不再增加。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酶解提取时间以4 h为宜。

图7 酶解时间对水酶法提取率的影响

Figure 7 Effect of enzymatic liquefaction time on the oil extraction efficiency by queous enzymatic method

2.3 正交试验

以蒸炒温度、蒸炒时间、酶解温度、料液比、酶解时间、pH值、复合酶用量为影响因素,采用L18(37)正交表进行优化设计,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见表2,试验方案与结果见表3。

表2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

从表3得出,以提取率为响应指标,各因素影响程度依次为酶解时间>料液比>复合酶用量>蒸炒时间>酶解温度>pH>蒸炒温度,微波处理最佳工艺条件为蒸炒温度150 ℃、蒸炒时间15 min、酶解温度50 ℃、料液比1∶5 (g/mL)、酶解时间5 h、pH 6.0、复合酶用量2.0%。经6次平行实验验证,该条件下水酶法提取山桐子油的提取率可达(93.88±1.22)%。

2.4 山桐子油理化指标及主要营养成分

对最佳工艺条件提取得到的山桐子油进行理化指标检测,结果见表4,主要脂肪酸组成见表5。

由表4可知,水酶法提取的山桐子油除了透明度以外气味、滋味,色泽,酸值,过氧化值,水分及挥发物,苯并[a]芘等理化指标均符合GB 2716—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油》标准的规定,只要经过简单的精密过滤即可食用。

表4 水酶法提取山桐子油理化指标

表5 主要脂肪酸组成

由表4、5可知,山桐子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2%,不仅富含亚油酸,其维生素E的含量也高达227.8 mg/kg,是一种优质的木本食用油脂。

3 结论

水酶法提取山桐子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蒸炒温度150 ℃,蒸炒时间15 min,酶解温度50 ℃,料液比1∶5 (g/mL),酶解时间5 h,pH 6.0,复合酶(水解蛋白酶Alcalase2.4L∶果胶酶∶纤维素酶质量比1∶1∶1)用量2.0%。该条件下水酶法提取山桐子油的提油率可达(93.88±1.22)%。

水酶法提取的山桐子毛油气味清香,酸值、过氧化值等理化指标均较好,无须精炼,只要经过简单的精密过滤即可食用。水酶法提取的山桐子脂肪酸组成中亚麻酸含量可达(68.94±0.87)%,且维生素E含量较高。

本研究证实水酶法从山桐子中提取山桐子油实现工艺生产是可行的,为山桐子油的提取提供方向;但未就山桐子不同来源以及生物酶种类和比例的筛选进行研究,后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山桐子酶法油脂
A taste of Peking duck
中国油葡萄(山桐子)产业科技创新回顾与展望
我国毛叶山桐子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前景
不同修剪程度对山桐子新梢生长的影响
Al-Zr-CeO2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油脂环氧化性能
欢迎订阅2019年《中国油脂》
我国山桐子产业的现状与前景
α-生育酚琥珀酸酯的酶法合成研究进展
酶法制备大豆多肽及在酱油发酵中的应用
Sn-2二十二碳六烯酸甘油单酯的酶法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