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品与画品两不相干

2019-01-03

中国画画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人品书画道德

这里讲的“画品”,一是指作品的艺术品质,二是指人文格调。人品,有多重含义,一是指作者的道德修养、道德行为,也即人的品格,通常主要指这一点;二是指作者的个体性格、为人处世,也可以扩大到泛指作者的综合素养;三是指作者的审美趣味。

画如其人,书如其人,这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道德论观点。中国古代甚至现代,喜欢评价艺术作品时,一切看人品,看为人,而人品与为人的善恶高下,又是由官方定标准,由当时的官方主流说了算。

道德规范有其恒定、共性的一面,也有它变动、相对的一面,这是伦理学界的基本共识。道德绑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恶习。以道德论书画,就是以社会外部因素评价书画,书画家有社会属性,书画作品也是在一定的时代创作的,但这并不意味书画就是时代或者作者状态的模板印记。作为艺术的书画,实质在于它自身,书画就是书画,它有内在的、独立的评判准则。作品是独立的审美实体,与作者无关。不论这个作者什么职务、什么身份、历史上有什么痕记,他创作的书画作品与这些外在物无关。作者并不是作品的必要组成部分。

中国与世界美术史上有不少佚名作品,不知作者是谁,更不知道这个人的人品,但作品仍然彪炳画史。中国书画的经典样板,那些出土的碑、近年为学界推崇的古代民间书简,大多不知创作者,但它的艺术价值成为历代共识。总不能说,如果是张三画的,作品有这样的艺术价值,如果是李四画的,同一张作品就有另外的艺术价值。

浴马图卷(局部) 元·赵孟頫

仿古山水图(局部 ) 明·董其昌

山水图(局部 ) 明·董其昌

美术作品是独立的审美实体,即作品具有与作者无关的审美地位,这不是新鲜观点,而是现代美学常识。美术作品是由作者创造的,但一经创作完成,就与作者无关,作品本身进入了独立的审美环境,在审美领域中具有了它自身的独立地位。

把作者的道德品格、为人处世、功过评价与书画作品联系起来、绑在一起,作为评判书画作品的优劣标准,甚至是重要标准,毫无逻辑。书画与作者是产品与生产者的关系,这是从实体上讲的“物的关系”,不是指它的艺术价值依存关系。也许确有一些人品如画品,或者画品如人品的作者,但同时,历史上有大量的“坏人”书法、画作是公认的艺术精品,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如果在公众场合展出,不说它的作者,只看作品本身,一定会得到认可、赞赏。其实,业界人士在内心也是认可它们的艺术价值的。只不过因传统思维所约束,不便公开表示。道德为艺术的评判准则,与以政治作为艺术的评判标准一样,那是外部标准,与艺术本身无关。

作品的艺术价值是独立的,是说它的艺术水准不因为作者的人品、为人、地位、功过的社会评价而转移,它的艺术价值甚至也不因为作者的名字而改变。再比如,佚作,自古以来,是一个经典话题。今天在世界各大美术馆、博物馆中有不少杰作的作者、年代是有争议的,或者是来历不明的、无法考证的,但是,几乎没有人否定这些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

人品等于道德,人品即画品,也即画品等于道德,加上道德标准与道德评判又由社会官方主流控制,按官方口味,人品就可以等于官方认可的地位、财富、行为,荒诞之处由此可见。

当下名人字画在坊间转卖,价格高低大多以作者的官方身份为依据。这就是人品即画品的恶果。今天,这个人居以高位,是官方代表、社会精英、艺界领袖,作品价格就高,明天,被称为坏人、恶人,他的书画作品就一文不值,毫无艺术性,后天,这个人被昭雪,同样的作品又被说成价值连城、艺术瑰宝。这样的事情中国美术史上见怪不怪。就是对董其昌作品的评价,也总是在考证他是好官还是坏官上纠结。

讲人品即画品,“人品即高,画品不得不高”,是中国古代文人为了道德宣扬的自我吹捧或者朋友间的相互吹捧,尤其是在本身或者朋友画艺普通的情况下。人品高的人有的是,他们的画作就是艺术精品?缩小点讲,在书画界好人也不少,但这些好人就是书画艺术的高人?未必。社会上有一些老干部书画团体,不少老干部退休后开始写字画画,而且十分用功与勤奋,这些大都是好人,但总体讲书画水准大都平平。

幽涧寒松图轴(局部) 元·倪云林

李梦阳翛然台诗卷(局部) 清·张瑞图

王屋图诗卷(局部) 清·王铎

清高的大学文科教授,也有不少喜欢书画,也在日课习字,但大多也不过是匠人书法,规范有余而气韵欠缺,规矩有余而生动不足。从艺术的角度看,大学教授之类的文人书画,大多只是业余水平,也有一些评论家喜欢推崇他们,说什么新文人书画,主要是因为自己也是大学教授,或者那些人是自己的朋友。在书画专业水平上、在书画艺术性上,这样的作品是谈不上的。

人品也没有什么一定之规。你讲这个人人品有问题,也只是从你个人的角度,另一个人来评论,也许并不这么认为。同一个人,这个时代对他这样评论,另一个时代,会有另一种角度。你检索一下,就会发现,不少知名文人、英雄豪杰、道德楷模、高级领导的字写得很差,甚至不堪入目。反而有不少被定义为“坏人”的不义之人,字写得很漂亮,很有文气,极有古韵。

人品即画品,大多是书画技艺普通又身居要职、掌握话语权的人喜欢讲的话。人缘不错,但画技一般的人比较容易赞同这样的论点。就像人高人矮与作品尺幅大小没有关系一样,画品、书品与人品也没有什么关系。

画如其人,人品即画品,容易让人联想到“文如其人”,此话原出宋朝苏东坡《答张文潜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但与“字如其人”一样,没有什么道理。苏东坡说“其文如其为人”,恐怕只是戏称。写雄文的未必是英雄领袖,写丽文的未必是美女才子。一些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把文字风格与人的模样、人的气质、人的性格、人的文化联系起来,是为了取得剧场效果,为了引起读者的美好联想。

“文如其人”原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郭沫若在《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中写道:“古人每爱说文如其人……在我的经验上,却是很少见的”。其实,郭本人的文字早年、中年与晚年风格、倾向、性情都不同,如果一定要讲他晚年的作品是他的为人写照,也不准确。因为,他的文学与史学的学术地位,大多是由他早年的文章奠定的。郭若虚的“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后一句也许有点意思,但前一句未必如此。

人品画品关系可分为统一论、差异论、对立论、无关论,我是无关论者。当然,艺术理想是人书俱佳的统一论。

有一个极端的案例:2009年,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了《字如其人——笔迹心灵解码学》,称是某教授经过31年、15万个笔迹案例潜心研究的成果。该书主要是通过笔迹的笔画和字型,解码个体的人格特质,并通过笔迹完整破译风靡西方世界的九型人格,为九型人格提供了一个最简单、最个性化、成本最低的人格测评工具。同时通过笔迹心灵解码学和九型人格可以帮助企业在如何选人、用人、留人,以及团队组建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兰竹石图(局部) 元·赵孟頫

据称,笔迹心灵解码学个体测评准确率高达90%以上,对企业选人用人、自我认知、人际交往、子女教育、婚姻、司法鉴定及健康管理等都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

因为字如其人,所以该书对企业决策人:有助于人才的选、留、任、用;对个人:有意识通过自我控制,改写字体挖掘潜能、训练个性、协调能力、改进、完善自我;对子女:有助于因“字”施教,保障身心的健康发育;对教育者:有助于发现个性缺陷,采取有效指导方式,调试心理品质;对于其他如医疗、公安、检察、法院及司法部门等特殊行业也都具有很高的运用价值。

这使我联想到,港台地区常有艺人请人专门设计个人的签名字体,后来这种风气也延伸到大陆艺人圈,这些艺人的签名个个龙飞凤舞,是不是也试图通过字如其人这个说法,来展示自己的心灵秘码?这种例子恰恰说明,字与人、人与字无关。字是设计出来的,是按市场推广需要,按经纪人的要求而设计的,而人本身是另一回事。

“画画就是做人”,真不知道这话什么意思,如果要这样说,那么什么不是做人?人就是在个人的全部言行以及与社会交往中成其为人的。也可以说,吃饭就是做人,说话就是做人,上班就是做人,带孩子就是做人,等等。评一张作品用不到说这个作者如何工作认真、富有爱心,只要看作品本身就行了。

有人说:“画画就是把所有个人的品格、学养、生活经验、社会阅历、看法、价值观等通通用绘画的样式表现出来,至于绘画本身的很多规矩是第二位的”。这就故弄玄虚了,作品不是人生简历,也不是识人图像,如何看出生活经验、社会阅历、看法、价值观?是不是凡是书画家的创作就是类似国家组织的重大主题美术工程?

网上有一则据说是陈丹青的段子,不知真假。他说:“大画家提香一辈子锦衣玉食功名利禄,画得实在好。莫泊桑爱嫖,妥斯托也夫斯基好赌,画(写)得也实在好。宋徽宗赵佶,嫔妃无数,不必嫖(偷嫖),丢了江山,不算赌(大输),但他在位时扶持绘画,宠幸画家,有功绩,他的书画是华夏艺术瑰宝,至今也还有大画名。 俭朴淡泊的大艺术家,自然也有许多,这里就不说了。何者对艺术家重要,我以为俭朴也好,豪奢也好,对艺术家都不重要”。

这话不论真假,说得好。

总之,人品是人品,画品是画品,两不相干。

猜你喜欢

人品书画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诗品出于人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吃饭见人品
小小书画廓
测你的人品还剩多少?
分手最见人品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