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从阳论治胸痹

2019-01-03修晟尧贾君迪李玉峰

关键词:扶阳胸痹心痛

修晟尧,肖 珉,黄 宏,姜 旭,贾君迪,李玉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0)

当今社会,胸痹(即西医的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可达3.94‰,死亡率为0.54[1]。有研究指出气虚、血瘀会引起冠状动脉病变,进而导致心脏器质性病变,俗称胸痹(冠心病)[2]。基于治病求本的治疗理念,笔者将从阳论治胸痹治疗中的地位做一番回顾和探讨。

1 中医哲学的阴阳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述了阴阳学说与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关系,包括天地伦理纲常和病理病机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从阴阳学说角度论述了事物功能和病理病机的关系,说明事物都有互相对立的两面,既可以生长又能够收敛。从我们人体的生理病理的本质上进行了阐述,深刻影响传统中医学的哲学理论体系。《医理真传》中 “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指出阳者为主,阴者为辅,阳是人体实现生命机能和生理功能的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动力;气属阳,是血化生的动力,推动血液的运行;人类依靠阳气生存;如果一旦没有阳气,那么人的生命也就不存在了。

《内经》中的“阳化气,阴成形”说明了阴阳和气形的对应关系和生化机能,气是无形的物质,形是有形的物质,气属阳,形属阴,阳是化生人类生命生活所需物质的基础动力,阴是构成人类生命生活物质形体的动力,二者互根互用。阳不仅能够化生阴,而且可以推动形体的生长发育。形体逐渐变大,功能逐渐完善,都需要阳的推动生化作用。人体中是“阳者为主,阴者为辅”的关系。人体阳气从人类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发挥重要作用,万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人类的生存生长离不开阳气[3]。

华佗和张景岳都强调了阳气的重要性,认为阳气是生存的根本,不论是《中藏经》中的“阳者生之本……顺阳者生,顺阴者死”,还是《传忠录·辩丹溪》中的“凡万物之生由乎阳……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都为后世扶阳派的治病立法奠定了理论基础。扶阳派主张扶阳治病,认为“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无论是阳病还是阴病都可以扶阳治疗,以“扶阳抑阴”治阳病,以“用阳化阴”治阴病。

2 从阳论治胸痹的病因病机思考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点明了胸痹的病变部位、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说明胸痹的病机是气血阴阳失调,“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说明胸痹的病变部位是处于上焦的心脏,心阳虚是发病原因。我国根据胸痹的临床用药原则,将胸痹分为8个证型,并一一记录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除此之外我国现有的中医教材也将胸痹按照病因病机分为七个证型[5],前者独有的证型为心肾阴虚、气阴两虚和气虚血瘀,后者独有的证型为心气不足和心阴亏损。目前主流医家对胸痹的认识基本一致,胸痹实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为气滞、血瘀、寒凝、痰浊。

心之火称为君火,与之相应,人身其他各脏腑之火统称为相火。《医宗金鉴》和《素问·天元纪大论》都阐明了君火和相火之间的关系,君火是主宰,相火是辅助,君火的兴盛衰亡决定相火的兴盛衰亡,君火能够决定和控制相火的衰弱旺盛程度,让相火保持相对平稳的状态,“动而有常,静而有序是”相火的最佳状态,君火发挥调控作用,影响相火的运行规律、功能状态和兴衰程度,通过影响相火进而影响脏腑组织的生理机能,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相火是君火控制和调节五脏六腑组织的基础,君火是调控相火功能的统帅[6]。

2.1 心阳与胸痹

《素问·灵兰秘典》:“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在五脏六腑中处于主导和“君主”地位。心属火脏,主动,性热而温煦,心主血脉,既能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又具有“化赤”的作用。心阳不足时,血液失去运行和化赤的动力,会导致血虚、气滞、内寒,影响机体的气血运行和水谷精微的正常运化,出现四肢虚寒,口唇青紫,畏寒肢冷,胸闷心悸,舌青紫等心阳虚症状。

2.2 肺阳与胸痹

肺主一生之气和呼吸之气,主气的宣发肃降和全身水道的运行;肺主行水,调节身体的津液代谢;全身血液都要聚集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输送到全身各部位,所以心肺联系紧密。肺的生理活动与阳气的温煦、推动功能密不可分。若肺中阳气不足,肺宣发肃降失职,则气无所生;无力治节血液运行,无力助心行血,则瘀血内生;肺阳衰弱,失去温煦推动能力,则津液输布失衡,形成痰饮;机体缺少卫气,难以抵御外邪,引发胸痹心痛。

2.3 脾阳与胸痹

脾运化水谷精微,影响水液吸收和输布,脾阳充足则能充分运化水谷精微,将水谷精微升散到全身各部,营养五脏六腑和组织器官,否则会导致水液聚集形成痰饮水湿,上焦受到内邪侵犯,产生胸痹心痛。《医学正传》认为胸壁心动是寒证导致,“大寒触犯心君”。人类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偏好都会影响脾阳,过度偏食肥腻食物,饮食不规律,喜爱生冷食物,都会导致痰湿加重,影响脾阳,以致胸阳不振遂发胸痹心痛。

2.4 肝阳与胸痹

肝五行属木,具有疏泄、调达、升发等功能,属于“阴体阳用”。肝维持气血和津液的运行,调畅气机。肝阳不足,会影响人的精神情志和消化吸收,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导致胸痹心痛。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和情志活动,多思易忧,导致肝脾不合,进而气滞血瘀,或痰瘀互阻,日久伤阳,胸阳失扩,心脉痹阻而成胸痹心痛。

2.5 肾阳与胸痹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和纳气,肾火即为相火。若肾阳不足,则水液代谢障碍,聚于体内,相火影响君火,肾阳影响心阳,温煦、化气功能失常,影响全身阳气盛衰,而感痹心痛。过度劳累,心肾之阳虚衰,鼓动无力,胸阳失煦,阴寒内侵犯,血运瘀滞,而发胸痹心痛

综上所述,五脏中乃至三焦内,无论哪个脏器的阳气不足,都会导致五脏六腑失衡影响气血精液运行。《内经》中指出无论病情如何变化,不会超过“阴阳”大纲,倘若只见胸痹患者气血虚弱而一味补气养血,岂不违背治病求本的道理[7]。

3 从阳论治胸痹的古今相承

秦汉时期,张仲景提出胸痹的病机为本虚标实,创命名为胸痹心痛,并认为胸痹心痛的病机为“阳微阴弦”,由此分类辨证论治。

晋到唐代主要以温阳药物治疗胸痹,方术参见《备急千金要方》等,此时对于胸痹的治疗用药依旧延续仲景扶阳之法,施以温阳散寒、通阳宣痹、辛温开窍的方剂,主要使用温阳散寒行气药物,如附子、吴茱萸、麝香等[8]。

宋金元时期的医家主要用散寒温中药配合行气活血药治疗冠心病,方剂参见《太平圣惠方》等,此时对于胸痹的治疗用药仍以附子、乌头、高良姜等散寒温中药为主。配合行气活血药麝香、木香的大量使用是这一时期治疗冠心病的一大特点。

明清时期温里药使用相对较少,直到清末,医学大家郑钦主张通过大剂量辛温药物治疗疾病,如几两的生姜、细辛、麻黄等,与一般医生有很大分别,其传人有吴佩衡、祝味菊等著名医家,提出人身立命以元阴元阳为本,且阳主阴随,以阳为主导。其理论基础上溯《易经》《内经》,中传《伤寒》心典,下采李东垣、张景岳、陈修园等诸医家之精华,其医理造诣渐臻上乘,在医林独成一家,后世尊其为火神派[9]。

通过查阅1999~2016年所有与胸痹证候有关的文献,发现诸多现代医家对于扶阳治疗胸痹,不仅在理论上进行阐述,而且从临床上进行验证。

宋祥和等[10]对30例胸痹患者,以扶阳为治疗原则,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稳心汤治疗4周,结果显示稳心汤可以降低患者血浆中Fib,IL-6,IL-8,并在改善心绞痛症状、缺血心电图、血液流变学及调节血脂等方面具有较好临床疗效。陈丽娟[11]等对42例证属阳虚血瘀证的胸痹患者,以扶阳为治疗原则,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温阳活血方(制附子5 g,蒲黄9 g,赤芍15 g,白芍15 g,当归9 g,枳壳6 g,桔梗6 g,炙甘草3 g),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4周,每周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等,并随访1个月,结果认为与另外44例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降低肌红蛋白、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水平具有优势,并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秦鉴[12]等对45例证属阳虚血瘀证的胸痹患者,运用宽胸散寒法,采用四逆加人参汤(黑附子15 g、干姜20 g、甘草9 g、红参12 g)治疗,对照组用复方丹参片治疗,治疗4周,结果显示胸痹发作缓解显效显效31.1%,改善48.9%,总有效率80%;心电图显效26.7%,改善42.2%,总有效率68.9%;导联心电图ST段下降总导联数(NST)和ST段下降总和(2ST)均有明显下降,平均每周胸痹发作次数,每次疼痛持续时间,及每周硝酸甘油用量均显著减少;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明显升高,丙二醛明显降低。陈寿松[13]等对54例证属阳虚气滞血瘀证的胸痹患者,采用温阳益气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92.5%。钱之平[14]等对60例胸痹患者分为30例治疗组(参附注射液),30例对照组(复方丹参注射液),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63.3%和42.3%,参附注射液治疗胸痹,在症状改善、心电图、硝酸甘油停减率及临床心功能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益气温阳法治胸痹效果更优。邱志楠[15]对96例胸痹患者采用扶阳益气汤治疗,对照组80例服心痛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0.6%,对照组为70%。提示扶阳益气法治疗胸痹有一定价值。

4 结 论

通过文献整理与分析表明,历代医家治疗胸痹均十分重视扶助阳气。中医强调治病求本,“扶阳”是扶助人体正气,治疗胸痹的有效方法。阳气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动力,它能够生化人体生长发育需要的基础物质(精气血津液),提高人体抵抗力抵御外邪入侵,阳气足则身体康健;阳气不足则容易受到外邪侵扰,导致五脏六腑的阳虚病变。目前医学界主张使用活血化瘀、益气活血的方法治疗胸痹。然而,结合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胸痹发病本在“阳虚”。本文基于对古今文献回顾,认为在活血化瘀、益气活血等疗法治标以外,于本病缓解期求本治疗尤为关键,在治疗胸痹的临床实践中必须重视扶助阳气。

猜你喜欢

扶阳胸痹心痛
扶阳罐疗法临床研究进展*
浅析真心痛与别络痛
胸痹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治胸痹当用温法
炙甘草汤加制水蛭治疗胸痹心痛作用机制、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扶阳针灸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
从“扶阳”论治强直性脊柱炎
基于扶阳思想对胃脘痛中医各证型分布的探讨
最短小说
心痛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