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绩效考核过程性评价不足的影响与改进

2019-01-01王辉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绩效考核考核评价

王辉

摘   要

合理的绩效考核是对教学过程的有力监督和有效指导,是推动教学行为不断改良创新的重要动力。科学的绩效考核需要对教师教学行为、教学内容、教学成效以指标化的形式进行量化打分,做出科学评判并提出可行性较高的改进建议。但现阶段绩效考核的过程性评价不足,导致考核目标指向性不够、过程市场化过度、结果可信度不高等问题,必须从过程性评价和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入手,把备课、听课、评课整合推进,细分考核步骤、细化考核指标、细究考核短板,使教学绩效化考核逐渐贴近教学实际、符合教学规律、反映真实教学成效。

关键词

教学绩效考核  听评课  教学评估  过程性评价

教学绩效考核虽然覆盖教师的教学、教研、管理等多个方面,拥有众多指标变量,但都围绕教学成效来开展评估,其本质依据是教师履职尽责的情况,表现在教学中就是内容、方式、模式、数量等指标。对教师开展科学合理的教学绩效考核,能够将教学行为指标化、数量化,以更加形象和直观的特征,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不断改善和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传统意义上,习惯把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都作为教学绩效考核的中心,但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开展绩效考核的较少。从管理学角度看,教学活动一般分为课前、课中、课后,绩效考核应是严格依托这些环节而开展实施的。从这一点出发,教学绩效考核是一项系统综合工作,整体性和全局性非常强,一旦有所偏颇,就难以做到公正和平衡。教学应当视为一个教师和学生不断参与、持续运动的过程,结果的优劣与过程的管理都要纳入评价中统一考察,绩效考核的定位在于从运动、全面的角度把考核的前期、中期、后期进行链接,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考核体系。如果把教学绩效化考核也视为一门课程,那么就需要考核人员开展备课、听课、评课,这些步骤也是制定考核方案、实施考核工作、提出考核成果的过程。因此,必须从教学绩效考核的短板入手,在对“三步走”关键指标进行统筹考量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措施。

一、过程性评价不足对当前教学绩效考核的影响

绩效化考核是一个跨越教育和管理领域的概念,相比传统的行政管理、以成绩问责的考核机制,我国的绩效化考核大约于20世纪末才开始引进并推动发展。绩效化考核运用管理学手段,以教师为对象,把教学行为指标化,为教学成效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当前,随着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不断深入、主体诉求的丰富增长、考核成果日益公开透明,教学绩效化考核在对引领方向、评估价值、成果运用上出现了不坚定、不深入、不可信等问题,与当前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教学形式多样化、学生诉求多元化难以实现高度契合。

1.考核目标指向性不够

在传统教与学的思维中,教学成效与学生成绩划上了等号,成绩的高低就是成效的好坏。这种理论随着教育本质作用的明确被逐渐摒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成为教育考核的重要依据。随着现代教育体制不断变革,教学绩效化考核以其更加全面、具体、易改进的优势成为评估中的首选。然而,在当前教学绩效考核中,专业化教育标准指标和管理学绩效发展指标很多时候处于相悖状态,难以最终确定。从教育学发展来看,教学绩效化考核的最终目标在于推动教育的改善,就要坚持问题导向,把对教学问题的查摆和整改举措作为主要内容。从管理学角度看,教育考核既然是绩效范围的事务,就应当以奖优罚劣作为主要手段,坚持结果导向,从全面角度判定教学成效[1]。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干扰,影响了教学绩效考核方向的确定。

2.考核过程市场化过度

在教育事业大发展的历史阶段,绩效化考核成为香饽饽,把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做法和元素吸收进来,放在教学绩效化考核的突出位置,甚至超过专业教学评价比例,这种举措虽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公平公正,但是却带来了市场化痕迹过重的隐患。可以说,教育事业的本质属性毕竟是社会公益属性,而非追逐利益的经济属性,教学绩效化考核在其中发挥着重要导向作用。一旦教学绩效考核成为企业行为,它的关注重点就会从学生的身心成长和素养培育,转向学生的利润高低。

3.考核结果可信度降低

绩效化考核的重要特征就是参与主体的增多,特别是在以人为本理念下对学生评价的注重,使学生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所感所言成为绩效化考核的重要指标。从统计学的实践可以得出,只有当样本足够丰富,同等运算方式所得出的结果方差才越小,即可信度才会越高。而当学生、同行、社会等众多评价主体被吸纳进考核体系,他们的数量整体会出现增加,但是每一群体数量会不可避免的相应减少,在分类指标不统一的前提下,所得出的教学绩效考核结果也就会越来越偏离正确答案。要破解这一难题,从时间上看,需要找较长时期参与教学行为的当事人、相关方来进行考核,这个阶段要和考核的时间范围相符。从空间上看,需要依靠固定场所内亲身接触教学行为的学生等群体,这个数量需要尽可能覆盖全部。而以上两个条件在当前阶段都难以有效实现。这样一来,就难免自说自话,不能以强有力的证据全面证明考核结果的有效性[2]。

二、在教学绩效考核中强化过程性评价的实践路径

以教学改进和提升作为重点导向的教学绩效考核,需要对教学整个过程进行全面测评和研究,对教师在教学行为中所处的地位、发挥的效用、体现的价值进行具体分析。一般意义下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备课、听课、评课三个阶段,也是教学绩效考核中的关键要素。基于备课、讲授、总结的教学行为,往往由于教学成效的延迟性,无法反映出教学的真实效果,也因為教学培养目标的多元性,难以全面体现绩效的意义,还会因为教学质量体系中主观性元素过多,很难做到对学生心理、品质的深层考核。因此,要实现新形势下教学绩效考核的创新发展,就必须充分关注备、听、评三种举措、三个阶段、三项抓手,由小及大、由此及彼,打造新型绩效考核体系[3]。

1.强化过程性评价的实施重点

教学活动的绩效化考核是一种科学艺术,是对人的心理变化、行为变动所带来的教学成效进行考察评估,要在教学绩效考核的内部形成指标体系的客观平衡,在其外部形成协调认可氛围,需要进一步明确新型绩效化考核的实施重点。

(1)确立层次鲜明的考核目的

从现阶段教学绩效考核实践来看,绩效主要和工资水平进行挂钩,把绩效评价的管理学属性最大限度彰显出来,奖优罚劣倾向十分突出。这种绩效发展趋势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具体到教育行业教学绩效考核,特别是教学的绩效评价中就有所偏颇。首先,必须把教育根本目标和教学绩效评价紧密关联,摒弃把教学绩效考核作为打分机器的机械行为和片面思想,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充分落实,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其次,把学校发展方向、学科创新重点、教学活动目标吸收到绩效化考核目的中来,让考核真正成为指导下一步工作、改进当前教学行为、总结梳理过去工作的有力举措,为教学活动明确前进方向、努力重点。再次,把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纳入教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年级、落实到班级,使其细化为各项量化指标,把目标导向的思维方式渗透到考核的各个环节[4]。

(2)引入丰富多元的参与主体

教学绩效考核的主体是考核者,即谁来评判教学成效,这里面不但关系到考核的公平性,也关乎评价的有效性。现阶段教学绩效考核需要引入更多质量较高、相对成熟、有发言权的评价主体,需要广泛结合多方意见建议,塑造一种多方参与、多元意见、协同共进的教学绩效考核形式。首先,考核员要从教师中来。要使教学绩效考核过程真正贴合实际、考核结果真实有效管用,教师的角色作用不可或缺。其次,考核者要吸收学生参与。学生是教学成效显现的主体对象,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着最直观的信息感触,他们的改变很大程度上被视为教学效率的最终成果。并且学生作为教育的重要主体,应当在教学绩效考核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再次,考核要广泛接受相关方建议。教学的成效评价还涉及学校管理者、社会合作方、学生家长等主体,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应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体现出来[5]。

(3)形成全程可控的评价过程

教学绩效考核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具有完整的工作链条,对它优化其实是对相关要素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对过程环境进行不断净化、对内耗进行削减的内控过程。首先,应当树立全覆盖的评价观念,即把教学的相关要素全部纳入评价体系中,对教学的深层资源、长远目标进行综合考虑,分出层次,细分大类,确保评价的样本数据没有出现遗漏。其次,应当坚持可控的评价原则,即在对教学进行备课、听课、评课的过程中,每个步骤都是置于评价管理的大框架下进行的,变量要素处于可控状态,确保评价人员、评价行为、评价指标、评价成果不会过于偏离教学实际和客观事实。再次,应当推动考核工作全介入,即努力推动考核链条的向前延伸,把教学的规划阶段、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材教辅的起草和选择甚至对学生群体的选择门槛,都纳入考核信息搜集范畴[5]。

2.突显“备、听、评”过程性考核元素的可行措施

绩效化考核的本质重在对教学活动进行信息搜集、信息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以促进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改进,从而提高教学质效,达到推动教育事业整体进步的作用。

(1)坚持资源共享,加重备课评价比例

开展教学绩效考核前的备课活动,是对考核工作的再认识、对相关经验的深化学习,是对此次考核实施的前期谋划。这个过程中要强调共享原则,即将考核备课视为一个整体活动,充分吸纳考核主体参与,请管理者、同行者、学生、家长等参与各方拿出自身思考所得,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对评价工作进行规划。首先,要在多样性基础上进行考核谋划,这主要是在时间跨度上将过往年份、在空间范围上把其他学校的教学绩效考核案例,进行资源共享,开展集中性学习和吸收活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其次,要在统一性基础上进行考核计划,在对考核工作进行长期考察后,应当将焦点缩小到当前階段、当前班级、当前学科中来,针对具体教学行为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再次,要在计划把总的基础上细化实施方案,将计划中的目标和倾向,具体列出时间点、责任人,划分阶段和步骤[6]。

(2)加强课堂观察,提高听课实效性反馈

课堂观察对教学绩效考核而言,是采集样本的重要阶段,样本数据的多寡、数据质量的高低、数据类别的多少,直接关系之后的评价结果。通常意义下,考核者带着相应记录工具进入课堂,并开始扮演透明人和监察者的角色。然而,这种模式在新型教学绩效考核中难以满足对考核信息的诉求,需要着力在实效性上进行加强。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对信息进行精准采集。教学课堂上有着丰富信息,类别多样、形式多样、内容多样,对于考核而言不能也难以做到全盘接收,只能选择时效性佳、代表性强的信息进行采集,这就需要考核人员在听课之前做足功课,在听课过程中能够敏锐感知评价指标的表现形式,确保规定指标不遗漏、自选指标有创新。另一方面要对教学进行及时反馈。在听课过程中考核人员原则上不允许发言打扰,但是在面对教学创新形式、特殊内容等情况时,一旦教学行为与指标体系中有出入、有疑问,应当在课中或者课后及时询问、加以解决,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

(3)增加评价元素,促进评课有效性提升

教学绩效考核中的评课环节,应当为下一步成果运用打好基础,这就需要在评课中不断增加评价参考元素,确保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不断提升。首先,要以综合思维提升评价能力。评课的过程中要依据备课计划,结合听课信息,对教学行为进行综合评判,这里面需要尽可能地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存在的短板、可能的隐患进行明确,将评课和教育路线方针相结合、和学校发展、学科发展、学生发展相结合,对教师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素养、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践行水平进行综合评定。其次,要以自然呈现作为评价基准。评课虽然面对的是有意识的教学过程,但应高度重视其中蕴含的自然发生、自然呈现的事例和表现形式,这些元素往往是超越课程设置、最能体现教师素质的关键点,也是最可能成为教学改进源动力的因素。最后,要以有效评价为最终目标,把教学绩效考核视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放在多次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进行明确,确保作出的评价很贴地气、能够操作、便于改进,从而形成教学—评价—改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哈斯吉日嘎,金美仙.课堂观察理念探究与实践总结[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4).

[2] 唐兆磊,匡大章.关于学校听评课活动实施的若干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8(07).

[3] 许元.论教育管理中听评课的应用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5(03).

[4] 盛双霞.从传统的听评课到互助反思的课堂观察——基于对外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13(03).

[5] 王鹏.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 天津大学,2014.

[6] 赵雪晶.基于听评课的教师评价素养提升策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02).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绩效考核考核评价
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预算与绩效考核间的关系
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分析
试论国企绩效考核体系现状及优化策略
恩施市 “四变”树考核新风
360度考核的自我校正机制
民营企业绩效考核管理研究——以BH公司为例
民营企业绩效考核管理研究——以BH公司为例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