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创新先行者 乡村振兴排头兵

2018-12-27刘晓华

唯实 2018年12期
关键词:家村村级村民

刘晓华

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牟家村,总面积2.1平方公里,下设6个村民小组,居民615户,户籍人口2186人,常住人口5000余人。改革开放40年来,牟家村敢于探索、勇于实践,从一穷二白的小村庄发展为远近闻名的综合实力强村,从杂乱无章的原始村落发展为赏心悦目的新型田园都市,从平淡无趣的农村生活发展为丰富多彩的现代文化,先后获得国家级农村现代化示范区、江苏省最美乡村、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改革开放以来牟家村的发展与变迁

1.积极创新农业发展新业态

将现代农业与观光旅游相结合,发展以田园都市为特色的农家乐,是牟家村提升现代农业的点睛之笔。目前已形成650亩观光休闲区,成功开发出两条融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休闲旅游、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农业旅游线路。一条是苗木观光路线,以高档盆栽花卉园、葡萄园、梨园、苗木场等为主。另一条是农业风情路线,以农博馆、村史馆、博物馆、文体公园、跑马场等景点为主。两条线路各具特色、相辅相成。2005年牟家村创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7年获评江苏省唯一的中国休闲旅游自然村,2011年成为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2014年被评为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2016年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2.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的“大美牟家”

乡村要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实现农民富裕、农村美丽的和谐统一,要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点。围绕“又富又美”新牟家的建设目标,牟家村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生态绿化,逐步把牟家村建设成为鸟语花香、文明富裕,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先后投资2000万元完成村主干道“白改黑”工程、绿化工程和亮化工程,投资3500万元建设牟家观光园,投资350万元开挖村级景观河并更新全村河道护栏,投资180万元建造农桥、排涝站和3座高标准公厕。在垃圾处理上,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一体化处理模式。在居民生活污水处理上,通过污水接管,统一进入镇污水处理站。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对村内废弃的河道进行清理整治,周边配套绿色等景观设施,使生态环境得到良性循环发展。按照国家级生态村的标准和要求,牟家村饮用水合格率、工业污染达标排放率、生活污水处理率、清洁能源普及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均达到了100%,绿化覆盖率为38%,全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牟家村也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宜居、和谐之村。

3.大力加强村风文明建设

崇德向善、文明行礼、守望相助的村风、民风已然在牟家村蔚然成风。牟家村高度重视村风文明建设,以灯箱展板、素描漫画、方言故事、赠送报刊等别出心裁的宣传载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法治理念、生态文明观念等深入人心。牟家村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也是《武进日报》常州市首家全民读者村,注重对村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熏陶和教育。把道德讲堂作为村争先创优的新平台,让身边的道德模范故事传遍千家万户,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牟家村多次被评为江苏省文明村,2015年还被评为江苏省最美乡村和全国文明村。

4.倾力保障和改善“牟家民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牟家村始终坚持初心为民,不断保障改善民生,增强村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一是筑牢社会保障底线。2006年投入2650万元为全体村民办理了武进区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全额承担了村民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金,不断健全村级基本保障体系。二是发展村级慈善事业。牟家村慈善基金会是常州市天宁区首个村级慈善基金会,2008年成立时募集资金451500元。每年按需帮扶特困户和重病户,截至2017年底,村慈善基金会的资金总额已达305万元,受惠村民100多户。三是提高村级公共服务水平。2010年,牟家村投资近800万元建成300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中心,其中包括医疗服务中心、旅游接待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村民可以在综合服务大厅享受“一站式”服务,足不出户享受远程教育、运动休闲、卫生保健等服务,实现了村级公共服务配套化。2011年投资1500万元建成集娱乐、健身、休闲、集会功能为一体的牟家村文体公园。2011年建立的戏台群艺楼,以锡剧、京剧、地方小戏等形式传播现代乡村文明。四是探索老龄化时代的新农村养老模式。为提高本村老人的生活质量,牟家村建成了高标准的颐养园,入住老人享受着绿色、整洁的生活环境,齐全、便利的健身设施,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医养结合的新农村养老模式,既提高了牟家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为村民免除了后顾之忧。

5.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乡村治理格局

一是改善安全硬件设施。村里先后投入数百万元,改造提升治安防控体系。主出入口实行24小时保安值守,加装报警功能电子围栏。二是建设村级社会治理工作体系。按照综治办、警务室、调解室、新市民服务站“四合一”标准,建立了基层社会管理工作平台;强化了对流动人口的信息采集,对矛盾纠纷、治安问题、公共安全等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党员志愿者巡逻队,实行不间断治安巡逻。三是加强对村民的法治教育。2011年投入50余万元,建设了江苏省首个大型农村法治文化公园。公园紧扣牟家村本土历史人文,通过故事、俗语、诗歌等方式,以雕塑、石刻、漫画等载体展现,实现了法治文化建设普适与传世的结合、古典与现代的结合、精英与大众的结合,提高了村民的法治意识。多年以来,牟家村未发生过重大案件,邻里纠纷不出村,更无群众性的恶性事件发生,保持“零上访”记录,是远近闻名的法治文明村。2006年成为江苏省首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013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二、牟家村40年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

牟家村乡村振兴起步早、思路新、发展快,始终走在常州市新农村建设的前列。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时仅一个村办厂,工业产值20万元,人均年收入275元,村固定资产5.5万元,发展到2017年工业企业39家,村固定资产投资1.36亿元,工业产值30亿元,村净资产1亿元,村年收入100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3.2万元。牟家村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形成了“创先进、共奋斗”的牟家精神,开创独特的乡村发展模式。

1.农业发展实现了发展规模、产品结构、经营模式、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型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业生产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社会兴衰和国家存亡。改革开放以来,牟家村始终坚持农业优先发展,实现了农业发展规模、产品结构、经营模式、产业结构等的成功转型。

产品结构从低端农产品转向高端农产品。随着粮食市场的逐步放开,粮价回落,种田效益急剧减少,种田大户不愿继续承包土地。1998年,牟家村村委会收回全部的承包土地,调整农业产品结构,由粮食作物转向花卉林果,以增加土地产出。1998年起与厦门格林公司联合引进大棚种植无籽西瓜。2001年从西班牙引进全套现代化温控设施,建设13个连体大棚,成立家绿林果园艺公司,种植凤梨、红掌等高档花卉。家绿林果园艺公司还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合作,成为该院研究开发新品种的种苗基地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省级高科技示范园区。引进了欧亚品种提子如美人指、青提、红提等高产瓜果品种,园区也被认定为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经营模式从传统集体经济转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牟家村对村级集体组织进行了大胆的产权制度改革。2000年6月,成立了江苏省首家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牟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这是对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也是对农村村级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股份经济合作社将原属于集体的土地和资产以股份的形式量化为村民共同占有,以股份制运作方式统一经营。股份经济合作社厘清了牟家村的集体资产产权,使村民真正成为集体资产的主人,加快形成土地流转的新机制,确保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增强了村干部的工作责任感,较好地解决了牟家村农业变革和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产业结构从单纯农业转向农业休闲观光园。在前期农业综合开发基础上,自2004年开始,牟家村不断挖掘与整合农业资源,进行农业的深度综合开发,把农业生产和观光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成立了村农业旅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对全村农业旅游发展进行统一组织、规划和协调,并按照公司化的经营模式,先后开发出融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休闲旅游、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两条农业旅游线路。

2.村级集体企业通过改制不断发展提速

改革开放初期,牟家村抓住苏南乡镇企业崛起的机遇,大力发展村级工业,以工业促发展、以工业带农业。40年来,牟家村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多、从弱到强,实现了村级工业发展的不断提速。

村级集体企业从无到有。改革开放之前,牟家村仅有1970年成立的农机具修配厂与1971年从农机厂分出的钢窗厂,这是牟家村最早的村级企业。1981年,牟家村办起了电机厂。这两家企业是1987年前牟家村仅有的村办企业,但发展速度缓慢,经营状况一般,1985年的工业产值仅为75万元。1987年,牟家村贷款3万元兴办了牟家村铸造厂,铸造厂的发展促进了农机厂的产品开发,农机厂走上了横向联营的道路。通过与常州柴油机厂建立联营关系,成立常柴三河口分厂,第二年就完成产值100多万元。1989年,农机厂成功开发出高速四梭圆织机,整体性能属国内领先,部分指标超过了日本样机水平,并更名为武进圆织机厂。1992年,武进圆织机厂又和香港创成贸易公司达成合资协议,成立合资的常州创成塑料机械有限公司,成为牟家村第一家合资企业。20世纪90年代,牟家村积极组建企业集团公司。先后创办了圆织机厂的配套企业经编厂、塑料机械厂、煤矿机械厂,以及铸造厂、针织厂、炉用材料厂、矿山机械厂等企业,进一步发挥了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的优势。在村企业集团的带动和示范效应下,尊邦化工机械有限公司、昌盛医用材料有限公司、三河口球墨铸铁厂(常州市亿环机械厂前身)等纷纷成立,壮大了牟家村的集体经济。牟家村的工业总产值快速增长,1993年超过亿元,1995年达到了10876万元。

村级集体企业成功改制。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集体经济的弊端凸显,产权模糊的村办企业改制势在必行。为进一步促进村办企业发展,增强村办企业活力,提高村办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牟家村陆续对4家村级企业进行转制拍卖。1998年初,武进创成塑机集团公司首先进行资产评估和拍卖。此后,三河口缸套厂、三河口铸造厂、牟家农机厂相继进行拍卖转制。村级企业的成功改制,明晰了企业的产权,明确了经营者的责、权、利,促进了村级工业的发展,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2017年,牟家村工业总产值已达30亿元。

3.以高标准规划促进高质量发展

在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下,农村基本处于自我发展的状态,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浪费。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有完整的内涵和系统的目标,这就需要做到规划领先,坚持把区域发展定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以及村庄建设布局等作为完整的系统进行整体规划,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牟家村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同步发展,与注重科学规划密不可分。其中既有总体发展规划,又有具体规划。本着“统筹安排,规划用地”的原则,20世纪90年代初,为最大限度保护土地资产,最大限度地提升村综合实力和人居环境质量,牟家村制定了以工业园区、农业区和公共服务区为总体框架的建设规划。

率先规划村民集中居住区。为盘活土地资产,发掘土地存量优势,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变土地的外延性扩张为内涵式增长,1997年,牟家村按照“规划先行、科学布局、长期建设、集中居住”的原则,统一代建安置。住宅区的规划与实施,解决了村民居住点分散、生活设施不齐全、交通不便、难于管理等问题,同时以空间垂直利用取代平面利用,增加了绿化和道路广场用地,改善了生活环境。2008年,又委托常州诚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编制了《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牟家村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规划》。目前,全村集中居住率超过75%,配套设施全部到位,生活污水统一接管。

合理规划工业区。在严格执行国家的土地保护、开发和利用相关规定的基础上,为实现工业用地的效益最大化,牟家村1990年进行了百亩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加大外来企业落户和外资引进力度,工业实现了连续三年翻番。此后,牟家村提出工业强村战略,以优化结构为主线培育新兴产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通过对工业园进行再规划,突出模式引领和创新发展,借力“互联网+”,广泛应用物联网、电商、微商等新模式,发展科技含量高、贡献大、耗能少、污染少的新兴行业。

高标准规划农业休闲观光园。2003年,牟家村委托武进区规划局、统计局组成规划编制组,编制完成《牟家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图》。2004年,在原规划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多处修改,以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为目标,注重人、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建成集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业休闲为一体的观光园区,农业休闲观光园的规划充分反映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优势与特色。后来又规划了牟家村村史馆、博物馆、农博馆等。

4.坚持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和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牟家村一步步发展壮大,主要是因为牟家村有坚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发挥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实现了农村党建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牟家村逐渐形成了以党委为领导、党员为主导、村民为主体,村组协调、物业补充、社会组织参与的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架构。2017年,牟家村党委被评为常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注重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通过远程教育、党课、道德讲堂等学习载体,组织全体党员深入学习和领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并积极投身农村改革大潮,1994年牟家村党委被常州市武进区委评为“红旗党组织”。党的十八大以来,村党委引领全体党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学习党在新时代的“三农”政策,深刻领会乡村振兴战略实质,自觉贯彻党的决定,践行党的政策。通过打造牟家党建主题公园、党建展厅、党群服务中心等活动阵地,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切实提升了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

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队伍建设。一是发挥村领导班子的示范作用。村委领导班子几十年来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富裕百姓、造福村民为己任,坚定不移地带领牟家村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坚持不懈地为村民办好事、解难事、做实事,努力践行“牟家村的发展成果牟家村人共享”的理念。二是重视村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和使用。在村党委的带领下,一批群众公认的优秀党员和年轻有为的村民被选拔进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二是强化树立优秀典型,发挥好领头雁作用,制定优秀人才回村发展政策,落实“荣誉村民”制度,吸引更多人才扎根牟家。

健全村务工作体制机制,营造和谐干群关系。一是严格规范村“两委”班子的权限。村党委不断加强对民主选举的领导,确保村委会成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村党委建立健全严格的村务、财务公开制度,自觉接受村民监督,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成立村务、财务监督小组,积极监督村务、财务收支情况。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村党委在村级事务上建立了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凡是村里大事、难事、要事,都要经过民主协商,坚持“四议两公开”原则,召集村民广泛征求意见后,由村党委会会议提出解决方案,最后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确保村民的参与权和管理权。三是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在国家法律和党的方针政策指导下,牟家村党委建立健全了《村务和财务公开制度》《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重要村务、重大问题民主决策制度》《村委会干部工作守则》《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一系列村务公开管理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既管住了“村官”,又约束了村民,既是村干部依章理事的依据,也是广大村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有力保证。

猜你喜欢

家村村级村民
村级义务消防队值得一试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城郊经济“围城”——申家村“弃工务农”现象解析
幸福像花一样开放——蒲城县闫家村的金银花海
那片盛开的“金银花”——从闫家村党支部书记王春颜看“带头人”的重要性
伊川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探索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