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活动中如何激发幼儿表现力

2018-12-26颜小珠

成功 2018年10期
关键词:儿童画陀螺镜子

颜小珠

厦门市海沧区海霞幼儿园 福建厦门 361026

你是否在“听”孩子的画?有的人不禁会问,画不是用“看”的吗,为什么还要“听”呢?但是,我认为在欣赏评价孩子的画时除了“看”,更重要的是“听”。

一、自我的儿童画,画的不像不要紧

被誉为“儿童绘画之父”的奥地利美术教育家弗兰兹·西泽克说过一句话:“五条腿的兔子或很多轮子的汽车,简直就是很好的作品”。由此,我知道儿童画与成人画是不一样的。日本著名教育家、画家鸟居昭美就认为,“孩子的画不是按照自己看到的,而是按照自己认识到的,只画自己感兴趣和关心的事物”。如作品(1),这是《好玩的碎镜子》活动中的一幅作品,孩子花了大量精力在涂画镜子,我就引导他看看照片上还有什么,他才画镜子中小朋友成像,但是仅有寥寥数笔,注意力很快又转移到对镜子的涂抹。可见,他虽然有照片原图看着写生,但是他的关注点在破碎的镜子上,因为之前科学活动中他们和镜子(软玻璃)玩了各种游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他认为玩碎镜子的过程比看到镜子中自己破碎的成像更有趣,因而,呈现出这样的作品。

作品(1)(幼儿作品)

通过《好玩的碎镜子》这个活动,我反思到,如果按照我们传统的评价方式,我可能会在中途指导的时候就说:“你这样不对,你重点应该要画镜子里人,你看你这里画的跟镜子里的不一样。”现在《指南》明确指出:“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和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因而当我发现他的注意力再次转移到镜子时,我不再干预,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作品。

所以,我们在欣赏评价幼儿的画时,不能再以成人的眼光,传统的标准为标准,更多地要尊重幼儿的内心,要欣赏他们画中的“稚拙美”,不应该追求画的明暗、比例、结构和透视,画的不像不要紧,因为“合情不合理”的儿童画正体现了孩子们的大胆与可爱,这也正是许多画家所羡慕和追求的另一类艺术境界。

二、成人的兴趣,幼儿的内心独白

绘画,对一些普通成年人来说是一种兴趣,有了当然好,可以修身养性,甚至可能成为谋生的一种手段,没有的话也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在孩子还不能用语言充分表达,更不能靠写字来表达时,他们唯一的书面表达方式就是涂鸦,这种借助画笔在纸上涂鸦的无声语言就成了他们最重要的表达内心的方式。所以,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不但要鼓励幼儿进行绘画创作,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充分去感受,更要为他们提供表达表现内心的机会。

其实,孩子们在创作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时,他们常常会非常激动。在美术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幼儿一边画着画,一边自言自语,甚至手舞足蹈。有的幼儿会根据自己做的画来编故事,唱儿歌,甚至于同伴兴奋的就留起来。如作品二,这个孩子在创作的过程中,嘴里一直念念有词,“我要画一个超级厉害的武器给它,还会发光,哈哈……”同时还为武器配音,做出发射的动作。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甚至会相互比赛,然后在评价时,他们就会说“陈嘉繁的陀螺太帅了,它能发射子弹,一下子就把别人的陀螺打死了。”“那你的陀螺呢?它有什么本领?”“我的不厉害,他的才厉害,超级厉害的!”有的时候真的会被他们这些童言稚语所打动。另外,教师还可以抓住这一时机,适当地引导,让幼儿学着用语言来解说自己的作品。如《快乐的数字宝宝》,我不仅听他们讲自己画里的故事,还把他们的故事记录在作品的背面,试想多年以后,他如果依然保有这幅作品,那回忆起当时创作的感觉是不是很感动呢。

所以,请耐心地倾听孩子画里的故事吧,当我们开始倾听时,技能的欠缺,“像”与“不像”,“好”与“不好”,又有什么重要的呢?孩子能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就够了。否则,成人的语言评价和眼光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心理,影响幼儿作画的情绪。

所以,孩子的心声,你听到了吗?

猜你喜欢

儿童画陀螺镜子
神奇的镜子
空镜子
如何鉴赏儿童画
我的儿童画
做个纸陀螺
玩陀螺
陀螺转转转
儿童画作品展
我最喜欢的陀螺
他者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