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活而不乱、管而不死”数学课堂的探索

2018-12-26郑志刚

成功 2018年10期
关键词:对折创设教材

郑志刚

广州市从化区鳌头中学 广东广州 510940

通常我们将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称为教,而将学生的活动称为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只是机械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灌输。实际上,教学过程中包含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内在作用,是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复杂的统一体,整个教学过程,只有把发挥教师“管而不死”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活而不乱”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课堂实际效果。

下面本人就这方面浅谈一下几点看法:

一、创设宽松和谐、紧张有序的课堂环境作为先决条件

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情感认识的基础上确立个人课堂教学的情感调节意识和相应的情感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形成一种各尽所能、各有所得的良好课堂气氛。

例如学习有关数学应用的问题,一些学生未学先怕,总是学不好,因此在学习时必须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愉快地接受。如:学习有关数列应用问题,老师不妨来一个开场白“同学们:你们读完书就要面对工作问题,你们希望到那些地方或那些企业工作?(学生肯定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若工作表现好就有机会加薪,俗语说“无奸不商”有些老板会耍些小聪明,但学了这课,保证有你着数无老板着数。(学生笑)

如:老板给你两个加工资的方案:一、每年年末加1000元;二、每半年结束时加300元。请你选一种。

学生在宽松的课堂环境积极思考,从而能轻松解决问题。

二、精拟课前引入,提高学习兴趣作为关键条件

在一堂数学课教学中,教师的学生观很重要,教师正确学生观应该充分认识学生、充分地理解学生、充分发动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一开始就要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把平淡无奇的课本内容转变为可以探索的问题,从而由“教的课堂”变为“学的课堂”。

例如在讲授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可以简单演示一个例子,假如将一张可以任意大、厚度为1mm的薄纸对折60次,问对折60次之后厚度有多高?A:一张桌子高;B:一栋五层屋高;C: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学生认为B与C的答案不可思议,绝大部分学生认为A的答案,然后老师说出答案为C,因此学生的好奇心想知道一张薄纸对折怎么可能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相比?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三、教师充分熟悉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作为中心条件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它鞭策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教学真谛,因此教师要感悟教材的真味,教师就必须刻苦钻研教材,才能升华教材之“新”,从而站在教材之上“用教材”教人,使执教者对教材的独到见解“新入心”,从而教师才能精心设计出教学方案,但是课堂每天都有许多新鲜事,学生每天都有新表现,由于时间、地点、学生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课堂中常常会发生一些教师始料不及的偶然事件,课堂是活的,学生是活的,不论多么优秀的教学设计都有它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因此教学设计都只能对教学过程大致的规划,都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加以执行,因此必须灵活、合理处理好教学内容。

例如在讲不等式的证明问题时补充一练习题让学生做;

例2、若 ,且为正数,求证:

分析:这是一个含有根式的不等式,虽具有对称性,但却难以入手。这时可提醒学生,能否将结论的形式转化为简单的或者熟悉的形式呢?若通过换元,便可改变问题的结构。

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刻苦钻研教材,才能站在教材之上“用教材”教人。

四、学生作为主体探索,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贯穿始终作为核心条件

一教师虽然理念上都知道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往往不知不觉地陷入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泥谭,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忽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反复操练,无形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泯灭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作为一个课堂的“教学向导”来教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这就一定把学生放在探究的位置上,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发现,学生必须成为主体学习者,教师的作用就是“教学向导”——引导,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养成“求实、治理、批判、质疑”等理性思维的习惯和契而不舍的精神。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活而不乱、管而不死”数学课堂实际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都要靠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组织与实施,如果我们采取方法得当、调度有方,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对折创设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对折十次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平移、对折和旋转,一网打尽
“买一送一”不等于“打对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