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教改课题研究过程和成果的推广管理

2018-12-24苏楠

文教资料 2018年32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苏楠

摘 要: 在深化高职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教改课题研究的推进是创新教育教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高职教改研究成果推广效率低,弱化了教改研究的价值。教改研究工作要求强化高职院校教改课题研究过程和成果推广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本文立足高职院校题研究与推广的现状,从创新管理模式、健全激励机制、强化成果推广跟踪等方面具体阐述高职院校教改课题研究过程和成果推广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改课堂研究 成果推广

一、背景

高职院校以教改科研为平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对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工作的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教育部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做出了重要指示。2006年11月16日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要求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015年7月27日,教育部颁发《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进一步强调“强化教科研对教学改革的指导与服务功能,要针对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立一批专项课题,完善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推广应用机制”。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高职院校的发展应拓宽着力面,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推动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形成与之匹配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背景中,教改科研活动的推进应紧扣国家教育发展之要求、之方向,在专业设置等方面更好地契合市场发展需求,实施高质量教育教学。与此同时,一套完善和科学的课题管理机制是保证课题质量的有效途径,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助推意义,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实践、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切实的保障和有效的服务。

二、高职院校教改课题研究与推广的现状

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面向未来发展的内在需求,教改立项日益增多,对教育发展形成促进作用。但从实际效果而言,教改项目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教改成果的转化、实践应用缺乏完善的机制,影响教改项目的实际价值。此外,教改项目研究及推广相互脱离,流于形式的教改研究,停留于文字层面的研究结果,都违背了课题研究的宗旨,影响了教改项目的研究价值。因此,具体而言,高职院校教改课题研究及推广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重研究、輕应用,功利性较强。

高职院校的教改成果以论文发表的形式体现。论文发表成为研究的“最终”成效,表现出“重理论研究、轻成果转化应用”的现象。此外,教改项目成为教师职称评定的“业务”内容,追求论文发表的数量,对于教改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不关心”,推广应用与考核缺乏有效挂钩。由此便出现为了发论文而写论文、为了做课题而做课题的教改研究思想,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

(二)课题成果质量参差不齐,存在资金浪费。

随着教改项目的不断增多,课题成果水平参差不齐。首先,高职院校的一些教改项目研究缺乏深入,导致研究成果浮于表面,难以对教学改革工作起到实质性作用;其次,研究内容空洞、泛化,存在陈旧内容重复研究阐述等问题,缺乏实际的研究价值;再次,教改项目研究缺乏创新,研究的深度、力度不够,研究成果的推广价值不足,造成科研资金的浪费问题。

(三)成果激励推广措施欠缺,评价机制不完善。

教改项目管理依托于完善的管理机制。但实践调查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特别是在课题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导致成果推广应用率低,缺乏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对整个教改研究工作造成阻碍。

(四)教改成果推广不到位,表现出较大的限制性。

教改项目研究要求立足实际,紧扣教学改革需求。一些教改研究内容追求“华丽”,与实际教学相脱离,致使研究结果理论泛化,缺乏实践操作价值。一些项目研究工作存在“堆资料”的研究模式,研究的实践价值欠缺,无推广应用之意义。此外,在教改研究中,研究面狭窄,拘囿于本专业的研究视域,表现出较大的局限性。

三、高职院校教改课题研究过程和成功推广管理策略

在深化科研发展,提高职业院校科研能力的教育改革中,高职院校应注重课改研究成果的推广,注重“成果转化”中科研效能的有效提升。当前,高职院校在教改课题研究过程与推广管理中面临重研究、轻应用、推广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传统教科研思维影响了教科研工作的全面开展。在笔者看来,高职院校教改课题研究过程和成功推广管理的科学构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展开:

(一)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能。

当前,高职院校的校级教改课题的管理实行以教务处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当前,高职院校每年教改课题一般项目立项数量高,项目经费总量大。由于管理涉及面广,且存在多部门交叉等情况,这就要求管理工作的构建应着力于管理模式的创新,形成高效的管理形态。因此,在教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管理构建中,高职院校要审视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创新发展的视角,转变单一、僵化的管理现状,积极推进管理模式的创新,适应新的管理要求。

(1)经费管理。设立教学改革研究专项经费,每个项目独立建立经费记账本,项目经费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对未通过验收或无故不完成研究任务,或自行终止研究工作的项目,停止其经费资助,必要时追回已使用的款项,项目负责人不得申请下一轮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项目日常管理。项目研究工作实行项目负责人制。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研究工作、经费使用、成果形式及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等全面负责。(3)结题验收。凡接受经费资助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均应在项目完成之后进行结题验收。学院组织成立评审专家,各项目负责人就项目研究情况进行汇报,各二级学院将最终结题评审结果报教务处备案。

(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优化管理环境。

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高校教改项目质量的根本,这种机制的形成是对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和教改项目负责人双方的督促和约束。为了提高教师参与教改研究的积极性,营造高效率的科研氛围,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优化管理环境,为科研成果的推广创设有利条件。首先,建立完善的激励考核体系,提高激励考核指标的可操作性,为课题申报、研究及推广提供完备的激励机制。其次,强化考核激励结果的执行力度,并将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选、岗位聘任和其他相关人事管理制度挂钩,极大地提高教师参与校级课改课题的动力,转变课改研究不积极等现状。再次,转变激励模式。激励机制的建立要适应实际情况,强化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当前,一般课题研究的压力较小,且满足职称评审需求,但校级重点课题申报积极性却很低,完成重点课题的要求高、任务重、压力大,超出职称评审的相关要求。即便研究建设经费高,老师的申报积极性也低。为此,激励模式应具有弹性,在以人为本的视域之下,建立多级激励机制,针对教师学科研究能力合理分配课改项目资源,建立“专业带头人”激励模式,激励各学科专业教师的研究工作。

(三)强化成果推广跟踪,加强成果转化。

在实践调研中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建立完善的教改立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及科学合理的教改立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的绩效评估体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各高职院校未设立专门的教改立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机构和专门的成果推广应用管理队伍,二是各高职院校校级教改课题的直接管理人员不足,从课题立项到结题的过程性管理工作量已经相当繁重,根本无法就已结题课题的成果推广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追踪。

为进一步强化对成果的推广跟踪,要提高校级教改课题研究质量,提高研究成果应用度,应从强化成果转化的政策导向入手。教改管理部门要积极主动协调好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关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以保证多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成果,引导和加强教改立项课题成果的转化。具体而言,主要在于:(1)强化对课题研究成果推广跟踪的领导力,通过建立专门的教改理想课题成果推广应用机构,确保推广跟踪工作的有效落实,并且在人员配置、工作推进等方面给予充分的工作保障;(2)优化教改课题跟踪管理环境,在管理模式、人员配置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针对教改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管理人员,配备足够的人员,提高跟踪管理的有效性;(3)要形成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确保在人力、物力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为教改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跟踪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在深化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要注重教改课题研究工作,从实际出发,发挥教改科研成果的实践价值,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在本文的探讨中,高职院校教改研究过程和成果推广面临诸多重研、轻用等问题,要求强化管理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教改课题研究过程和成功推广管理的着力点在于:一是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能;二是建立健全激勵机制,优化管理环境;三是强化成果推广跟踪,加强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杨静.强化教改立项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12).

[2]尤诞生.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改革问题初探[J].黑龙江教育,2017(05).

[3]赵悦含.卫生高职院校教改项目经费管理的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7(16).

[4]陈琼.高职院校教改项目运行管理现状及优化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8(07).

[5]朱强.高职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4(18).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