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还须“声声慢”

2018-12-24陆一平

文教资料 2018年32期
关键词:慢教育声声慢背景

陆一平

摘 要: 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加速转型时期,一些家长表现得急功近利,一些教育工作者变得心浮气躁,但是学生素养的提升急不得,求知的过程少不得,环境的熏陶快不得,实施以期待、纯粹、宽容、耐心为特征的慢教育势在必行。更新教育理念,付诸具体实践,“慢教育”定能结出累累硕果。

关键词: 慢教育 背景 内涵 特征 策略

一、“慢教育”提出的背景

这是一个“只争朝夕”的时代。社会加速转型,经济高速发展,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等新兴科技迅速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于是人们和“快”较上了劲,适应着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习惯做任何事都抢先一步,追求“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

教育绝不是世外桃源,在求“多”求“快”的社会大环境下,“人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狂热在全国蔓延开来。

首先,家长表现得急功近利。让孩子快乐幸福是所有父母们的共同心愿,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独生子女更成了家庭的唯一希望所在,于是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纷纷将宝押在孩子身上,一边给孩子所有能给的溺爱,一边以爱的名义让子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实是一心只要分分分),让子女替自己实现当年未能实现的心愿,让子女时刻保持超越“别人家的孩子”,从而光宗耀祖,让子女不惜代价参加各种校外培训,超前学习,超纲学习,于是让孩子失去童年,失去快乐,失去自由,失去身心健康。

其次,教育工作者变得浮躁。分数和升学率成了社会(包括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广泛认同的衡量一名学生、一位教师和一所学校的金标准,迫于这样的形势,教育工作者不得不低下头来,以结果为导向,以“高效”为原则,为分数而战,为排名而战。不考的内容坚决不教,能不开展的活动坚决不开展。课堂容量越来越大,教学节奏越来越快,目标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心态越来越急;课后作业越来越多,再加上教師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学生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学习兴趣越来越淡,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师生都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之中。

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评选出十句“儿童给成人的忠告”,其中第一句便是——“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面放太多的东西”。反观教育现状,附加的内容越来越多,“放”的速度越来越快。可是,盲目地求“多”求“快”,并不能带来结果的“好”和“省”,提倡“慢教育”势在必行。

二、“慢教育”实施的意义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怀特海这样回答:“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1]作为一项培养人的事业,教育通过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增强生活的本领,让人类走向崇高,拥有美好的人生。而这一培养的过程、发展的过程却有自身的特殊规律,违背这一规律的教育不是真教育。

(一)素养的提升急不得

一,教育是育人灵魂的精神活动。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2]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3]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无限潜力又在身心发育成熟度上存在千差万别的生命个体,唤醒不同学生沉睡的心灵深处的天赋潜能和内在动力,等待他们从蒙昧中醒来,并学会自我唤醒,自我激励,从而点燃生命的激情,迸发生命的活力,是一个极其艰苦的心灵摆渡的过程,需要放慢教育的脚步,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二,学生都具有独特的天性和个性。只有慢下来,才能正视和顺应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适时适切地给予关爱和帮助,用时间,用信任,用陪伴,用耐心,静待春暖花开。这样的成长过程需要长期生命沉淀,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反反复复的过程。如果盲目要求“抢跑”,试图立竿见影地将学生规范成师者想要的样子,那么,孩子即使不“输在起跑线上”,在人生的马拉松中也将失去“快乐的味道”,而且很可能牺牲兴趣、爱好、天赋、个性,甚至造成人格的缺陷、道德的滑坡、灵魂的堕落,遍体鳞伤。所以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又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4]

(二)求知的过程少不得

什么是学习?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习”是学、思、习、行的统称,是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新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在有效的强化程序中不断巩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塑造有机体行为的过程;建构主义则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管哪种观点,不否认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是一个在实践活动不断发现、不断体验感悟消化的过程。在不断的试误、不断的强化中,学习者从不知到知再到深知,从不能到能再到熟能生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这一过程或许有长有短,但基本环节难以省略,别人不能越俎代庖,因此希望在越来越短的期限内创造越来越多的奇迹,只能是一厢情愿。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衡量学习效果的标准是学生实际收获的大小,并不是老师灌输了多少,是快是慢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学情基础之上。事实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学习环境等千差万别,为了培养多方面人才,教育者必须对学生充分尊重,必须以足够的细致和耐心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等待学生成长。那些所谓的“后进学生”其实只是起步晚了一点,思维慢了一点,惰性强了一点,兴趣点不同了一点,困难多了一点,假以时日,他们都可能在不同的位置上发光发热。

(三)环境的熏陶快不得

杜威说:教育即生长[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成长要比树木的生长复杂得多。人不允许跟树木一样自生自灭,人也不像树木一样在环境面前那么被动。但是,人的成长又与树木的成长一样,离不开环境的熏陶。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热带地区生椰树,荒漠地区长胡杨……这与环境中气象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地形因子等长期综合作用密不可分。人为什么会有千差万别?除了遗传因子的制约,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大环境都在发挥重要作用。这种环境的影响一定是春风化雨的过程、潜移默化的过程,绝不是来一场暴风骤雨就可以轻易改变的事。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育人环境的形成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环境是一种文化,无论是家庭文化、学校文化还是社会文化,在物质文化建设上也许可以通过突击取得显著的成效,但建设精神文化,形成文化特色、文化底蕴却一定需要不断沉淀、长期提炼,最终才能成为全体成员的共识,这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至于文化的重塑则更需要痛苦的告别和艰难的磨合。所以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认为,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化变革越缓慢越好,因为只有在这一缓慢过程中,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东西沉淀下来。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静悄悄的革命”[6]。

三、“慢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2001年,教育学者张文质由福建城乡学校起步,开展了一场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生命化教育”课题实验。2006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张文质与肖川、黄旭合编的《“慢教育”探索丛书》,2007年至2008年,華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又陆续出版了张文质的《“慢教育”》第一、二辑,引起了很大反响。张文质表示,慢教育还谈不上一种教育理论,它是基于对生命的尊重和理解而展开的教育实践,是呼吁教育关注生命、回归生命、成全可能更健全生命的倡议。在成全生命的过程中,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深耕细作式关注与规范”。

2009年,《中国武警》杂志主编、作家王久辛又发表了博文《致教育部袁贵仁部长的六点建议》,后来他将49条微博内容整理成《王久辛教改路线图》,引起网上大讨论,“慢教育”的呼声再次响彻全国。王久辛提出,“现在教育跑步都跟不上”,“这种‘快教育模式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必须‘治疗,应该针锋相对地提倡一种‘慢教育”。王久辛主张,提倡“慢教育”就是提倡日常生活式教育,提倡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要改变主要考知识为主要考见识,不要追求一节课里让学生强制性地记忆多少东西,而是启发他们的思维。

笔者所在学校是本地区第一所民办学校和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办学十八年来,以辉煌的业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相伴而生的是来自家庭、业内、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压力。学校往哪里走?怎么提升学校品质?经过慎重研究,我们旗帜鲜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慢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通过两年多实践和思考,我们认为慢教育并不是越慢越好的教育,更不是随意放羊、怠慢成长的“漫教育”,而是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现状,顺应学生生命成长的客观规律,暂时降低教育要求,适度放慢教育节奏,给予学生耐心细致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挖掘学生的潜能,循序渐进地提升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引导他们健康幸福地成长的一种教育方式。

我们认为,慢教育具有如下四个基本特征:

(一)期待

大仲马说:“人生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这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又有人说:教育,30%是启发,70%是等待。首先,教育工作者要用平静、平和的心态期待学生心灵的转向,引导他们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其次,要用细腻和柔软的心灵期待学生实现智慧的增长。每个学生个体的年龄、性别、生理、个性、家庭环境等各不相同,学习习惯、学习基础、思维方式、理想信念等千差万别,教师要尊重差异,放慢速度,等一等学生,并将这种差异转化为资源,用期待的目光、用满腔热忱积极为“慢”的学生竖“梯子”,建“支架”,搭“平台”,陪伴和帮助学生自我确认、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让每朵花都能按照他的花期准时开放,让每棵树也都能活出自身的价值。

(二)纯粹

什么是教育?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7]陶行知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8]不管怎么说,教育就是要以人为本,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提倡慢教育,就是要从浮躁与功利中回归这份“纯粹”,坚守这份“纯粹”,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三)宽容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点滴错误与点滴成绩交错融合而至质变的过程。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宽容别人的错误,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助推器;宽容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更是一种美德,一种教育艺术。斯宾塞说:“如果记住了高尚的道德和高度的智慧一样,都要经过缓慢的成长过程才能达到,你就会有耐心地对待儿童经常表现的缺点,你就不会那么容易经常责骂、恐吓和禁止儿童。”[9]对待孩子的不足乃至错误,从骨子里相信他们能够改进,给他们留足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自主地站起来,这才是教育的价值所在,才是教育的真谛。

(四)耐心

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的、细微的,需要生命的积淀,需要雨露的滋润,并且“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特征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过分人为地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10]。所以,教育需要教师(包括家长)真正静下心来,陪着孩子慢慢地走,需要教师以智慧主导下的耐心和爱心瓦解粗暴,需要遵循学生成长的自然规律,允许他们以力所能及的速度成长。耐心让我们触摸教育行走的真实,耐心让学生能咀嚼学习生活的美好。教育,就是扶着生命慢慢走。

四、“慢教育”实施的策略

如何让当前急急匆匆的教育步伐慢下来?本校在“立德树人”教育观的指引下,重新进行了顶层设计,整合了学校的理念系统,变革了教育评价办法,并着重通过以下一些行动措施加以推进,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一)课程建设保驾护航

学校办学理念唯有转化成学校的课程内容,才能最大限度地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在分数决定一切的大背景下,我校毅然坚持“素养至上”的价值取向,不断开拓课程建设思路,不断完善课程架构群落,除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外,着力开发了一系列选择性、拓展性活动课程,例如,玩转小乒乓、小记者采访、星空文学社活动、苗苗摄影活动、户外拓展、武术、高尔夫、跆拳道、民乐、绘画、书法、围棋等。通过规范实施活动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师生从“唯分数论”的束缚中走了出来。

2013年起,我校基于学生素养提升,重点开启了对“五百工程”课程基地的科学规划、前沿设计与可行性论证。“五百工程”指我校学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将阅读100部中外名著,观看100部经典电影,欣赏100首中外名曲,品味100幅中外名画,了解100位中外名人。2014年6月,我校“五百工程”获得了“江苏省课程基地”的称号。同年11月,常州市教育局授予我校“常州市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共同体组长单位”称号。2015年5月,我校又被评为“江苏省全民阅读课程基地”。2017年起,为了与国外教育主动接轨,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我校又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参加100次社会实践”的课程,从而开启了“六百工程”的实施。课程基地的建设为我校学生发展提供了新平台,搭建了新把手,为“慢教育”主张开拓了新思路,开辟了新阵地。

(二)“六一行动”别开生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特长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尽可能改变“唯分是从”、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学校提出了小学生“六个一”素养发展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六个一”行动。

“六个一”指每一位星辰小学生毕业时能书写一手漂亮的汉字,拥有一次演讲经历,赏读一套文学作品,掌握一种以上健身本领,发展一项以上艺术特长,经历一次实践活动。

为具体落实这一行动,学校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培训了相关教师,变革了教学内容,制定了评价制度,做到了课内课外相互补充,常规督查与定期评比双管齐下,将学生从作业的苦海中解放出来,从而在更多的领域绽放生命的精彩。

(三)亲子课堂形成合力

家庭教育是树根,学校教育是树干,实施“慢教育”一定要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架起桥梁,才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为此,学校不仅通过面上的“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还在各班通过家长自荐、家长推荐、老师统一协调等形式成立了班级家委会,选举产生了主任、组织策划员、家长助教员等成员,这就搭建了家校联动的有效平台,在警惕办学目标的异化、还教育以纯粹上尽可能取得了共识。

我们认识到,发现、唤醒和帮助是德育的重要任务,发现学生的潜能比发现学生的问题更加重要。为了积极挖掘与开发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可为空间与隐生潜力,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真正实现学校的培养愿景,我们架构了一整套家校互动框架,设计、开展了一系列连续、稳定的“亲子课堂”活动,例如,一年级一日体验活动、一年级入队仪式、迎新年亲子活动、“大手拉小手”六一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音诗画”会演、三年级“金色十岁”成长仪式、六年级毕业典礼、“世纪星城体验营”活动、“我与大自然的约会”实践活动、“青春在线”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九年级野外拓展活动、与父母的心灵之约、与家人共唱一首爱国歌曲、共同制作一份感恩餐、共读一篇经典美文、共同欣赏一部励志电影、和父亲一起进行体育锻炼等。在这些体验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能被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对待,真正实现了自由、快乐地成长。

(四)课堂提质牵住牛鼻

課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慢教育”的主阵地,而实施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我们发挥了绩效评价的导向功能,“慢”看成绩,多看师德,反对简单粗暴,力主春风化雨,让教师放开手脚发现、唤醒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们组织教师开展了以“慢教育”为专题的学术沙龙研讨活动,组织教师讲述慢教育的故事,撰写慢教育案例,使“慢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我们发挥了优秀教师资源的引导力,通过名师工作室、备课组学科组研讨、校际联动等形式,使课程实施走在了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上。这些举措确保了课堂教学方向和质量,为推进慢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和能力基础。

在具体课堂教学上,我校在2011年-2015年开展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智慧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智慧的课堂是“以学定教”的课堂,具有“怡情”“灵动”“生成”等基本特征。怡情,就是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氛围轻松活泼、自由民主。教师有激情地教,学生有趣、有启发地学,情智相生,怡然自得。灵动,就是课堂挥洒开放,开合自如。学生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伙伴,拥有更开放、更自由的空间,可以自由表达、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生成,就是课堂灵光闪现,不断创新创生。师生根据学情变化共同接纳弹性、灵活、创新的信息,从而推动更高水平的互动,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这样的课堂教师以学生的发展成长为目标,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接受速度推进教学,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质上正是慢教育的课堂。

在课外学习这一广义的“课堂”上,我校严格控制挤占学生在校活动时间,控制挤占非考试课程,控制学生作业负担。例如实施作业备案机制,即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都必须登记备案,学校层面不定期地组织作业布置专项调研,进行细致的数据分析,形成文字综述,并在校园网上通报。这些“减负、增效、提质”的措施挤压了“拔苗助长”的空间,有力地保障了教育的“纯粹”,收到了真正的效益。

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抛弃功利,摒弃急躁,放慢教育的脚步,回归教育的根本,静听花开的声音,这是教育之应然,这是历史的使命,这是时代的召唤。

参考文献:

[1]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王啸.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4]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5]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

[6]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3.

[7]蔡元培.教育独立议.蔡元培全集第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徐明聪.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9]蒙台梭利.蒙台梭利的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慢教育声声慢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静待花开?呼唤慢教育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应是易安居士“憔悴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