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刍议

2018-12-24何兴新

文教资料 2018年3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创新路径信息化

何兴新

摘 要: 高校学生管理是保障在校大学生有序学习、生活的重要手段。当前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重构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也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另一个角度看,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学生管理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手段。以信息化发展为背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与时俱进地进行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管理,是当前学生工作取得预期效果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信息化 高校学生管理 创新路径

一、信息化及其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一)信息化的概念及其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冲击

所谓信息化是“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具象化表现为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实现的信息快速流转的技术发展趋势。信息化实现了跨时空的即时交流,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现便捷化、精简化提供了条件。

以往的高校学生管理采用班主任主导、班委会配合、班会组织结合个人谈话等形式展开,形成稳定但信息沟通较慢的管理架构。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使学生管理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化发展,即班级管理者可以通过微平台等实现信息面向全体学生的即时发布与获得,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以往稳定的管理模式。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对学生管理的冲击包括观念、模式及管理效率等方面。以往的管理观念形成了以班委会为中介的管理方式,微平台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运用弱化了班委会的作用,形成了师生直接沟通的管理观念;在管理模式中由金字塔型转变为扁平化管理,民主管理、学生自我管理得以有效实施;信息沟通的即时性特点有效提高了学生管理效率。

(二)信息化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利弊分析

信息化手段提升了学生管理效率,对于实现民主管理、学生自我管理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1.提升了学生管理效率

管理效率的提升有赖于信息传达的迅捷度。以往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信息以层级传达为主,消解了信息的传达速度;信息传达以个体间传达为主,限制了信息的传达幅度。

信息技术的使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管理效率。借助微信等平台,教师的信息传达得以即时被学生接收,时间成本降低;微平台的信息传达是一对多模式,即教师的信息能够同时被全体同学接收,拓宽了信息传达幅度。反之,学生情况同样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即时与教师沟通交流及解决问题。正反两方面因素提高学生的管理效率。

2.优化了学生管理结构

管理效果的强化有赖于合理的管理结构。以往的学生管理结构为金字塔型结构,即班主任负责、班委会传达、学生接收的方式。金字塔型管理结构延长了信息传达路径,根据漏洞理论,在信息传达过程中,路径越长则信息失真的概率越高;管理效果越差,反之则会越好。金字塔型管理结构使教师和普通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少,难以获取学生学习生活的一手资料,降低了学生管理的精准性;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增加了学生的拒斥心理,削弱了学生的管理效果。

3.推进学生民主管理

学生工作民主管理是指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意识和条件。以往的管理模式以班主任管理为主,学生缺乏参与班级管理的条件,使其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降低。究其原因在于信息传达不畅使班级管理中学生的管理诉求难以有效表达。

信息技术的使用为信息传达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的管理诉求得以满足。班级中的任何成员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中自由表达班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使学生民主管理的实施成为可能。这种民主管理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对于学生法制意识、民主意识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1)网络文化造成的价值多元

文化对个体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受单一文化影响的个体其价值体系较稳定,而多元文化则多导向于多元价值观。网络技术带来信息流转的便捷,借助网络平台不同区域间的文化得以迅速传播、碰撞、重构。以此形成中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经典文化与快餐文化等多元文化之间的交织。

信息化时代大学生被各种文化所浸染,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个体价值体系形塑时期,多元文化的影响使一些大学生的价值体系多元、欠稳定,造成这些学生盲目追求个性等异质性格,给学生管理造成一定的阻力。

(2)虚拟空间对现实空间的冲击

现实空间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环境,网络借助文字、图像、动画、信息等构建出虚拟空间。现实空间是秩序空间,稳定的秩序是管理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虚拟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无秩序空间,各种言论、秩序相互交织。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使网络空间充斥一些负面的东西。另一方面,网络空间的无序性使各种元素交织,对感官造成了直接刺激,增加了网络空间的趣味性和刺激性,这对于青春期的個体而言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

(3)自由主义与个性化增加了学生管理难度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为“90后”学生,其成长过程与信息化过程相契合,使在校学生更加追求个性。

从另一个视角看,受到网络空间多元文化影响的一些大学生,对于个性和自由缺乏正确的理解,更加趋向追求另类。高校学生管理的目的指向于保障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序及培养学生的秩序理念,这就决定了学生管理工作的严格。学生对个性的追求与严格的管理之间形成冲突,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信息时代高校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大学时期是形塑个体三观、建立秩序感念、培养民主意识的关键期,而学生管理工作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与传统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保障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一)以往管理方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以往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信息沟通不及时、管理效率低等造成的管理混、难以满足学生发展要求等问题在信息化时代逐渐凸显,创新变革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生管理工作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双向活动,学生身心发展实际决定了管理活动的展开。既往学生管理工作室单向度管理,即教师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在信息相对局限的环境下,单向管理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效果和教育效果。

信息时代的特点是信息几何式增加,学生身在校园也能接收到大量信息,这就与开展单向管理所需条件形成了冲突。此外,就学生群体而言,当前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也是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时期,形成了大学生相对开阔的视野和较为自由的思想范式,导致一些学生对于单向度管理的拒斥。正反两方面因素倒逼高校必须创新学生管理,由单向度管理向双向管理发展,建立以信息技术为中介的立体型学生管理系统。

(二)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化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被广泛运用于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并直接重构了当代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首先,信息化使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其次,信息技术的运用压缩了时空,使跨时空的即时交流成为可能;最后,信息技术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由此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可以说,信息化的发展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化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随之要求社会生活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重构以适应信息化发展。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创新管理是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生管理,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结构,才能取得预期的管理效果。

(三)创新管理是信息时代提升学生素质的内在要求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本身是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有效的管理培养学生的秩序感和团队精神。个体成长在与时代发展要求相契合时才能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信息化对社会生活的重构包含对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信息获取方式等的结构及与信息化相适应的观念的养成。换言之,信息化时代要求学生具备诸如快速获取信息能力、辨别信息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素质的能力等。因此,建立立体化的管理模式,能为学生多元素质的提升创造条件。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生管理中可以改变以往相对单一的管理体系,为学生管理提供多样手段。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建立班级群,对于涉及班级中较大问题通过网络投票等实施民主管理;网络技术实现的即时性交流使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动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发展路径,并督促学生实现既定目标,以此发展学生在教师监督下的自我管理能力;此外,借助班级公众号的目标管理、线上与线下管理相结合等多种管理方式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得以实现。

(四)创新管理为培养学生正确价值体系创造条件

信息时代文化向多元化发展,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匿名性、便捷性等特点使得多元意识形态得以传播,甚至形成“单向度”的意识形态。结合当前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看,网络文化的“双刃剑”效应很明显,一方面,学生借助网络技术在获取信息、自我管理等方式增长自身成长经历,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催生的消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成长和正确价值观的形塑则形成消极影响。“互联网属于典型的开放式发展系统,各种观念与文化都会出现在互联网上,一些不利的信息也会不断出现在网络上,对学生的思想及生活带来影响,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从另一个视角看,网络空间中的非主流意识形态是以小众方式存在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主导。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借助网络传播积极意识形态,通过网络空间引导学生以正确意识形态批判错误意识形态。一方面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的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对比、思辨的方式引导学生用批判性视角审视错误意识形态,以此塑造小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创新管理路径

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既为高校学生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又提供创新管理的条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以学生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結合时代发展需求进行创新管理。

(一)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管理的时代条件

高校学生创新管理的前提是较为成熟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条件。从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实际看,高校学生创新管理已具备所需条件。

1.相对成熟的物质条件

信息技术推动的创新管理以信息为媒介,信息的获取依赖于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普及运用。当前在校大学生已经普遍拥有并熟练使用电子设备获取信息;诸多手机APP、电脑网站等技术日益成熟,电子平台的搭建、完善和成熟,这为借助信息技术创新管理奠定了物质基础。

2.不断发展的技术条件

信息技术方兴未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体现在互联网覆盖面的扩大、网络速度提升、电子设备的不断更新及设备功能的完善与多元。可以预期在未来一段历史时期,信息技术会保持不断发展、完善的态势。这为信息时代高校创新学生管理提供了技术条件。

3.普遍接受的心理环境

对信息设备使用的心理接受度决定了高校学生创新管理的效果。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之后,高校教师和学生对于运用信息设备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因此,利用信息手段进行管理创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都具备较强的心理接受能力,有利于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

(二)高校学生创新管理实施路径

时代环境的变化对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创新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的创新,以期取得良好的管理教育效果。

1.管理理念的创新

时代社会环境的改变及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实际要求高校必须进行创新管理以适应时代要求。以往的教育管理模式形成了以教师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即一中心管理体制;在信息时代下,每个学生群体都是信息接收平台,自我中心意识增强。网络信息的多元性催生了学生思维成熟的进度,使得以往相对封闭的管理环境变为开放的环境,一元中心转变为多元中心。以往的管理以本集体为单位,现代管理体制是以单个学生为单位,需要将单向度的集体管理理念转为多维度的个体管理理念。

一,坚持以学生为核心的管理理念。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形成了以教师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教师既是管理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学生是被动的被管理对象。我国推动的新教育改革提出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这要求对应的管理理念同样要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即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和需求出发进行管理,实现教育管理理念的人本化。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管理创新路径信息化
大数据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推进的促进作用分析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