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

2018-12-24孟建峰

文教资料 2018年32期
关键词:协同理论贫困大学生精准扶贫

孟建峰

摘 要: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旨在帮助广大贫困学生实现大学梦,切实解决其燃眉之急,顺利完成学业。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扶贫必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是落实精准扶贫工作的根本要求及主要途径。本文针对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基于协同理论,尝试提出“五位一体”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确保每一名大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关键词: 精准扶贫 贫困大学生 高校资助育人 协同理论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对于高校而言,广大贫困学生是精准扶贫的主要对象。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于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力量积极投入资助育人中,这就需要利用协同理论,协同政府、社会、家庭、高校和学生各方,共同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对此,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强化资助育人工作,基于协同理论,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革新资助育人模式,建立健全精准扶贫背景下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

一、协同理论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现状

目前,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主要涉及奖、助、贷、补、勤、减、免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以助学贷款为重要渠道,以学生助理(勤工助学)为主要手段,以奖学金为激励方式,以绿色通道、学费减免和困难补助为辅助措施的资助育人体系。

(一)资金来源多样,政府资助为主,社会资金不足。根据教育部《2017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2017年全国累计资助学前、义务、中职、普通高中和高校教育9590.41万人次,累计资助金额1882.14亿元,学生资助资金连续十一年保持高速增长。其中,资助高校学生4275.69万人次,占全国比例44.58,资助金额为1050.74亿元,占全国比例的55.83%。另外,在资助金额中,国家财政资金508.83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48.43%,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284.20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27.05%,高校事业收入提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助资金257.71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24.52%。这在客观上表明国家对于高等教育、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反映出高校资助资金来源广泛,不仅有政府、银行,还有高校、社会团体、企业及个人捐助。

需要提及的是,政府在高校资助方面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不可动摇,高校资助主要依靠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社会资金占高校资助总额的1.85%,比例较低。这客观反映了社会资金的不足,参与度不高,仍需要继续提升。

(二)资助种类多样,精准力度不足。高校资助种类多样,主要有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应征入伍国家资助、基层就业学费补偿代偿、师范生免费与补偿、退役士兵學费资助、新生入学资助、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等15余项,还有“绿色通道”等入学资助项目,涵盖大学生从入学到就业的全过程,覆盖面广,使得广大贫困学生均能够享受资助。

但是,在对学生进行经济困难认定时,主要依靠学生自主申请,参照学生生源地开具的贫困证明,综合考虑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确定资助对象。由于此类信息均由学生提供,学校核实会出现较大困难,工作效率低,且由于地区差异,导致认定标准不同,贫困证明与生活水平难以准确证明学生的家庭情况,造成资助的精准力度不够。

(三)物质资助丰富,感恩育人欠缺。2013年全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类政策措施共资助高校学生3724.07万人次,资助金额为574.11亿元,经过5年的努力,到2017年,无论是在资助人次、资助金额,还是资金来源方面均得到快速发展,这客观反映高校资助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应当看到的是,资助资金与人次不断提升,但相应的感恩教育未得到明显提升,甚至部分学生认为家庭贫困受到资助是应得的。仅仅依靠资金补助与学校单方面的教育,难以培养与增强学生的自强、自律品质,容易使其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阻碍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资助育人工作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企事业单位及家庭的共同努力,而不是“单打一”,仅仅依靠高校或者学生自己。

二、基于协同理论的资助育人体系构建

协同理论作为治理理论的新发展,核心观念在于引导多元主体参与,通过合理分工与沟通协调实现目标,这与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是不谋而合的。国务院早在2007年《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资助政策体系实行“加大财政投入、经费合理分担、政策导向明确、多元混合资助、各方责任清晰”的基本原则。这在客观上要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资助为手段,育人为目标,集政府、社会、高校、家庭为工作主体的“五位一体”资助育人体系。

(一)政府为主导,强化政策引领与资金支持。政府在资助育人体系中必须且将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并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不断强化对高校资助育人的政策引领,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学生的资助政策,促进高校资助工作的新突破、新进展。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着力加强教育脱贫,全社会共同促进教育公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2017年4月,财政部、教育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财科教〔2017〕21号),提出了:统筹考虑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群体、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衔接问题,确保资助政策覆盖各级各类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要优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国家奖助学金名额分配,提高资助精准度。

另外,党和政府在高校资助方面不断增加投入,国家财政资金金额不断提高,从2013年的288.29亿元,提高至2017年的508.83亿元,体现出国家对于高校工作的重视与支持。

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依托政策与财政支持,实现对贫困学生的学业资助,从根本上保证贫困学生不因家庭贫困原因而失学。

(二)高校为主力,筑牢资助基础与队伍建设。构建资助育人体系,高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高校资助育人座谈会上明确指出:高校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努力实现由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到追求高等教育的“质量公平”的嬗变。这在客观上要求高校发挥主力军作用,努力做好资助育人工作。

对于高校来说,首先要创新制度机制与工作理念,将资助育人理念渗透到各项资助措施中,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精神支持,实现资助保障体系升级换代,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成立校、院、年级三级学生资助工作小组,班级设立学生资助民主评议小组,层层细化工作,并出台一系列的奖助学金管理办法,抓好政策落实,实现精准资助。

另外,高校还应不断加强资助育人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由老专家、老教授和经验丰富的资助工作者组成的资助工作队伍,开展各类资助工作宣传与培训,以老带新,实现资助工作队伍综合能力的提高。高校通过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普及,筑牢资助育人基础,扎实资助育人队伍建设。

(三)学生为主角,注重思想品德与感恩教育。学生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中心与主要对象,资助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但是,在资助工作中,感恩教育工作未到位,出现“重资助,轻感恩”的情况,导致部分学生认为接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将资助金用来购买奢侈品。

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不能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与感恩教育。首先,学校在资助环节应加入感恩教育的相关内容,例如:河南工业大学积极宣传励志典型,开展“助学·筑梦·助人”主题教育活动。其次,高校应在资助评审中添加感恩评定,对评审后进行追踪调查,确保感恩教育贯穿资助评审的全过程,把每一位受到资助的学生纳入感恩教育中,营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再次,受资助学生应积极参与到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或实践中,立足于身边的小事,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感受感恩的心理冲击,树立感恩意识。

(四)家庭为主干,转变内在环境与教育观念。家庭是学生的第一生活环境,是学生形成感恩意识的必要环境条件,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贫困家庭来说,由于家庭的特殊情况,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学生家庭来说,家长首先应转变教育观念,避免出现“不拿白不拿”的思想,无论家庭多么困难,都应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念,把感恩教育上升为更高层次,将“感恩”的种子植入学生心灵深处。

另外,家长应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避免说教式教育,做到“知行合一”,以自身行动引导学生将感恩教育落实到实际行动,处处以身作则,做到“无为而为,不教而教”。

(五)社会(企事业)为主考,提高参与能力,加强信息反馈。一方面,在注重学校、家庭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教育。良好的社会教育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同时可以检验高校资助育人的成效。高校通过与社会公益社团进行合作,以公益活动为载体,对困难学生提供除资金以外的资助活动,比如职业技能培训、社会礼仪引导、各类公益实践活动等,有效提高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通过此类活动加大社会团体的参与力度。

另一方面,贫困学生在公益活动的熏陶下,感悟社会温情、传递社会关爱、激发正能量,促进学校与社会感恩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需要说明的是,社会参与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借助“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反馈贫困学生信息,确保学生信息更加真实、完善,并及时向学校反馈,为高校资助工作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持,实现精准资助。

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显得越发重要,特别是在党和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的背景下,推动新型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方面有益于学生完成学业,推动教育公正,另一方面帮助贫困家庭摆脱贫困,为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目前在一些方面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不健全,存在协同不足的问题,但是只要在政府加强政策指导,不断加强学校的日常管理,依托家庭与学生,只要社会各方大力关心支持,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会社会发展潮流发展不断完善,借助“互联网+”的“东风”,进一步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效率,切实惠及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生家庭,实现“不让每一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承诺,就能確保广大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2017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html

[2]张照元,吕志娟.精准视域下高校资助有效路径研究[J].高教论坛,2018(26):10-14.

[3]王顶娟.精准扶贫视角下贫困生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09):17-19.

[4]魏文君.关于提升高校资助育人质量的思考[J].河南教育(高教),2018(08):34-36.

[5]毛帅.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05):23-24.

猜你喜欢

协同理论贫困大学生精准扶贫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多方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的技能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