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与帮扶对象的政治素养培育

2018-12-24张荣珍

文教资料 2018年32期
关键词:政治素养脱贫攻坚

张荣珍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扶贫工作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和满足,还要有精神追求上的提高,反过来,精神追求、精神境界提升,也能助推扶贫工作的进展。因此,脱贫攻坚背景下帮扶对象政治素养培育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 脱贫攻坚 帮扶对象 政治素养

减贫脱贫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精准扶贫成为当前国内反贫困领域的战略指导思想。我国的扶贫经历了开发式扶贫、救助式扶贫和能力扶贫模式等模式的演进。关于扶贫课题的研究,有扶贫政策、措施的研究;有扶贫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研究;有扶贫工作的责任机制、责任意识研究;有关于扶贫途径如技术扶贫、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等研究。可以说,关于扶贫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从中央到地方、从研究院所专家到基层工作人员,从脑力到体力,可谓全社会尽心尽力、群策群力,但是扶贫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扶贫之路依然存在困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确保到2020年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可见在扶贫工作中,扶志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从目前扶贫研究工作来说,关于扶贫工作中的扶志,则鲜有研究。志,可以是理想、志向、信念等意识形态或者精神方面的要素。在此,我们仅从扶贫工作中扶贫对象的政治素养的角度探討。

一、政治素养

素养,一般意为平素的修养或修习涵养,思想政治素养是指公民在对一定社会的文化、政治、道德、法律等要求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转化为自身比较稳定的思想政治认知和实际行动的素养,包括人们在政治生活实践中领悟政治问题、明辨政治是非的能力和水平。思想政治素养不仅规定了公民对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生的基本认知和要求,体现了政治意识、政治立场及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而且规定了公民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及自然的态度,在行为上体现出对社会的道德准则、法律制度的遵守。思想政治素养涵盖个人对国家、社会、他人和对自己人生的基本理念,协调和规范个人的日常行为,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二、脱贫攻坚对帮扶对象政治素养的诉求

推进扶贫攻坚,既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又是党向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扶贫的同时,需要贫困群众积极主动、自力更生、勤劳奋斗以改变贫困落后的状况。目前,一些地方的扶贫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扶贫资金投入不足的、政府主导扶贫与群众自主脱贫积极性不足的问题、对特困群众实行政策兜底与解决政策普惠诉求的矛盾、社会力量参与不足与扶贫渠道狭窄等,导致帮扶方与被帮扶方甚至社会第三方都不满意的现象,脱贫进展缓慢。另外,在调研过程中,基层党员干部反映,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加大扶贫攻坚工作力度,积极主动地帮扶贫困地区指定扶贫规划、改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发展、实施政策兜底等各类帮扶措施,有力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但部分地方政府“包办”式扶贫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个别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对党委政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大力发展经济、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健全扶贫政策制度、加强扶贫工作队伍建设、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攻坚战之外,还需要对扶贫对象进行政治素养的培养。

一,帮扶对象思想政治素养有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需求,丰富帮扶对象的精神世界,提高帮扶对象的精神境界和觉悟,从思想上调动帮扶对象的积极性,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克服种种困难和阻力,努力实现脱贫的目标。事实表明,当一个人具有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时,就会有为祖国和人民发奋图强的动力和精神,在刻苦学习、努力创新和实践等方面才会有方向和动力,在脱贫攻坚中同样如此。

二,帮扶对象思想政治素养有助于提高贫困帮扶对象领悟国家政治、政策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但是,由于部分贫困对象缺乏一定的政治素养,不能很好地理解国家扶贫政策的初衷,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加大扶贫攻坚工作力度,导致部分帮扶对象产生脱贫是由政府“包办”的思想,产生“等、靠、要”的思想,甚至产生“命苦,怪政府”的思想,没有认可、感恩国家的政策,自主脱贫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对党委政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三,帮扶对象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有助于社会的和谐。政治素养规定了公民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以至于自然的态度,在行为上体现出对社会的道德准则、法律制度的遵守,涵盖个人对国家、社会、他人和对自己的基本理念要求,能协调和规范个人的日常行为[1]。在扶贫攻坚中,政府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给予低保政策兜底,使得这部分贫困对象吃、穿不愁,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等方面得到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由于其他贫困户和部分群众政治素养不够,在认识上存在差异,因而产生嫉妒情绪,认为自己利益受损,产生埋怨。

三、帮扶对象政治素养培育的途径

帮扶对象政治素养培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一般认为,公民政治素养培育的基本途径有政治参与、公民社会与学校教育,其中系统的学校教育应当是首选。就当前的扶贫对象来说,大多是离开学校的社会公民,通过学校教育培育其政治素养的途径几乎不可能,只能选择其他的途径。部分人认为,接受教育只能是学生,只能在学校进行,公民特别是对离开学校的公民来说,基本没有再接受相关教育的机会途径和必要,其实不然,特别是对于政治素养培育这块来说,还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实现。如何对贫困帮扶对象实施政治素养培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引导帮扶对象对公共生活的体验。公民政治素养有对公共生活的体验,也有对社会、他人关系的经营,这种关系的经营就是培育其政治素养善心、关心、责任心的重要途径。很多时候,公民政治素养被单纯理解为人应对公共生活与事务中体现出来的公共理性与公共精神,公共事务是将人与人捆绑起来的场址,其折射的是人与人、人对人的关系,是人心与人心交织碰撞的关系。在这一意义上,公共生活由公共事务构成,公共事务最终由人与人之间关系构成,人与人的关系才是公共生活的实质。可以说,只要人具备待人的善心、爱心与关心,只要具有“为他人着想”的意识,他就可能在公共事務处置中为“他者”留够心理位置,给予最大化的呵护,公共生活世界自然会走向和谐。

二是向帮扶对象传播政治知识、提高政治涵养,帮助和提高其理解党和国家政策的能力。据相关的调查显示,一般的群众特别是底层贫困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了解程度是不高的,试想,对国家的方针政策都不知晓的群体,又何谈理解国家政策、认同国家政治、

参与国家政治呢?所以政府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以通俗的语言解析国家的方针政策,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让人民群众包括贫困帮扶对象在内,在无形中学习、提高政治素养,并践至行动。

三是扶贫队伍用自己的政治素养感染、带动、引导身边的帮扶对象提高政治素养。贫困帮扶对象的帮扶干部,可以说是帮扶对象的导师,除了经济物质上的依靠外,在行动上也成为帮扶对象学习、模仿的楷模。用自己“为公”精神去打开帮扶者狭小心灵世界的一扇窗户。相对一般社会成员而言,帮扶干部像老师一样,他们时刻在为帮扶对象“操心”。这种“为他人操心”的品性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帮扶对象,渐渐教会他们学会为他人而操心,为社会而操心,为公共生活世界的健全发展而操心。贫困帮扶对象一旦习得为人“操心”的品性,他们就会把自己的部分心灵空间“腾”出来让给他人,让给公共生活世界,顺利实现从“我”的关注向“我们”的关注的超越,努力实现与他人的共在式、共融式、共生式的发展[2]。如果他们的心思达到了这一水平,日渐就具备政治素养。

当然,政治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一个渐进式的漫长过程,并且可能是个反复的过程,虽然困难,但是就像脱贫工作一样,不能放弃任何一个贫困群众,日积月累,终见成效。

参考文献:

[1]龙宝新.论公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7(2):41-48.

[2]李伟.关于实施精准扶贫的思考与探讨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7(6):40-52.

猜你喜欢

政治素养脱贫攻坚
加强高校党建 提升教师政治素养
简论高中政治素养的核心内涵及其培养路径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辅导员必须提升政治素养
谈编辑的政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