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2018-12-24李子晗

文教资料 2018年32期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活动

李子晗

摘 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理论的十一条提纲,它是当前学界关于马克思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理论的一篇重要的有纲领性意义的文献。在短短的十一条提纲里我们看到了马克思对于旧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等人的批判,他指出实践对于唯物主义的重要作用,实践不仅检验着真理,更要求我们在理论的基础上改造世界和自身。

关键词: 感性直观 实践活动 改造世界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所处的背景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我们研究马克思唯物哲学的一则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它确立了与以往哲学不同的科学实践的观点,在此基础上,他正确解决了关于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使得人们逐步明确了实践在认识论上的重要地位。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所谓的人本质唯物主义是有批判的,他在这篇提纲中明确地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在这个基础上他着重阐明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实践不仅在检验认识真理的活动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决定性作用,还对环境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改造作用。这个提纲被恩格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肯定地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促进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但与此同时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当时支配和影响工人运动的理论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其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工人运动要摆脱其影响,就要有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反对资产阶级世界观及其思潮中产生的。

二、十一则主要的观点

第一,首先阐明了旧唯物主义的一些主要存在的缺点:“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人的能动方面被忽视,反而在唯心主义那里得到充分的发展。费尔巴哈在面对和思想客体迥然不同的感性客体时,没有把人的实践活动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在《基督教的本质》之中,只是将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他其实不知道到底什么是“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

在旧唯物主义那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人和自然的关系仅仅被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不是看作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实践与认识没有关系,当然更不是认识的基础,这就否定了人类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和旧唯物主义相比,唯心主义倒是看重主体的能动作用,但是他们夸大歪曲了这一作用,把能动性夸大成为可以不受客体制约而创造一切、主宰一切的东西。明朝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人心中”,否认心外有事有物。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可见唯心主义的能动性是抽象的能动性。唯心主义同样也不是实践的。费尔巴哈“没有把人的活动理解为客观的活动”,“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的人的活动”,他认为人的活动最有价值的是理论研究活动而不是改造世界的活动,这就使得他的唯物主义缺乏真正的力量。

第二,关于人的思维具有客观真理性的问题,其实这不是一个用理论可以说清楚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理性思维和客观实践是相互指导、相互作用的。

馬克思认为不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过去都没有真正揭示出真理的意义,人的思维是否能够如实反映出客体对象,只能在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得到答案。真理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的认识是否符合外界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在认识范围内是断然得不到检验的,必须到实践中检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把主观与客观统一起来,所以,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真理性的标准。客观世界是可以在人的实践中被人所认识的。既然人可以通过实践认识世界,人们就可以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具真理性和现实性。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着“知行合一”的观念,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船山说“不可离行以为知”“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都从不同程度上说明了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意义。

第三,环境的问题,旧唯物主义中充斥着“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的错误观点,它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的一面,把社会成员分成先知先觉者和无知群氓两部分,这是有失偏颇的。在实际情况中,人们虽然不能自由地选择他们出生的社会环境,但在实践中,人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环境,在这个实践活动中人本身也得到改造。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都在以实践为基础发挥作用。

第四,关于宗教的问题,费尔巴哈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观点出发,试图把宗教世界的形成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这是有道理的,所有关于宗教世界的期许都是源于现实世界的缺失。但是,对于世俗基础是如何从它本身之中分裂出一个云霄王国的问题,首先应当从矛盾的角度理解。

费尔巴哈努力想把宗教世界归结于、还原为现实世界,指出不是上帝创造了人类,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上帝和神不过是人的自我异化,上帝和神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是值得肯定的,遗憾的是,他没有进一步分析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他不知道如何正确消灭宗教,不懂得必须对宗教所植根的世俗世界加以大刀阔斧的实践改造。宗教的存在根源于社会阶级矛盾,那么要消灭宗教,必须了解人类社会本身内部的阶级矛盾,然后通过革命实践消灭阶级对立,消除产生宗教的社会阶级根源。这就表明马克思在批判宗教问题上所持的基本态度,揭示革命实践是能够消灭宗教的唯一的好办法。

第五,关于关于感性的问题。“抽象的思维”,即抽象的概念,即绝对观念;“感性的直观”,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费尔巴哈没有在社会实践的层面上解读感性,这样的感性只能是抽象的感性,这就必然使他和其他旧唯物主义者一样,在社会历史领域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因此,消极的直观性是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

第六,马克思英明的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际上,人的本质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思想等各种关系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则集中表现为阶级关系。马克思认为,人不是自然的动物,而是社会的动物,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性,不是他的自然性,而是它的社会性。人们要想生存下去,那就要从事物质生产,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就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再逐步形成政治、法律、伦理这些东西。正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着人的本质。如果离开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就不能正确地理解人的本质。费尔巴哈离开人的历史发展进程,离开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考察人,只能把人看成是超阶级、超社会的抽象的人。事实上这种孤立的抽象的人是不存在的,“真实的和真正的人是他与其他人交互作用的结果,人因此一开始就既是社会的又是历史的”①。

第七,关于宗教感情的问题,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并没有看到宗教感情的本质其实是社会的产物,费尔巴哈没有站在社会关系的角度上考虑“宗教感情”,以为它是人生来就有的超历史的永恒不变的自然属性。其实,所谓的“宗教感情”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着,根本不存在不属于任何时代、社会、超历史时空的人和意识。任何人都是一定社会形态的具体的人,都生活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的社会形态之中。

第八,马克思阐述了一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实践是一切理论的基础。所有社会意识包括错误的神秘主义都根源于社会实践,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而且这些神秘主义的东西也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最终从人们的意识中被清除。如宗教神学所宣扬的上帝和鬼神等,看似十分神秘,但它不过是生产实践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对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无法解释的产物,是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第九,“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旧唯物主义把处于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人作为孤立的单个人来考察,这种方式不能揭示出其背后所存在的社会经济根源。不仅如此,还看不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像黑格尔那样把英雄看作是时代的代言人和推动者,看不到民心向背,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广大力量,这只会导致最终走向历史唯心主义。

第十,马克思指出了那些旧唯物主义理论看待历史的基础其实只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应该立足于人类社会。旧唯物主义反映的只是那些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它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哲学。新唯物主义是与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紧密联系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这种新表现在唯物主义向社会历史领域发展,形成唯物主义历史观。这是旧唯物主义者、唯心主义者都没有涉及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这种新也是实践观的提出,这是以往唯物主义所未曾提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社会生活本质等。

第十一,马克思说过去的那些哲学家们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哲学的真正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之前的那些哲学家,他们错误地处理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的关系,没有看到理论的本质源头是实践。正是因为这样,过去的哲学家们没有主张用实践去改造世界,局限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费尔巴哈说:“哲学是关于存在物的知识,事物和本质是怎样的,就必须怎样来思想,认识他们,这是哲学的最高规律,最高任务。”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实践性。理论不仅要以实践为基础,而且要积极地为实践服务,反过来实践也在指导和深化理论。即新唯物主义把实践当作自己哲学的基础,是实践性和阶级性的统一,因此,它的历史使命不仅在于科学地解释世界,更要通过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三、真正的意义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过去长久以来的哲学研究更多地停留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研究而忽略实践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告诉人们哲学的真正意义在于“改变世界”,在马克思的指导之下,科学的实践观被提出并展现出来,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是实践的,是不断发展的,是活的灵魂和智慧。这标志着以马克思为代表的新唯物主义的出现。如果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是马克思唯物哲学的核心框架的话,那么实践这个范畴就在这个框架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的作用。准确地把握和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念对于我们正确领会他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至关重要。过去黑格尔等古典哲学家们把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动力归结于非实践的理性因素和绝对精神,这是有失偏颇的,从世界观上我们需要摈弃唯心的决定论,在处理人和世界的关系时从实践出发,从客观实际出发,在物质生产生活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人和外在世界的和解、人的自由和解放。人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在升华自身,这就是实践的意义和魅力。

注释:

①波斯特,著.张金鹏,陈硕,译.战后法国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从萨特到阿尔都塞[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11.

②费尔巴哈,著.洪潜,译.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M].北京:三联书店,1958:9.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

[2]費尔巴哈.宗教的本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0.1.

[3]吴晓明.形而上学的没落: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当代关系的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1.

[4]周峰.形而上学的命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9.1.

猜你喜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活动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研究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