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与高校外国文学课程课外实践活动模式

2018-12-24王筱霞

文教资料 2018年32期
关键词:课外实践活动外国文学创新型

王筱霞

摘 要: 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实际的课程教学活动中要围绕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这一重心强化教学效果。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专业课程外国文学来说,在理论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要强化课程教学效果,课外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在外国文学课程课外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双语诗歌朗诵﹑戏剧表演﹑多样化写作等多种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 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外国文学 课外实践活动

笔者所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中文表达能力和基本的汉语言文学研究能力,及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在各类教育机构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研究,能在政府机关和文化传媒等党政企事业部门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人才”①。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高校结合各自专业的不同特点而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但一般意义上都离不开培养学生实际职业能力这个关键点,也就是说要重视实践教学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领域所学知识进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及其他社会实践诸方面的基本能力。但不管高校各专业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如何具体实施,问题的关键在于专业课程如何开展教学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强化教学效果,因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

外国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传统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外国文学发展规律、赏析经典作品、介绍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方法等。该课程在提高学生的解读、分析文学品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等方面,都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整个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的文学课程应包含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文学理论与作品的讲授,以教师为主,二是文学的实践操作方面,学生为主。两者相得益彰,不可偏废”②。然而,作为一门理论型课程,而非应用、操作型课程,如何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呢?为此,笔者从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角度结合所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方向设置就如何开展外国文学课程课外实践活动进行思考。

笔者所在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有三个培养方向:既可以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育、教学与管理人才,又可以是进一步深造后的文学研究与文学创作的专门型人才,还可以是具有较强的语言交际和文字写作能力,从事语言文字研究、语言文字资源开发及应用工作的专业应用型人才。这三个方向的培养标准能否达到关键在于实际的专业课程教学能否紧紧围绕将学生所掌握的本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职业能力这一关键点展开,根据这些年来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的实际体验,笔者认为,在理论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设计多种课外实践活动,如双语诗歌朗诵、戏剧表演、多样化写作、影视赏析、好书分享报告会、沙龙式课题研讨会等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课程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的教学举措。因篇幅关系,笔者以下着重对其中的前三项进行介绍,希望更多的同行能参与,将其作为重要的课题,对此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双语诗歌朗诵

笔者所在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中不管是哪一个培养方向,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表达能力和较高的文学修养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富有节奏感、音乐感和美感的诗歌对夯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外国文学课程的教材中选编了很多语言精练﹑意境优美、意蕴深邃的诗歌:如欧美文学中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20世纪象征主义诗歌、东方文学中泰戈尔的诗歌等。这些诗歌大多需要再三诵读才能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并且获得审美感受。因此,诗歌朗诵是一种受人欢迎的教学方式。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外国文学课程中所讲授的外国诗歌都是翻译过来的作品,一般来讲,这些译作很难完整地传达出外语原诗的韵味、节奏、美感。为了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外语诗歌的特点,笔者认为结合国内高校学生外语学习的具体情况恰当地将双语诗歌朗诵引入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诗歌教学当中是值得一试的。由于绝大部分学生有英语学习的基础,因此笔者在讲授一些英语诗歌时,课内教学简略介绍了诗人的创作,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的诗歌朗诵比赛中双语朗诵经典英语诗歌(可独诵也可组成几人小组合诵),比赛过程录制成视频,所有作品上传班级群共享。双语朗诵比赛中,许多学生选择了莎士比亚《第18首十四行诗》、艾略特《荒原》、叶芝《当你老了》、泰戈尔《吉檀迦利》、《飞鸟集》等名篇参与比赛,所有学生在朗诵作品时都选择了合适的配乐,合适的配乐的选择是建立在朗诵者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意蕴的基础之上的,声情并茂的朗诵加上美妙动人的音乐,诗歌的感染力体现得淋漓尽致。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课外实践活动兴趣浓厚,参与程度高。双语诗歌朗诵比赛,既激发了学生阅读外语诗歌的热情,又增强了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力,使其真正领悟到了诗歌的魅力。而且通过外语原诗和译作的对比阅读,学生能切实体会到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语言在诗歌中的不同表现。可以说,双语诗歌朗诵最终促进了学生对两种不同语言的进一步理解、运用,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文学修养水平。

(二)戏剧表演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除了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功力之外也要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宣传和组织能力。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宣传、组织能力,達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经过不断探索和多次实践,笔者认为外国文学课外实践活动中的另一个重要模式——戏剧表演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阅读是静态的、个体的,表演是动态的、集体的。戏剧表演可以把平面的单一媒体叙事文字立体化、形象化地通过多媒体呈现③。笔者在讲授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古典主义时期莫里哀的戏剧时,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将莎士比亚戏剧《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莫里哀的戏剧《伪君子》、《悭吝人》搬上舞台演出。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参与哪项具体工作。最后确定下来的人员分工明确,具体有导演组、演员组、幕后组三大类,幕后组的工作安排集中体现了学生在参与此项课外活动时的组织、协作能力。幕后组由旁白、编剧、场景布置、背景音乐、道具、台词打印、服装组成,安排清晰,责任具体。在此过程中,教师一直在场外掌握准备工作的进度,并提出有效建议。在整个排戏过程中,学生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排演:编剧根据导演和演员的建议反复修改剧本;导演尽最大可能引导演员的表演;演员克服个性的羞涩和形体的不协调的毛病,大胆表现角色特点。幕后组的学生要做的工作更繁杂:联系演出场地,根据场景变幻准备适宜音乐,自己制作道具,租用服装,等等。每一个参与的学生在排练过程中都锻炼了口头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

戏剧汇报演出是在笔者所在高校的学生专门活动场地进行的,学生早早就将戏剧表演的消息通过张贴海报、微信、微博、QQ群等方式进行宣传,吸引外系同学观看。演出时主持人激情洋溢的台词拉开了戏剧表演的序幕。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男同学较少,很多角色都是女生反串的,反串演员一上场就引发了围观学生极大的热情。《哈姆莱特》演出时,男生反串欧菲莉亚,女生反串哈姆莱特的新颖设置更是成为第二天朋友圈的热门话题。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演出场地背景不断变换,不同的音响效果不断呈现。有旁白的剧情讲述,又有人物的语言和身体动作。参加演出的学生身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的各式服装,阿巴贡的“仆人”系上洁白的围裙,贵族夫人手里摇着一把羽毛扇。表演时而精彩不断,时而尴尬不止。精彩时,观众的掌声不停;尴尬时,观众们也哄笑不已。演出持续了大约一个半小时。这些表演活动在院系的经费支持下被全程摄录下来,作为以后教学的重要视频材料。更让笔者没有想到的是:视频资料出来后,在视频制作方面有经验的学生还给《哈姆莱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制作了后期效果并且配备了双语台词,这些英语台词全部是在劇本改编后根据中文台词重新翻译的。这些精彩的戏剧表演活动让笔者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感受:学生的各种潜能在戏剧表演这种实践活动是可以得到开发的,平日里课堂上沉默寡言的他们也有惊人的表演才能,有奇妙的想象力和出色的创造力。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虽然还谈不上成熟,比不上专业演员那么精巧,但因为它们展现了学生的热情和才华,体现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学生更好地了解了课堂上介绍的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涵,还锻炼了胆量,与文学作品的距离由此拉近。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宣传和组织能力,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实属珍贵。

(三)多样化写作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毕业后能适应各自岗位,迅速成长,除了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较高的文学修养、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宣传和组织能力等素质之外,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各类文化机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具有出色的书面表达能力的毕业生是最受欢迎的,因此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在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培养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外国文学教学的课内学时有限,笔者充分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撰写读书笔记,记录阅读时的心得体会,品味精彩篇章;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练习写作文学评论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解读作家、作品。这两种写作训练形式有利于学生形成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强化实际的职业能力。

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可以在外国文学课程的课外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改写、改编外国文学经典作品,增强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改写主要是指缩写或扩写,如将短篇小说扩写为中篇小说或将中篇缩写为短篇;改编主要是指对所学的作品进行不同体裁的改编,如将小说改编成戏剧,将戏剧改编成小说,等等。这两种形式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创新写作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表达能力。

为了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也可以鼓励对文学创作感兴趣、有文学创作天赋的同学尝试文学原创,指导学生参加写作比赛、向文学刊物积极投稿或创立文学原创公众号,发掘文学新秀,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外国文学教学中,有些作品的结局是开放性的,特别是20世纪的文学作品,如卡夫卡的小说等。还有些作家在作品的结束为读者预留了新的故事,学生完全可以依靠想象续写新的篇章。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可是一个新的故事,一个人逐渐再生的故事,一个他逐渐洗心革面、逐渐从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故事,一个熟悉新的、直到如今根本还没有人知道的现实的故事正在开始。这个故事可以作为一部新的小说的题材——可是我们现在的这部小说到此结束了。”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对文学创作感兴趣的同学根据这个结尾,结合课堂教学中教师对陀氏和这部作品的介绍、分析课外进行原创续写,从交上来的创作看效果确实出乎预期,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家创作的理解和思考,对这个新故事进行了合情合理的续编,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的人生有了新的篇章。这种课外原创续写,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家创作个性和作品的深层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值得一试的举措。

总之,多样化的写作活动使学生巩固了专业基础,强化了实际职业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与创新表达能力。

外国文学课程课外实践活动是整个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课程教学过程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对现有的教学环节设计进行调整、完善。文学课一方面要介绍文学史,要进行作品赏析和解读,在教学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为了改进传统的外国文学课堂,强化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设置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双语诗歌朗诵,戏剧表演、多样化写作、影视赏析、好书分享报告会、沙龙式课题研讨会等。设置这些课外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课程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外国文学课程课外实践活动,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又有利于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具备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当然,专业、课程不同,人才培养的要求不一样。所以,强化课程教学效果的课外实践活动设置的模式就不可能是同一种,笔者仅结合所从事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的体会提出一些想法,希望更多的同行能对此进行探索和研究,最终促进外国文学教学方法的改进。

注释:

①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2018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

②林燕平,董俊峰.英美文学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③文培红.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美文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5).

④[俄]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617.

参考文献:

[1]徐泰力.论英语戏剧教学在第二课堂中的理论与实践[J].戏剧之家,2015(23).

[2]席战强.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提高外国文学教学效果策略探讨[J].河池学院学报,2013(6).

[3]文培红.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美文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5).

猜你喜欢

课外实践活动外国文学创新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促进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浅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