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通过小学语文落实思品养成教育

2018-12-23罗云淑

赢未来 2018年25期
关键词:思品养成教育小学语文

罗云淑

摘要:良好思想品质的习惯与行为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语文这个学科本身具有丰富的人文和精神内涵——因而,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养成教育,是契合了“文道统一”这个文化认知的,是可行和有效的。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就如何在读、写、诵等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思品养成教育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品;养成教育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学生接触信息的速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小学生,他们还处于思想品质的建设期,各种思想观念还没有成型,很容易受到这些多元信息的影响,就有可能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方向发展。因而,我们的教学,需要关注对他们思想品质等方面的正确引导,以保证他们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语文这个学科,文本中自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点,是一门兼具人文和精神属性的学科。所以,通过语文的阅读、写作、吟诵等教学形式对学生开展指向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是可行的,也应该是有效的。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品教育,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行为与习惯养成,往往比空头说教更有说服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结合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就如何通过读、写、诵等教学过程的渗透来落实思品养成教育。

一、道法自然,审美熏陶

小学语文的课本中荟萃了古今众多精美的文章,从叙事到抒情、从写景到记人,内容广泛,充满了文字的语言美、自然美、人性美。我们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并不一定直接进行讲道理、摆理论,而可以通过这些文章,引导学生欣赏和体验文章的美,同时自然而然地对他们的思想品质进行影响,使他们产生向往真、善、美,远离假、恶、丑的朴素思想倾向——这种通过审美熏陶来对学生进行自然精神疏导的策略,对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的小学生来说,要比讲大道理强得多。

比如,在学习《梅花魂》这一课的时候,我把文章中描写梅花的形态和品格的文字梳理出来,让学生抄在积累本上,并且带着他们在课堂上反复诵读品鉴——“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学生们通过诵读这些句子,自然就会被梅花的美艳所感染、被它精神所打动。当他们在生活中再遇到梅花的时候,他们还会去攀折吗?他们会不会一见到梅花就产生尊敬和自律的思想呢?我想,是肯定的。这比我们跟学生讲“你们要爱护自然、保护花木”“你们要学习红梅品格”,是不是要强得多呢?

二、树立榜样,为人师表

“学”的开端就是模仿,比如婴儿牙牙学语,就是跟着父母反复地模仿发出了第一个音,比如幼儿学习生字,就是像画画一样把字的笔画绘出来——小学生仍然是处于以模仿为主的学习阶段。所以,通过语文的教学来落实思品养成教育,我们不仅是通过讲授、熏陶来引导学生,更要注意通过树立正面榜样的策略来给学生一个可以仿效的标杆。这个榜样,可以是他们的同学,可以是社会公众人物,可以是课本中的人物。当然,最直观的、最有公信力的,就是教师和家长。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渗透教育过程中,我时常会跟家长交流,建议他们在家中注意自身行为和语言。比如说话要文明用语、要和谐礼貌,比如要多陪孩子学习、读书,多到社会中去做一些公益活动等等,对孩子的思想进行直接引领。

从我教师的角度上,自然就更应该时时处处为学生树立榜样——这让我总是会想起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篇文章中描写的那位“先生”,虽然说,鲁迅是把他作为旧文化、旧思想的代言人而刻画出来的,但我倒觉得在“师范”方面,我们教师可以向这位先生学一学。比如,文章中描述:“……第二次算是拜先生。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给学生行礼,就是一种行为示范;比如,“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对学生温文有度、爱学生、尊重学生的天性;还比如,“……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给学生树立一个爱读、笃学的形象。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时应该做的。比如,让学生大声朗读文章的时候,我也跟着大家声情并茂地读。这样,学生自然会效仿老师,愿意去做一个爱学习、好读书的人。

三、寓理于事,借境达理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是记人、叙事类的,这些文章中描写的通常就是一些拥有高尚品质的人物,或者通过事件表达作者自己高尚的思想情感——这些,都是我们培养小学生思想品德最便利、最直接的抓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人物、情境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借人、借事、借境来使学生通情达理。

比如,在教学生《将相和》的时候,我就抓住故事中两个主要人物的精神品格来强化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蔺相如顾全大局、团结友善的精神素养和临危受命、不畏强势的高贵品质;学习廉颇性格刚毅、忠于祖国、知错能改的精神品格。结合这篇文章的内容,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模仿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一篇文章,向大家介绍自己身边具有优秀品格的人物——这样,将写与读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于学生的精神品质,既训练了学生写作,又落实了思品养成教育的深化。

通过文章中的人物、情节、情境来引导学生思想道德,学生们对精神品质的理解更直观、更具体,也更容易接受并产生效仿的意愿,可以有效实现学生由思想认知到行为呈现上的迁移。

总之,对小学生进行思品養成教育,通常,我们通过语文的读、写、诵的教学来渗透思品养成教育。一般不以讲大道理的形式来组织,而是将思品理念融在语文知识传授过程当中。比如,通过语文审美教学、通过教师身体力行、通过文本中的人物事件等,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得到精神的陶冶,并体现在其日常生活、学习行为上。

参考文献:

[1]王东青 .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 [J].科学导报,2015(22).

[2]张杨春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 [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2014(12).

猜你喜欢

思品养成教育小学语文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
初中思品课情境创设策略初探
浅谈体验式教学在思品课堂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