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坛礼斗 氤氲绕屏斗勺屏风与澄瑞亭斗坛

2018-12-21王子林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研究馆员

紫禁城 2018年12期
关键词:雍正皇帝楠木流云

王子林 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研究馆员

故宫博物院库房中存有一座楠木雕流云纹屏风,与老照片对比,发现其原本陈设于澄瑞亭斗坛中。

斗坛兴建于雍正九年,是雍正皇帝设坛礼斗、请神祛邪之所。

屏风是专为澄瑞亭斗坛定制的,凹形的陈设形式符合北斗七星之斗勺形状,满雕流云纹更衬托斗母在云天之上,星河之中……

澄瑞亭屏风的发现

故宫博物院库房中存有一座屏风,共九扇,楠木制,宽十米余,高三米余,中间五扇正面满雕金漆流云纹,背面为漆木平面,边缘四扇正背面均满雕金漆流云纹。将此座屏风与民国初年拍摄的澄瑞亭老照片中屏风进行对比,二者完全吻合,因此可以确定该屏风原陈设于澄瑞亭中,但澄瑞亭原状早已无存。

澄瑞亭建于明万历十一年(一五八三年),整体呈方形,建在一个东西长的矩形水池上,亭内为金龙图案井口天花,正中有双龙戏珠八方藻井。笔者搜寻有关澄瑞亭的档案,发现澄瑞亭内原来设有一座斗坛。雍正九年(一七三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在内务府总管海望和道士娄近垣的陪同下,雍正皇帝亲行至御花园,查看何处可以建造斗坛,谕曰:「朕看后花园千秋亭若设斗坛不甚相宜,用后层方亭设斗坛好。」这里的「后层方亭」即澄瑞亭。

澄瑞亭斗坛的兴建背景

在雍正九年这一年中,雍正皇帝共建有七座斗坛,其中四座在宫内,即养心殿西暖阁斗坛、乾清宫斗坛、澄瑞亭斗坛、钦安殿斗坛,另有三座在宫外,分别位于圆明园深柳读书堂、圆明园乐志山村及雍和宫。

斗坛的建立与雍正皇帝患病有关系。《起居注册》记载,雍正九年一月二十四日谕旨曰:「昨岁朕躬偶尔违和,贾士芳逞其邪术,假托『祝由』以治病。朕觉其邪妄,立时诛之,而余邪缠扰,经旬未能净退。有法官娄近垣者,秉性忠实,居心诚敬,为朕设坛礼斗,其至诚默感,确有灵应。又以符水解退,余邪涣然冰释,朕躬悦豫,举体安和。娄近垣一片忠悃,深属可嘉,因赐以四品龙虎山提点司,钦安殿主持。」

清 楠木雕流云纹屏风 故宫博物院藏

澄瑞亭内景旧影旧影中屏风即为现存故宫博物院库房的楠木雕流云纹屏风

楠木雕流云纹屏风局部

澄瑞亭外景

澄瑞亭藻井

清人绘 胤禛道装双圆一气图轴绢本设色 纵五二·八厘米 横四五·九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阅读链接

斗母

◎ 斗母,即“斗母元君”或“中天梵气斗母元君”的简称,其中“斗”指北斗众星,“母”(或作“姆”)即为母亲,故斗母意为北斗众星之母。据《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龙汉国国王有一玉妃,名曰紫光夫人,发愿生子,后历三千劫,果生九子,二长子分别为天皇大帝、紫微大帝,七幼子是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之星,分飞而去,化为九大宝宫。即斗母曾化身生九子,为北斗九辰,而天有九星,地有九州,人有九孔,是谓斗母主天地万物之生。

◎ 阴历九月初一至初九为北斗九皇圣诞,九月初九亦是斗母的圣诞。是期,天下宫观都要举行祭祀大典,名曰“九皇会”。道教认为,信男信女“设九光醮,迎请紫光圣母并七元君,虔恭奉献,纵有多劫十恶重罪,冤家苦报,如九日轮照於冰山,应时消释……”即只要虔心拜斗,就可驱邪消病、延年益寿。

雍正皇帝信奉道教法术,爱吃丹药,从雍正四年就开始大量服用,还经常赐给大臣服用,并鼓吹丹药的神奇功效。事实上,长期服用丹药导致雍正皇帝铅中毒,神经系统损坏,才常觉有鬼缠身。道士贾士芳假托「祝由」(祝由是古代借由符咒禁禳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以期为雍正皇帝治病,招致被杀。而大光明殿的宫廷值季法官娄近垣却用符水暂时祛除了雍正皇帝的余邪。娄近垣治病的秘诀就是用斗坛配合,请神祛邪。

雍正皇帝所建斗坛,其主神是斗母,原为道教神祗,后佛教摩利支天的形象也附于其身上,法相为三面八臂,左右各四臂,手中分别拿着太阳、月亮、帝钟、金印、弯弓、矛、戟等法器。礼斗在道教渊源已久,是指朝拜北斗。道教认为人的魂魄被钩在斗上,斗即人的本命元辰(即人的生年、本命星),斗母主人之生死魂魄。因此礼斗就是在朝拜自己的本命元辰,由此可使元辰光彩,趋福避灾。

澄瑞亭斗坛建造与内饰

雍正九年六月据圆明园来帖称:「本月初一日,内务府总管海望将做得御花园澄瑞亭改为佛亭,前接抱厦三间,内里桌张并陈设装修烫胎小样一件呈览,奉旨:照样盖造,钦此。……于八月初二日,司库三音保、催总刘三九、笔帖式清宁,为造供桌三张、佛柜一张、香桌三张、琴桌六张呈明内务府总管海望,着用造办处绸缎物料,其飞金木料、银两向总理监修处取用,记此。」(《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四,「雍正九年六月初二日」,人民出版社,二〇〇五年,页七二七~页七二八)澄瑞亭斗坛自正月计划设立,至六月呈进烫样,八月核销报明。关于其建筑结构的改动交由总理监修处办理,而内部装修则主要交由造办处。

清人绘 胤禛行乐图像册(十四开选一)故宫博物院藏

天一门前的诸葛拜斗石石面上有两组天然石斑,一者似北斗七星,一者似身着长袍的人正在躬身拜斗,故名诸葛拜斗石。

中南海万善殿所供斗母

清 铜鎏金斗母故宫博物院藏

此后几个月又不断为澄瑞亭斗坛制作了众多法器。十月二十六日「宫殿监督领侍陈福传:澄瑞亭斗坛内着做红铜勺匙(径四寸一个,径二寸一个,见方二寸一个)红铜剪烛罐一份,黄铜桌掐四个。」十月二十七日「……宫殿监督领侍陈福传做澄瑞亭斗坛内用,锡蜡台二对(高一尺)、锡供茶壶一把、锡酒壶一把、锡汤壶一把、锡油勺一把、铜剪烛罐一份、铜筷二双、铜勺匙(长二寸五分,宽一寸六分)二个、铜镊子二个、盛硫黄绢盘一个、黄纸盘一个、黄庄缎疏带一条……」(《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四,「雍正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及「雍正九年十月二十七日」,人民出版社,二〇〇五年,页七七五~七七六)十一月初二日「宫殿监督领侍陈福传:做澄瑞亭斗坛内用焚纸铁八卦炉一件」。(《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四,「雍正九年十一月初二日」,人民出版社,二〇〇五年,页七八〇)

雍正十一年十二月,还对内部陈设有小改动:「二十四日,太监王常贵、高玉交麻耒子佛一尊,传旨:着照斗坛内现供紫檀木圆龛样式配龛一座,供在花园斗坛内,钦此。」(《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五,「雍正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人民出版社,二〇〇五年,页七二三)

斗坛作法,最不可少的就是屏风。神像或神主要立于屏风前,屏风相当于靠山,是诸神依靠之处。小斗坛使用小插屏,大斗坛则使用大型屏风。

雍正八年十月二十七日,雍正皇帝下旨于乾清宫月台上做斗坛一座时,专门强调要于斗坛内做插屏一座,上画流云,称:「尔在月台上板房一间,将呈过的拆卸斗坛搭在此板房内,周围具要走得人则可。斗坛内做一插屏,上身高三尺三寸,宽二尺四寸,满扫天青,中间做一径圆四寸玻璃镜,左边做一玻璃红日,右边挂一玻璃白月,俱径一寸二三分,下画流云,上画祥光,暂供用。」插屏装饰玻璃日月和流云,这与澄瑞亭的屏风形制是一样的。澄瑞亭斗坛宽约七米,自然就使用了这扇巨大的楠木雕流云纹屏风。

天一门内斗香桌

澄瑞亭斗坛的陈设形制

澄瑞亭虽建于明万历时期,但作为斗坛使用则是从清雍正朝开始的,并一直保存至民国时期。但当我们把这扇楠木雕流云纹屏风的尺寸与澄瑞亭的尺寸比较时,发现这件屏风是摆不下的经测量,澄瑞亭内从地面到斗栱的高度为四点四米,安设屏风的高度够,但东西宽约七米,现存十余米宽的屏风如何摆放?

让我们继续从老照片中寻找蛛丝马迹,终于发现西侧的屏风是向南折的。而斗坛又与北斗有着密切的关系,故而可以确定,屏风的陈设形式为凹字形,符合北斗七星之斗勺的形状,即中间设五扇,东西两侧各设两扇,正好为九扇,与现存屏风的结构、数量、尺度完美吻合。所以这扇屏风准确的称谓应该为「楠木雕流云纹斗勺屏风」,是专为澄瑞亭斗坛定制的。屏风按斗勺状陈设,目的是使澄瑞亭形成一个斗形的坛,成为斗母的住宿之地。像这类凹字形即北斗之斗勺状的布局,还有英华殿里的神龛三座神龛位于北墙下,东西墙下各置两座神龛,共七座神龛,象征北斗七星之斗勺,既祭祀满洲神完立妈妈(满族人「背灯祭」的对象,一说其原型为明朝总兵李成梁的四夫人,因搭救努尔哈赤而死,满族后人因感激而祭祀),又祭祀北斗星神。

从老照片中还可以发现,这座屏风的顶部向前支出一块雕流云纹楠木板,两侧还有流云飘带,在库房中也找到了相应的实物。在屏风的上面安装这样的雕流云纹楠木板是为了把它当伞盖使用,以便罩住下面供奉的神亭。神亭置于屏风前须弥座上,亭顶装饰玻璃红日和玻璃白月,这是斗母所摄日月的象征。亭里供奉坐式斗母画像,亭前供紫檀木圆龛一座,圆龛前供佛教八宝。须弥座前为红漆描金大供桌,上供铜鎏金藏式喇嘛塔和五供,塔内供摩利支天铜像。供桌前是拜案,罩黄云龙套,上供五供。须弥座两侧设挑杆宫灯和香几,香几上承花瓶,地铺黄毡。这些陈设与《御花园斗坛位育斋陈设档》所记载的澄瑞亭斗坛陈设相一致:「祥云七猪辇,内供香胎斗母一尊。紫檀木大龛一座,内供画像斗母一尊。」

清 铜鎏金喇嘛塔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画珐琅五供故宫博物院藏

整个斗坛的设置,以这件楠木雕流云纹斗勺屏风最为耀眼,其体量大、面积大,如袅袅升起的祥云,萦绕在开敞的方亭之中,以衬托斗母在云天之上、星河之中。

猜你喜欢

雍正皇帝楠木流云
周发祥:“我老了,让我儿子来守护楠木林”
茶盘洲的楠木王
流云似水
楠木栽培管理技术探讨
流云
金丝楠木不神奇
流云之韵 知竹之喜
高天上流云
论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
浅析《红楼梦》对二月河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