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炳灵寺第70、126、128、132窟壁画时代考

2018-12-20赵雪芬

敦煌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时代内容

赵雪芬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炳灵寺第70、126、128、132窟壁画内容、功德主等方面信息比对,结合第70窟石刻题记及格鲁派在炳灵寺的佛教活动情况,认为第70、126、128、132窟壁画绘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是由王苗、王秉仪、甘应惩、锁定、罗氏等家族成员出资绘制的,为格鲁派系壁画。

关键词:炳灵寺石窟壁画;内容;功德主;时代

中图分类号:K87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8)05-0053-06

Abstract: By comparing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ntents and donors of the paintings in caves 70, 126, 128 and 132, and by analyzing the stone inscriptions in cave 70 and the Buddhist activities of the Gelugpa School in the Binglingsi Grottoes,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that the murals of these caves were painted in the 29th year of the Wanli era during the Ming Dynasty(1601 CE)by Wang Miao, Wang Bingyi, Gan Yingkai, Suoding, and Roche people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and that these murals thus originated with the Gelugpa School.

Keywords: murals; contents; donors; time

明朝建立后,統治者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理,仍沿用元代“政教合一”、“众封多建”的治藏政策。在统治者的大力扶持下,藏传佛教在雪域高原勃兴,并迅速向内地传播。炳灵寺位居青藏高原与中原的交接地带,受藏传佛教东传的影响,炳灵寺掀起了寺院改造高潮,汉僧改为番僧,兴建佛殿、经堂,重绘前代洞窟壁画,实行活佛转世制等[1]。至清末,炳灵寺原有大中型洞窟(除第169、192窟外)壁画都被重绘成了藏传佛教内容,重绘壁画面积占总数的70%。第70、126、128、132窟是藏传佛教传入后被改造的典型洞窟。这4个窟处在同一崖面等高的位置,大小相当,彼此相邻(图1)。窟内壁画为藏传佛教题材,布局规整,画技精湛,展现出了汉藏艺术相结合的面貌特征,在炳灵寺石窟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鸿篇巨制没有留下绘画时间,关于这4个窟壁画的绘制时间说法很笼统,有明代说、清代说和明清时期说。绘制如此大型洞窟的壁画需要一定的人力、财力,明清两代绵延长达500余年,壁画的绘制时间点莫衷一是,很难开展其他领域的研究。因此,考证清楚这4个窟壁画的绘制时间,对研究藏传佛教在炳灵寺的发展、兴衰及派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 壁画内容与比对分析

第70窟原建于初唐,窟高3.0、宽3.6、深3.6m,平面方形,平顶。藏传佛教传入后,该窟壁画被重绘成了藏传佛教内容,并在窟中心的位置补塑了一尊十一面八臂观音。窟正壁(西壁)绘主尊三佛,三佛下绘八大菩萨及四大天王;南壁主像阿弥陀佛及二菩萨,周围为众弟子、菩萨;北壁主像为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师徒三尊,周围绘尊胜佛母、黄财神、大威德金刚、密集金刚、六臂大黑天等;东壁窟门南侧为关公三尊,北侧为刘琦三尊,最下面绘5身功德主;窟顶中心绘阿弥陀佛曼陀罗,四周分布十八罗汉(图2)。

第126窟原建于北魏延昌二年,窟高3.4、宽3.8、深3.0m,平面方形,高坛基,穹窿顶,四壁层叠有致分布着石雕像115尊。藏传佛教传入后对该窟壁画全部进行了重绘,现存壁画为藏传佛教题材。窟西壁(正壁)绘主尊三佛,三佛两侧绘格鲁派祖师像,三佛上部为密集金刚;南壁主像为金刚持,周围配置九尊罗汉,下面为关公三尊,紧靠东壁为二天王像;北壁主像为阿弥陀佛,周围配置九尊罗汉,下面为刘琦三尊,紧靠东壁为二天王像;东壁窟门两侧为二金刚,最下面为6身功德主像;窟顶藻井为大轮金刚(图3)。

第128窟原建于北魏,窟高3.5、宽3.9、深3.5m,平面方形,高坛基,穹窿顶,四壁有石雕像31尊。藏传佛教传入后对该窟壁画全部进行了重绘,现存壁画为藏传佛教题材。窟西壁(正壁)绘主尊三佛,三佛两侧为格鲁派祖师;南壁的密集金刚、大威德金刚、胜乐金刚呈三角式,下面绘关公三尊;北壁的密集金刚、大轮金刚、喜金刚也呈三角式,下面绘刘琦三尊;东壁窟门两侧绘四大天王,最下面为五身功德主;窟顶藻井为地狱主(图4)。

第132窟原建于北魏,窟高3.5、宽4.1、深3.9m,平面方形,高坛基,覆斗顶,四壁有石雕佛像21尊。藏传佛教传入后对该窟壁画全部进行了重绘,现存壁画为藏传佛教题材。窟西壁(正壁)绘主尊三佛;南壁连通西壁绘五方佛,周围有四臂观音、尊胜佛母等;北壁绘弥勒菩萨、普日如来、文殊菩萨、观音、六臂大黑天等,下面为关公三尊;东壁窟门两侧为四大天王(窟门北侧石壁坍塌,二天王像毁),窟门南侧最下面为六身功德主(图5)。

把这4个窟的壁画放在一起比对,发现它们的展示形式高度一致。

1. 壁画构图一致。四个窟壁画均采用中心构图法:以主尊(三佛)为中心、两侧对称配置众神祇。画师将石窟的四个壁面(南、西、北、东)划分为四个单元,即左、中、右、前,四壁壁画既贯通一气,又自成一体,主次分明,这种构图是传统的藏传佛教艺术表现形式。四窟壁画西(正)壁绘主尊三佛,三佛两侧的壁面(包括南北壁)分列祖师、本尊、天王、护法像等,东壁窟门两侧最下面为功德主,四窟壁画构图方法如出一辙。

不同之处:第70窟四天王、关公、刘琦像的配置与其他三窟有差异。这种布局差异是由洞窟空间大小所致的。第70窟四壁没有任何雕像,壁面平整、广阔,在西壁绘三佛、八菩萨、四天王、四护法绰绰有余,而其他三窟壁面布满了北魏时期的石雕像,藏传佛教壁画只能分布在雕像之外的壁面上,人物布局取决于雕像之外壁面的大小。

2. 壁画内容基本一致。四窟壁画内容均为尊像画,尊像主要有三佛、格鲁派祖师、四天王、本尊、尊胜佛母、大黑天护法、黄财神、关公和刘琦等,四窟中各类尊像的配置、造型、持物基本一致。

三佛:藏传佛教艺术较程式化,每尊佛像都有各自固定的造型和手印,四窟主像均为三佛题材。第70、126、128窟三佛并坐,三佛像均高肉髻,有顶严,双眉弯曲,眉间有白毫,双目下视,裙腰高束,身着袒右肩袈裟,结跏趺坐。从左至右第1尊佛像双手结转法轮印;第2尊佛像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第3尊佛像右手结说法印,左手结禅定印,从佛像组合及手印判断,此三佛应代表三世的燃灯佛(过去)、释迦牟尼佛(现在)、弥勒佛(未来)。第132窟主尊三佛像呈三角式,南侧(左下角)佛像右手持药丸,左手托药钵;顶部(顶角)佛像右手触地印,左手禅定印;北侧(右下角)佛像左手说法印,左手托塔。从佛像组合及手印判断,此三佛应为代表三方的药师佛(东方)、释迦牟尼佛(中央)、阿弥陀佛(西方)。

祖师:第70窟祖師为宗喀巴师徒三尊。宗喀巴头戴尖顶黄帽,内着坎肩,外着红色田相袈裟,结跏趺坐,双手于胸前结说法印,右肩莲花上有剑。左肩莲花上有经卷;贾曹杰和克珠杰坐于两侧。这种组合是格鲁派壁画中最常见的祖师表现形式。第126、128窟正壁三佛两侧为宗喀巴和格鲁派高僧像,高僧均头戴标志格鲁派系的尖结顶黄帽,左手托宝瓶,第126窟高僧右手结说法印,第128窟右手结触地印,坐姿、服饰完全相似。

四天王: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天神。第70窟四天王配置在正壁三佛下面,第126窟对称配置在东南角和东北角,第128、132窟对称配置在窟门两侧。四窟中的四天王服饰相似,都有固定的持物。四天王像头戴花冠、大耳环,双眉上扬,嘴呈呐喊状,身着明代流行的山字纹甲胄。窟门南侧为手持长蛇的广目天王和持宝伞的多闻天王,窟门北侧为手持琵琶的持国天王和持剑的增长天王。

本尊:大威德金刚和密集金刚是格鲁派最为推崇的密法本尊,二金刚频繁地出现在这四窟中,也体现了功德主的信仰取向。大威德金刚牛头七面,二十臂十二足,怀抱明妃,跨步而立。密集金刚三面六臂,双臂抱明妃,四手持法轮、莲花、摩尼珠、剑。

佛母:佛母是密教思想高度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尊胜佛母是藏传佛教密修的本尊之一。佛教宣扬修持此法门,可增加福寿、消除灾难。四窟的南壁或北壁都有尊胜佛母像。尊胜佛母三面八臂,头戴花冠,每面有三目,八手持无量寿佛、金刚杵、绳索、弓、箭等。

大黑天护法:大黑天(藏语为摩诃噶刺)是古印度的军神、战神,传说他是大自在天的化身,是藏传佛教的重要护法之一。四窟北壁均有六臂大黑天护法像。大黑天头戴骷髅冠,头发上竖,怒目圆睁,作呐喊状,腰束虎皮裙,跨步而立,六手持骷髅念珠、颅鼓、三叉戟、绳索、金刚月刀、颅碗。

关公与刘琦:四窟中关公与刘琦均以一主二侍者的形式对称配置。第70、126、132窟中的关公造型完全一致。关公头戴展角乌纱帽,赤面,丹凤眼,长髯,身着圆领长袍,腰束带,足着长靴,倚坐,关平捧印、周仓握大刀侍立两侧。第128窟关公头戴巾帻,身着甲胄,坐于石上,两侧侍立关平、周仓。历代以来,其忠、义、勇思想被上至统治者、下至黎民百姓推崇至极,其形象被无限放大进而神格化,历代皇帝对其加封加爵,由三国时期的汉寿亭侯演绎成了武圣人、财神、关圣帝君等。关公信仰在汉地很盛行。关公信仰传入西藏后,也成为藏区的重要神祇。第70、126、128窟中有刘琦三尊像。刘琦头戴梁冠,面方圆,长须,身着宽袖长袍,腰束带,足着长靴,倚坐,右手置于胸前,左手持宝鼠;二侍者拱手或持鞭立于两侧。刘琦是明廷派往西藏的联络官,入藏后皈依黄教,为黄教和藏民做了许多好事,逝后成了藏区的重要守护神,被称为“阿米刘琦藕藕目拉(财神爷)[2]。

3. 艺术表现形式一致。四窟壁画均采用汉地传统线描与平涂相结合的绘画技法,神灵系统则来自藏地。人物服饰汉藏结合,如关公、刘琦身着汉地官服,格鲁派祖师身着藏地僧衣。

通过比对分析,这四窟壁画从构图、内容到艺术表现形式完全一致,当是同一批画工、在同一时期、采用同一粉本,精心设计绘制的。

二 功德主的人物特征

第70窟门北侧最下面绘红色帐幔,帐中五人围坐在两桌前,桌上摆放着供物,画面紧凑。中间四身功德主头戴深红色瓜皮帽(六合一统帽),有胡须,身着灰色交领长衫,腰束带,手持数珠或项戴数珠,正襟危坐,呈诵经状。桌右侧一身功德主,面白皙,身着交领长衫,侧身而立。桌子、桌裙为红色,每张桌上摆放一个水瓶、一双筷、一个碗。功德主题名(从左至右):锁定、王秉仪、王苗、甘应惩、罗□□(图6)。

第126窟门南侧最下面红色帐幔中有六身功德主像、一张桌子。中间二身功德主头戴瓜皮帽,有胡须,一身着绿底白花交领衫,一身着灰色交领衫,手持数珠,盘坐于桌前。桌左右两侧四身功德主均头戴瓜皮帽,身着灰色交领衫,二身站立端盘,二身盘坐接盘,盘上有碗、瓶。桌子为红色,桌裙为绿色,桌上摆放两个水瓶、两双筷、两个碗供物。中间二身功德主题名(从左至右):甘应□、王秉仪(图7)。

第128窟门南侧最下面红色帐幔中有五身功德主像、一张桌子。中间二身功德主盘坐于桌前,桌左侧二身持供物侍立,右侧一身跪坐。桌子为红色,桌裙为灰色。人物造型、桌上供物与第126窟完全一致。中间二身功德主题名(从左至右):王□仪、甘应□(图8)。

第132窟门南侧最下面红色帐幔中有六身功德主、三张桌子,两人并坐一桌。中间二身功德主为长着,两侧对称四身为少者,人物造型与第126窟如出一辙,功德主题名(从左至右):锁□、锁定、王□□、甘□□、□□□、□□□(图9)。

猜你喜欢

时代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