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FL学习者的文化认同研究

2018-12-17董金平

理论观察 2018年8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文化交流

董金平

摘 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和融合进一步加强,中国文化面临外来文化强烈的冲击,传统文化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研究以与身份问题相关的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以“EFL学习者的文化认同”为研究目标,基于齐齐哈尔大学的非英语专业进行学生实证研究,全面综合调查了该群体的文化认同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旨在为英语教学中注重母语文化渗透提供建议与依据,从而引起外语教学对文化的重视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重视,以增强 EFL 学习者中国文化意识和中国文化认同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文化交流;EFL学习者;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8 — 0150 — 03

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使得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和对立日趋加剧。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价值观念日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尤其是文化霸权主义和强势文化的侵袭使得弱势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相关人员的文化身份也出现了普遍的危机。针对这种情况,对某一特定群体的文化身份进行全面客观地剖析和建构,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对于身处全球化背景和中国社会深刻转型时期的外语学习者,其文化身份问题更加值得深入探讨。

一、文化认同

(一)文化认同的定义

关于文化认同的定义,根据中华文化辞典,文化认同是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即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经过认同后的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将被接受、传播。而所谓"认同",就是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你归属于哪个群体的问题(韩震,2010)。换句话说,是群体中的成员在认知与评价上产生了一致的看法及其感情。群体中的成员有着共同的需要、目的和利益,彼此容易产生相同的认知倾向和价值取向,并能自觉地保持这种一致性。国外学者Lustig和Koester(2003) 认为:文化认同是对某种特定文化和对此文化群体的归属感。Collier和"Thomas (1998)认为: 文化认同是一个人的自我感知,包括世界观、价值观、态度及信念,这些信息和元素在一定群体中共享。文化认同涉及一个种族、民族、地區、经济或其它社会团体成员所表现出的区别于他人的特有的行为方式。它包括与社会和文化团体相关的各种类型的认同,包括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群体认同等。根据学者们对文化认同的定义,可以将文化认同简略地表达为在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个体对本土文化或异国文化予以承认和赞同的一种心理过程。

(二)文化认同的特点

文化认同是在跨文化交际和内在文化交际这种过程中产生并且得到强化的。为了能够顺利地进行交际活动,人们常常需要根据交际语境去选择恰当的文化认同。一般来说,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同一个交际语境中有着不同文化认同的转换。尽管很难去定义文化认同而且它的转换也很难有规律可循,然而,不同的文化认同确实存在着一些共同将点。第一,文化认同是由跨文化和内在文化交际共同产生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信息交换交际,这些信息又通过跨文化交际进行协商、再创、挑战及加强,在这一过程中就出现了文化认同。当一个人正在与另一个能够认同自己身份的人交谈,同时这个人又觉着自己身份能被认同对于自己此时来说是最重要的事,那么这种交流活动就可以认为是成功的。当一个人的身份在不止一个交际语境中遭受质疑时,他可能会花多点时间去思考一下身份问题的冲突。同时,在这种思考过程中会去思考如何回答“我们是谁”这种类似的反面身份问题,并且这种问题可能会经常在其生活中突然闪现。其次,文化认同是动态的,它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当我们在思考社会或其他人如何看待我们的文化认同时,我们可能会极力抵制可能存在的想把我们分类的企图,并且努力给我们自己分配不同的文化认同。第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于文化认同有不同的培养方式。在美国,社会通常鼓励年轻人去培养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即"知道他们是谁",并且要独立、自力更生。然而,这种在对于个人主义培养的强调却不是每种社会都有的。许多非洲、亚洲和拉下美洲社会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依赖和相互协助。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与其说一个人自我选择的认同,还不如说是对—个家庭或是相关亲属为本质的认同。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1.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是否认同英美文化?如果是,那么

2.他们对英美文化的认同与他们英语学习年限及英语水平是否相关?

(二)受试

受试为282名在校的大学生(其实实际参与调查的学生大于这个数字,此处的282名仅指问卷有效的受试)。齐齐哈尔大学146名,76名来自理学院,70名来自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齐齐哈尔医学院136名,64名来自基础医学院,72名来自公共卫生学院。受试年龄介于17到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86 (标准方差为1.089),88.3%的年龄在20到22岁之间。就性别而言,男生125名,女生为157名。就出生地而言,69.6%来自乡下,27.9% 来自小城市,2.5% 来自大城市。就英语水平而言,65.7%的受试没有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其余全部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其中还有2.8%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此外,将282名受试对文化认同得分进行了排序,对得分最高的 12 名(得分介于105-112,为高文化认同组)和最低的12名(得分介于58-64,为低文化认同组)进行访谈。在低文化认同组内,齐齐哈尔大学有7名,男生5名,女生2名,5名未通过四级考试,其余2名则通过四级考试;齐齐哈尔医学院5名,男生1名,女生4名,3名未通过四级考试,其余2名通过四级考试。在高文化认同组中,齐齐哈尔大学10名,男、女生各5名,全部通过四级考试,齐齐哈尔医学院2名,均为男生,并全部通过四级考试。

(三)研究工具及数据收集

1.问卷设计

为了保证研究可信度,首先进行小范围调查,问卷设计时参考了陈静、高一虹等、朱玉霜等的问卷,此次调查可信度为0.623。根据初次调查存在问题和参与调查的学生建议,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修改,正式调查问卷可信度为0.767。正式调查的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试的基本信息,主要包含年龄、性别、英语学习的初始年龄、学习的年限及英语达到的水平。第二部分主要是考察受试者对英美文化的认同,这个部分包括30个句子,回答采用里克特5级量表:1:完全不同意,2:不同意,3:不确定,4:同意,5:完全同意,每个选项所对应受试者对句子所陈述的看法。问卷中28,29和30是调查学习者对中国文化认同,在计算时将数值做了逆向转换。

2.正式调查问卷包括的内容及分配

问卷内容因学者的背景不同而有差异。Bhugra等在问卷中包含的5个方面,为宗教、礼仪、语言、饮食习惯和娱乐活动。高一虹和朱玉霜问卷主要包含语言、娱乐、行为习惯及价值观4个角度。将所有的30个调查项目归纳成三个维度,即为认知、情感和行为,具体的分配如表1所示。

3.调查的实施及数据的收集

调查分为两部分,问卷和访谈。问卷调查在2017年10月底和11月初分别在齐齐哈尔大学和齐齐哈尔医学院进行。笔者与任课老师一起实施问卷调查,每次调查为20分钟左右,包括用5分钟左右交代有关的注意事项及收发问卷。每次调查结束后,笔者及时核查调查问卷,剔除无效的问卷,对有效的问卷进行编号,将数据录入计算机待用。数据用SPSS13.0进行处理,对英美文化认同最高10名受试和最低的10名受试进行访谈,具体实施时间为2017年12月。访谈结束后,分析整理访谈的结果。

三、结果与讨论

将问卷中表示“不确定”的3设为基本极值,即每一题选项小于3的学习者被认未认同英美文化,大于3的学习者为已认同英美文化,每一维度的题目总数与3相乘为该维度的极值,并作为判断学习者是否认同英美文化的依据。另外,在数据中百分比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其它数值则保留小数点的后两位。

(一)英语学习与总文化认同

问卷总共有30 个题目,因此总体问卷的极值为90(3×30)。表2显示,71.4%的学习者得分为82.98, 低于极值(90)6个点,这充分说明大部分英语学习者总体上没有认同英美文化;然而25.4%英语学习者得分已经超过极值,即认同了英美文化。这与王守仁观点基本一致,他认为“英语教育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大学生的民族身份,但是这种负面影响非常有限”。

学习者对认同英美文化不高,笔者认为主要为两个原因。首先,随着对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因素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英美文化,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跨文化交际不断深入与英语教学的深刻认识,少数学者如何自然、王宗炎、高一虹等开始对中国文化关注。但是,由于教学发展纲要对于本族文化了解的必要性强调不足,从而会使大多数教师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只关注英美文化就足够了,在课堂只提英美文化。其次,与英美文化信息的畅通有关。通过对受试中24名进行访谈,发现学习者获取英美文化渠道林林总总,24名访谈者当中,只有4名依赖老师获得英美文化,其余获取英美文化渠道在两种以上,大多数承认除了老师,他们主要靠英文影视和英文歌曲以及有关书籍。获取英美文化渠道如此畅通,很难保证英语学习者不受到英美文化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

(二)英语水平与文化认同

从方差分析及相关数据分析两个方面考察英语水平和文化认同的系。先粗略将英语水平分为没有通过英语四级考试、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和通过英语六级考试三组。方差分析(mean square=3913.237, F=32781, Sig=.000<.05)表明,三组不同水平英语学习者间存在显著差异,即没通过四级与通过四级、六级学习者在对英美文化认同上存在差异。表4组间平均差比较表明,随着英语水平提高,学习者对英美文化认同程度逐步降低。此外对英语水平和文化认同的相关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 -.032)也表明,英語水平同学习者对英美文化的认同呈负相关。

总而言之,通过方差分析与相关分析,发现英语水平与文化认同不是同步发展的。语言水平高的文化水平并不一定高,因而,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习者没有认同英美文化不足为奇。将高、低文化认同者与其英语水平进行匹配,英语水平高低于访谈者对英美文化的认同的高低不一致,进一步表明,文化认同研究具有复杂性。英语水平与文化认同不是同步可能因以下原因所致:首先,尽管很多教师和研究者认识到英美文化对英语学习的作用,但是国内英语教学传统还是侧重语言知识,而且尽管老师有传授文化的想法,但是有限的时间难以系统在课上传授英美文化,最多在课堂上零星提及英美文化,所以学生难以掌握与认同英美文化;其次,英语考试中没有对专门针对英美文化的内容,考试指挥棒作用使英语学习者认为学了英美文化也不考,因而没什么用处;再次,将英语作为外语的中国,尽管一些学生意识到英美文化文化知识对同外国人交际很重要,但是他们很少有或几乎没有同外国人交往的机会,因此觉得文化知识不实用;大多数学习者认为,学习和使用英语只是有助于他们以更开放的心态和更开阔的视野参与国际交流,即所谓“全球性思维,地方性行为”。

四、结语

经过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笔者认为因大量异族文化不加甄别地导入,特别是异族文化与本族文化差异较大情况下会给学习者带来没有准备的心理文化压力。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批判性地导入英美文化,引入中国文化,并注重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只有这样,学习者在学习中才不会有文化认同危机感觉到迷茫。当然,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如研究对象仅为齐齐哈尔的两所高校,样本不够大,只有282名受试;研究方法上,只采取问卷与访谈,这对于学习者已经通过言行表流出他们对英美文化的认同但口头上又拒不承认的情形显得有些无能为力;部分研究结论也与以前的学者不一致,这将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参 考 文 献〕

〔1〕Kim,L.S.Multiple Identities in a Multicultural World: A Malaysian Perspective 〔J〕.Journal of Language,Identity,and Education,2003,(03).

〔2〕任育新.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文化身份的调查与分析〔J〕.外国语言文学,2008,(01).

〔3〕郭宇飞.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身份〔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2).

〔4〕高一虹等.英语学习与自我认同变化—对大学本科生的定量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02).

〔5〕一虹,周燕.英语学习与学习者的认同变化—五所高校基础阶段跟踪研究〔J〕.外语教学,2008,(06).

〔6〕陈新仁.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何自然.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离格“现象刍议〔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3,(02).

〔8〕王宗炎.自我认识与跨文化交际〔J〕.外国语,1993,(01).

〔9〕高一虹.生产型双语现象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01).

〔10〕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文化交流
《作家文化交流散记》
中德音乐文化交流途径探究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隋唐至北宋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中印文化交流五十年——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