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改路径探析

2018-12-17李红英

理论观察 2018年8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新媒体高校

李红英

摘 要: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课程改革面临更多挑战,如思政教育者的权威性受到质疑,思政教育方法面临诸多局限,思政教育过程缺失有效管控。当然,新媒体作为新型媒介传播手段和信息承载方式,也为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改革注入了活力。鉴于此,如何更好的发挥新媒体优势,需要从重塑思政教育观,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思政教育丰富,提升思政教育者的整体素质等方面来完善。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新媒体;课改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8 — 0132 — 03

切实推进新时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从应用新媒体技术上,来转变思政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微博、微信、QQ群等平台上,以开发APP、编辑微信公众号,录制网络精品视频公开课等方式,协同线上线下思政课程教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破时空局限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线学习。基于此,从新媒体环境下来重新审视高校思政课程改革路径,以新的思政教育观、创新思政教育理论体系,革新思政教育方法,来推进高校思政课程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一、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环境现状

从当前我国网民规模发展进程来看,全国网民突破7亿人,手机网民突破6亿人,而大学生群体占据最高比例。〔1〕从信息传播的网络化发生来看,新媒体时代让信息的获取发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碎片化”传播的途径更加多元,每个人获得信息的发生也更趋多样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学生独立性、选择性更加突出,对新媒体环境下不同信息传播模式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如大学生通过手机新闻客户端来了解各类资讯,了解学科专业知识发展情况,获取不同的网络信息资源。当然,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学习方式,由于大学生对社会、对自己的认知、判断还不成熟,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缺失应有的辨析能力,很容易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同样,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环境上,由于技术变迁下的媒介文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对思政课教师而言,也存在信息素养有待提升的难题。如思政教育者自身的权威性受到质疑。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在信息快速传递中,学生可以轻易获得诸多公开信息,识别信息的真伪。也就是说,高校思政教育者,在自身教育过程中的威信与影响力已经受到挑战。比如一些学生对思想意识的多维性理解,并非单纯依赖于教师先前传递的思想认知。

(2)思政教育过程不再局限于课堂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作为施教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一模式在新媒体时代受到挑战。单纯性的讲解教材已经落伍,课堂组织以教师的讲解,辅以多媒体展示与探讨,新媒体教育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更加普遍,教师已经成为交互式网络化学习环境的导向者,让学生根据自我需求来选择相应的内容。从新媒体环境下,以建立在网络通信技术平台上的微信、微博等智能终端,可以快速登录网络来获取相应的教育材料。思政课程教学不再是以教材知识为主,而是鼓励学生从自主搜集、有意识的摘取适当材料中来分辨信息,来内化思想认识。也就是说,在新媒体时代,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而是在激发学生学习意识,增强课堂教学热情,寻求平等的师生对话模式中,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不过,在网络海量信息弥漫下,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对信息的分辨还存在不足,一些网络信息迥异于思政教育者的宣讲主题,从而导致学生更加困惑。新媒体环境下的不可控性,改变了传统思政课堂教学方式,也让思政教育过程开展难度提升。

(3)思政教育方法受到新的挑战

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与新媒体教育技术的融合,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更多要求。比如教师在获取信息优势方面受到削弱,在知识主体的权威性上受到挑战,面对新媒体环境下授课对象、授课内容的新变化,特别是大学生在信息化环境学习、生活、交往、个性发展方面的新特点,教师要能够快速适应新媒体环境,积极学习新媒体技术,来创新课程教学方法,掌握学科教学的主动权。比如在驾驭新媒体技术上,思政教师要全面学习新技术,运用声、像和图文并茂的教学手段,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效果融为一体,营造立体的、动态的的教学氛围。另外,很多高校已经着手构建思政教育资源库,来满足学生随时随地的登录观看,但从思政课程翻转课堂、网络课件、精品课程建设进程来看,还需要不断完善,顺应时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多元化需求。

二、完善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的对策和创新路径

思政课程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体系,也是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运用辩证法思想的重要内容。从新媒体环境下来重构课程改革路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

(1)重塑高校思政课程教育观

创新高校思政课程改革路径,需要从观念上来革新。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教学,要积极介入新媒体环境,要利用互联网来完成思政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如今,思政课程改革要倡导教育的民主化。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认识到学生的自主性,要拓宽思政教育渠道,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师,要从整个课程资源整合上,与学生平等对话。同时,在整合网络化课程资源过程中,要突出资源的广博性,获取信息的实时性和高效性,教师要积极学习新媒体技术,要主动学习和掌握互联网,要积极参与到网络资源建设中,为传播思政教育课程奠定基础。高校方面要认识到新媒体技能教学平台构建的重要性,要组织高校思政教育者参与到新媒体思政课程建设中,提升广大思政课程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满足与学生之间互动、多元交流。〔2〕同时,高校也要从考评机制改革上,以新媒体时代为特色,转变思政课程教育教学评價机制,将新媒体教育融入到课程考评、教学考评、学生考评中。再者,高校教师要树立全球化意识,要认识到思政教育的国际化特点,要引入互联网思维,积极挖掘思政教育宣传方式,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旋律。

(2)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内容

从思政课程改革方向来看,一方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创新,另一方面是思政教育内容的革新。理论创新是确保思政课程改革的基本导线,要从理论上认识到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的任务,要积极拓宽思政教育途径,发挥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如在认识互联网与思政教育关系上,要着力做好新媒体环境下重构思政教育理论体系,加强思政教育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情感、认知的联系,要积极借鉴和跟进时代发展步伐,引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教育成果,深化高校思政教育内涵与外延,改进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深入推进思政课程改革,要从内容创新上与时俱进,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功能好额使命。如引入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恪守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四信”教育,要将之纳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从正确辨析西方文化的隐蔽式入侵中,警惕大学生“四信”危机;注重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以民族文化为灵魂,来强化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重网络道德与网络法制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规范自我网络行为,促进自我健康、全面发展。〔3〕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课程改革要突破时间、空间局限,在发挥现有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要极力拓宽和深挖思政教育新途径,能够确保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与时俱进。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不能过于关注基本原理、基本概念,要融入当代社会热点,要能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理论高度上来剖析问题,从具体落实上来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来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来活跃课堂探讨氛围,来增进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热情,提升对网络信息的辨析能力。

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作为顺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加大新媒体网络化教学的开展力度,特别是主动参与到思政课程网络化教学环境的构建。如高校要着力整合各类“红色网站”,借助于“红色网站”信息资源,来服务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需要,特别是在介绍“红色信息”时,高校要把握新媒体教育技术先机,鼓励大学生从中来学习优良革命传统,借助于“红色网站”来突出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启发。再者,高校要牢牢把握思政课程内容传播的主动权,特别是在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上,要结合自身校园网、论坛、微信公众号平台,将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融入其中,利用多种便捷网络平台来推送思政信息,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如高校各院系、校团委要积极构建微博、微信平台,利用官方动态信息平台来增强思政教育的丰富性、多样化,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不同的信息,通过浏览和学习、阅读等方面来增进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端正认识,提升高校多媒体信息教学平台的影响力。

(3)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方法

从高校思政教育与网络媒介的融合过程中,方法创新是改革课程的重要路径。思政课程教育方法的确立,需要从教育主体与教育内容的关联性上,依托新媒体平台,融入不同的课程教学模式。如利用新媒体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教师可以选择更广阔的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将多媒体升、图、文字、动画、视频等资源,融入到趣味化、新颖化、直观化的课件中,代替过去纯文本性的说教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再者,转变过去单一的教育方式,以网络双向互动方式来平等交流和探究。借助于网络化思政课程教学平台,来形成对现有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在新媒体环境下,对高校思政教育而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弘扬民主、平等意识,要摈弃传统的独尊心理,与学生积极交流、沟通,消除学生内心对思政课程的抵触心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增进和谐课堂氛围的形成。如教师可以对自己的课堂笔记、课件上传到网络化学习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灵活下载并收看;教师也可以搜集和整合与思政课程相关的教学素材,上传到新媒体教学平台,学生通过客户端来登录,访问相关资源,实现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常见思政课程教学题库,学生通过网上答题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创建思政话题讨论区,对社会热点问题、国际关系等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学生与教师平等的交流与探讨,调动了学生参与思政研讨的积极性。同时,在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程讲授上,要走出传统的抽象说教,引入多种教育方式,结合大学生心理认知实际,有的放矢来点滴渗透。〔4〕如利用微信App,将思政课程内容融入到智能终端中,让学生与教师对所学内容展开互动交流,更好的促进课堂教学与课下延伸的融合,实现线上线下学习与互动。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建立微博、QQ群、微信群,师生可以就某个知识点随时展开讨论,对于特殊情况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私信交流,利用移动教学方式来发挥新媒体教育技术的便捷性、即时性、个性化教学优势。当然,利用新媒体,思政教育者可以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思想变化,了解其价值需求,并通过察觉学生思想动态来积极做出应对教育,化解思想政治教育难题。

(4)加强对高校思政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顺应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改革创新,教师作为重要课程参与者,也需要从自身职业素质、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信息化运用水平上,不断提升综合信息素养。考虑到网络环境下非理性言论的不可控性,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学生思想教育提供正确的成长方向。比如对网络信息进行敏锐的捕捉,并从获取、分析、判断中来做出针对性应对教育。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加强现代网络技术、信息能力的学习,提升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开发和制作各类思政精品课程,积极学习手机APP应用,增进与学生的情感、思想交流。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拥护者,更应该是捍卫真理的“斗士”,抓住各种机会,采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话语,适时适地适宜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将使思政课教师的职业效用最大化。

三、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需要顺应新媒体发展实际,转变教育观,创新教育内容,革新教育方法,提升思政教师队伍水平。面对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影响越来越大,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充分认识和发挥新媒介教育技术,来拓宽思政课程教学视野,开辟网上教育新阵地。积极主动利用互联网各种信息资源,知悉当下社会热点、难点,洞悉高校学生思政动态,切实提高思政教育工作之实效性,让未来的大学生成为能够担当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 考 文 献〕

〔1〕舍娜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21):51-54.

〔2〕陳霞.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资源信息化开发及传播途径〔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7,(08):25-28.

〔3〕钟培阳.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探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3(01):33-35.

〔4〕方玉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略〔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74-78.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新媒体高校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